建設局環境友好建設實施方案

時間:2022-06-17 09:41:00

導語:建設局環境友好建設實施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設局環境友好建設實施方案

今年*月*日是第36個世界環境日,聯合國環境署確定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為“冰川消融,后果堪憂”。為展示中國政府和人民減少污染物排放、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決心和行動,國家環??偩謱⒔衲晔澜绛h境日中國主題確定為“污染減排與環境友好型社會”。

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年規劃綱要》全面部署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任務,并要求完成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減少10%的目標。*省委、省政府要求加強環境保護,減少污染物排放,解決危害群眾健康和影響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努力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我們要深刻理解污染減排的現實作用和長遠意義,通過實實在在的污染減排促進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一、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要從污染減排抓起

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涵,也是我省全面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要任務。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全社會都采取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建立人與環境良性互動的關系。它體現了社會發展的價值目標。現階段,環境友好型社會要從理念到行動,就是要把宏偉目標落實到具體的減排工作中。

污染減排是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基礎。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形態,其核心內涵是人類的生產和消費活動與自然生態系統協調可持續發展,核心目標是將生產和消費活動規范和控制在生態承載力、環境容量限度之內,通過采取各種有效措施降低污染產生量,最終降低社會經濟系統對生態環境系統的不利影響。因此,只有通過減排降低環境的污染負荷,才能保障可持續發展所必須的環境承載能力,維持經濟發展和人居環境改善所必須的環境容量。

污染減排是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現實需要?!碍h境友好”可分為三種狀態:最高狀態,改善與提高環境質量和狀況;一般狀態,維護環境質量基本不變;最低狀態,環境受到輕微影響,控制在可承受的承載能力范圍之內。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環境正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如果不抓緊優化經濟增長方式,采取強有力措施減少污染物排放,不僅無法維護和改善環境質量,而且將進一步加劇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制約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也就無從談起。

污染減排是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具體行動。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要從全社會推進,要從每個區域抓起,要從每個社會單元(個人或單位)做起。這三個層次的“環境友好”活動,無論其表現形式如何,都要求人們遵循自然規律,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采取少排污或者不排污、不破壞生態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因此,污染減排是全社會的共同任務,是每個排污單位的社會責任,是每個公民的行為規范,是現階段推進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具體行動。

二、增強完成污染減排任務的信心和動力

污染減排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環境保護的必然要求,是降低污染負荷、改善環境質量的現實需要。根據國家要求,2010年我省主要污染物控制指標為二氧化硫42.4萬噸、化學需氧量37.5萬噸,分別要求比20*年削減8%和4.8%。省委、省政府已經把減排指標作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必須確保完成的硬任務。這項工作沒有退路,必須下最大決心、用最大氣力,充分挖掘潛力,千方百計落實,不折不扣完成。

我省總量基數小,現有污染物排放強度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又是我省全面實施項目帶動、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關鍵時期,總量削減任務十分艱巨。但我們更要充分認識到,完成污染減排任務,面臨良好的機遇,具備良好的條件。

環境保護已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成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等重大戰略決策的重要內容。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減排指標已列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指標,而且是必須完成的約束性指標。黨和國家領導人關心支持污染減排工作,反復強調“*”規劃提出的削減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的約束性指標是一件十分嚴肅的事情,不能改變,必須堅定不移地去實現。

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環境保護,明確指出,隨著“海西”建設的持續推進,隨著又好又快要求的進一步落實,環保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越是強調好越要注重環境保護,越是強調快越要注重環境保護,環保工作要在又好又快中作更大貢獻。省政府與各設區市政府簽訂了減排目標責任書,減排治理項目正在持續推進。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省經濟社會保持持續快速增長勢頭,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為污染減排提供了良好的物質保障。與此同時,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勢頭基本遏制,生態省建設全面推進,重點流域水環境治理明顯加強,工業污染物排放強度下降,生態環境優美,環境質量在全國名列前茅。近年來全省環保投入每年都達100多億,且呈上升趨勢,一系列環保市場化、產業化政策的實施,利用社會資金推進環保治理工程、環保技術產品研發已成一大趨勢。這些,為完成減排任務、進一步改善環境質量打下了良好基礎,積累了有效經驗。

