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時間:2022-12-16 11:22:00

導語:縣地質災害防治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5.12”汶川特大地震不僅使我縣原有的地質災害加劇,還增加了新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隱患,全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形勢更加嚴峻。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全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切實做好我縣2009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避免或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2009年全縣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我縣位于成都平原向川西北高原過渡地帶,人口集中,降雨充沛,人類工程活動強烈。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形多樣,高差懸殊,山區、丘陵約占全縣總面積的60%。全縣20個鄉(鎮)有11個為地質災害易發區。2008年受地震影響,全縣地質災害隱患點突增到213個,造成間直接經濟損失7726萬元,未造成人員傷亡。

(一)降雨趨勢預測:根據市、縣氣象部門2009年度氣候趨勢預測,2009年全縣總降雨量較近三年有所增加,但是大部分地方仍較常年正常略偏少,汛期暴雨強度接近常年,區域性暴雨3-4次,主要出現時段為7月中下旬到9月上旬,結束于9月中旬,此時段平均降雨量達616.1mm,為地質災害高發期。

(二)人類工程活動誘發地質災害預測:人類工程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隱患主要發生在地質環境條件較差地區,實施地基開挖、開礦采石、挖掘修路等工程活動時,易發生地質災害。

我縣各風景旅游景區大部分處于山區,應特別注意旅游景點發生地質災害的危險。旅游景區管理部門和相關鄉鎮政府要在相關部門的指導下,做好突發性地質災害的應急預案和物資準備。

(三)地震活動是誘發地質災害發生的重要因素,“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余震不斷使龍門山構造帶將進入相對活躍時段,產生了大量的次生災害,據專家分析,地震引發的次生地質災害,影響將持續10年左右。各相關鄉鎮要高度重視2009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切實提高對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極端重要性認識,增加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主動性,精心組織,認真實施,切實做好今年我縣地質災害防治的各項工作。

(四)地質災害類型預測:2009年我縣地質災害發生類型以崩塌(落)、滑坡和泥石流為主,除個別地方外,地質災害規模一般都以小型為主。

二、2009年我縣地質災害預防重點

(一)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

全縣地質災害涉及到11個鄉鎮,地質災害易發區為:

1.西嶺鎮大龍村、飛水村、高店村和西嶺雪山景區滑雪場高山索道滑坡、西嶺雪山景區高飛水崩塌等地,若遇暴雨天氣,可能發生山體滑坡,危及農戶生命財產安全以及公路和電站安全。

2.花水灣鎮溫泉社區、千佛村、楊溝村等地,因陽溝、小龍溪、川幫溝礦山開發以及旅游開發影響,在每年的暴雨季節易發生山體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危及村民生命財產、大雙公路及沿線的安全。

3.出江鎮上壩村、雷山村、華山村、虎崗村等地,受暴雨山洪的影響,易造成山體滑坡和泥石流,危及當地農戶生命財產安全。

4.斜源鎮太平社區、江源村、大鵬村等地以及原花紅、安仁等煤礦區域,人口較為密集,植被破壞較大(需退耕還林,但新的植被還未形成),易形成山體滑坡和泥石流,危及農戶、企業及公路安全。

5.霧山鄉霧山村、大坪村、兩河口等地,因地質構造復雜,易發生山體滑坡和泥石流,危及農戶生命財產、礦山企業和公路安全。

6.金星鄉雁鵝、玉金村以及青霞鎮分水村、仙臺村等地,由于地質構造原因,巖層不穩定,在雨季易發生泥石流或山體滑坡,危及農戶的生命財產、鄉村公路和村小學的安全。

7.晉原鎮清屏村、七溝村、錦屏村、晉王村、柏樂村、岳江村和新場鎮雙井村、川王村等地,許多農戶靠山居住,隨著地質構造變化,在雨季易發生小規模的滑坡和崩塌,危及農戶生命財產安全。

8.悅來鎮合慶村、龍泉村、鹽井村、王崗村等以及鶴鳴鄉新民村、聯合村、青龍村等地,由于地質構造極不穩定,農戶依山建房,在雨季易發生滑坡或泥石流,危及農戶生命財產安全。

各鄉鎮要切實按照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國土資源部《關于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通知》(國土資發〔2004〕69號)的規定,積極做好地質災害易發區內城鎮、村莊規劃和建設項目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規范工程活動,有效減少地質災害發生。

(二)地質災害隱患點

目前全縣有地質災害隱患點213處,威脅農戶1033戶、3898余人,隨著雨季的來臨,地質災害隱患點還有增加的可能,其部分隱患點還對礦山、企事業單位、公路、農田、電站、水利設施、旅游景點設施和游客造成威脅和危害。經市地環站汛前檢查,確定我縣2009年度10個地質災害隱患點為市級監測隱患點。

三、2009年地質災害防治保障措施

(一)進一步健全地質災害防治領導機構,完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各相關部門要按照《*縣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要求,健全完善本行政區域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搶險救援措施,充實應急機構,明確職責分工,建立預警報警系統。相關鄉鎮、重要基礎設施管理部門以及各風景旅游區管理部門都要制定相應的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發生險(災)情時,要及時啟動應急預案,疏散群眾,開展調查,及時按級上報。

(二)編制落實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國土資源、建設、水務、交通等部門要相互配合制定好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找準主要災害點的分布、威脅對象、范圍,明確重點防范期和主要防治措施,落實監測、預防責任人。組織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鄉鎮、廠礦企事業單位在汛期前對本轄區內地質災害進行檢查,認真編制地質災害隱患點防御預案,做好《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地質災害避險明白卡》的發放工作。

(三)完善地質災害預防工作制度,落實防災責任。各有關部門和相關鄉鎮要進一步落實防災責任制,完善汛前檢查、汛期巡查、汛期值班和災情報告制度。每個地質災害監測點所在的鄉鎮要認真落實汛期24小時值班制度、地質災害速報制度、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制度、險情巡查制度。

(四)加強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建設,認真落實防災減災措施。要加大地質災害防治的宣傳力度,提高全民識災、防災、避災、減災的意識和能力。建立和完善縣、鄉、村、社四級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認真落實巡查預警、避險疏散、搶險減災、避讓搬遷等防范措施,盡量將地質災害帶來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

(五)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原則,保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必需的資金。2009年全縣震后避險搬遷受地質災害威脅的農戶共200戶,并將落實專項資金對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監測和工程治理。將地質災害防治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確保地質災害監測、避險搬遷、災害治理等工作的需要。要根據本區域實際情況,安排必需的地質災害應急處置經費,確保工作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