廣大人民群眾對改善環境的愿望日益強烈,對環境保護的關心和參與程度顯著提高,對環保工作的法制監督、民主監督、新聞監督力度越來越大。污染減排、保護環境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因此,我們要牢固樹立責任意識和憂患意識,增強信心,把握機遇,化壓力為動力,變被動為主動,扎扎實實抓好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工作。

三、以污染減排的實效促進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污染減排既是一項現實緊迫的工作,又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必須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重在持續、重在提升、重在運作、重在實效的實踐要領,多管齊下,統籌推進。

通過重點治理工程項目削減排放總量。實現減排目標需要通過具體治理工程項目來落實。要把總量指標落實到企業的發展和污染防治工作中,明確減排治理工程措施和完成時限,對不能按期完成減排任務的排污單位要依法查處。重點要抓好燃煤發電機組煙氣脫硫工程設施建設,已建脫硫工程設施的要確保穩定運行,加強對鋼鐵、化工和水泥等行業的污染治理,確保脫硫設施按期建成。全面推進污水垃圾處理產業化,這是大幅度削減污染物排放總量、有效改善人居環境的治本之策。

通過區域整治工程減少排放總量。要強化重點流域、重點區域重點行業治理,把總量指標落實到流域、區域環境保護規劃和環境整治中,依靠環保治理工程削減總量。大力實施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繼續抓好閩江、九龍江、汀江、敖江、晉江、木蘭溪、交溪等“五江兩溪”環境整治,每年實施一批治理項目,削減污染負荷。實施建陶、漂染、制革、電鍍等區域污染綜合治理,加強工業開發區污染整治,各類工業開發區都要根據規劃和環境影響評價要求,按計劃建成污染集中治理設施,未建成集中治理設施的,區內所有排污單位都必須自行治理、達標排放。

通過“以新帶老”有效控制排放總量。要把治污防污的關口前移,嚴格環境準入,建立起有力的源頭防控體系。對新建項目,必須配套建設脫硫設施,新增的污染物排放量必須在區域內通過項目治理調劑平衡。對擴建、改建和技術改造項目,要通過“以新帶老”,做到“增產減污”或“增產不增污”。對不符合減排要求的項目不予批準建設。

通過淘汰落后生產能力騰出污染物總量指標。要把總量指標落實到行業發展規劃中,依靠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生產能力騰出總量,支持重點項目建設。對列入關停范圍的小火電機組要責令其按期關停。對國家明令取締淘汰的“十五小”、“新五小”企業,要全面取締關閉并加強日常監管,特別是小冶煉、小造紙、小化工等廢氣、廢水污染嚴重的企業,要防止死灰復燃。對落后的水泥產能,要加快結構調整,實施淘汰和改造。

通過優化發展降低排放總量。要把總量指標落實到區域發展規劃中,合理規劃布局,促進產業集聚,發展循環經濟,實施清潔生產,推行污染集中控制、集中治理,依靠優化增長和集中防治降低排放總量。加快推進lng燃氣電廠及沿海城市lng燃氣管道項目建設,提高清潔能源比重,減少能源消耗的污染物產生量。倡導水循環利用和污水再生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

通過健全機制營造污染減排的良好氛圍。實現污染減排目標,關鍵在于加強領導,狠抓落實。要建立健全減排責任制和問責制,把污染減排各項工作目標和任務逐級分解到各地和重點企業。要建立健全科學的減排指標體系、管用的減排監督體系、嚴格的減排考核體系、有力的減排項目推進體系,加大投入,加強監管,確保減排工作取得實效。排污企業要增強減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通過減排提高生產經營水平,通過減排增強綜合競爭力,通過減排體現社會責任。要廣泛宣傳,使每一個人都負起責任,積極參與和監督減排工作。只要全社會力量都動員起來,就能實現污染減排目標,就能有力促進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就能為全面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提供有效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