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課程改革實驗工作方案

時間:2022-01-06 08:50:00

導語:高中課程改革實驗工作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課程改革實驗工作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立足*區實際,借鑒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改革和全國課程改革實驗區的有益經驗,全面實施《*市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實驗工作方案(試行)》和《*市實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的課程安排指導意見(試行)方案(試行)》,形成符合國家課程改革要求、具有*區特點的普通高中課程和教學體系,促進普通高中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普通高中教師素質的整體優化,提高我區普通高中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

二、目標任務

(一)制定《*區普通高中課程安排指導意見(試行)》,探索普通高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構建具有*區特色的普通高中新課程體系。

(二)構建我區高中課程建設與管理、課程資源開發和共享的機制,著力提高學校課程管理及課程建設的能力。

(三)積極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建立與普通高中新課程相適應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

(四)建立新的評價與考試制度,制定與普通高中新課程相配套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辦法。

(五)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師培訓和教學研究制度,促進教師轉變教育觀念,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六)提高質量與規模效益。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引導普通高中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注重辦學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發揮普通高中的規模效益。

(七)逐步實現普通高中新課程的培養目標,在為高等學校培養和輸送人才的同時為人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三、基本原則

(一)積極穩妥,培訓先行

高中課程改革實驗是政府行為,教委負責改革實驗的具體組織與實施,及時研究、解決改革中出現的問題,落實好實驗方案。學校要充分借鑒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和先期進入高中課程改革實驗省份的有益經驗,積極穩妥地開展高中課程改革實驗工作。

堅持“先培訓,后上崗;不培訓,不上崗”的原則,教委和普通高中要組織好區、校兩級培訓。

(二)整體推進,分類指導

2007年秋季,普通高中一年級整體進入課程改革實驗,按照*市實驗方案標準全面進行改革,同步推進。在整體推進過程中,教委要關注并滿足不同類型普通高中的需要,指導學校因校制宜地推進新課程改革的實驗工作。

(三)以校為本,典型引路

實驗工作要落實在全區每一所普通高中,給予學校實施新課程充分而合理的自主權,激發學校實驗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探索并建立“以校為本”的新課程實驗工作方案。區教委定期總結,發現典型,及時推廣,確保課程改革工作健康和諧發展。

(四)規范實驗,保證質量

各普通高中要制定學?!案咧行抡n程改革實驗的實施方案”,依據《*區高中課程安排指導意見(試行)》和《*區高中新課程學科教學指導意見》,開設課程并保證質量。教委要對實驗工作進行不同層面、不同形式的監控、評價和反饋,科學有效、規范有序地推進實驗工作。督導室對課程改革工作進行專項督導,保證課程改革工作的健康發展。

(五)各方參與,通力合作

實驗工作要通過制度建設和廣泛宣傳,形成學校、社會和家長共同參與、通力合作的機制。采取有利措施,運用多種形式,通過多種途徑充分宣傳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實驗,使各方面都能關心、理解和支持實驗工作,營造一個良好的實驗工作氛圍。

四、組織與領導

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實驗工作涉及面廣、影響面大、社會關注度高。因此,必須加強對實驗工作的組織與領導。

(一)領導機構

1.成立區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實驗領導小組

組長:*

*

辦公室主任:*

成員單位:區教委、區發展改革委、區財政局、區人事局、區編辦、區委宣傳部等

在經費投入、政策支持、辦學條件、輿論宣傳等方面提供保障。協調、研究有關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的重大事項。

2.成立區教委新課程改革實驗工作領導小組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

對有關全區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的重大事項進行決策,批準有關工作的規劃、方案及相關制度。

(二)組織工作

1.成立區教委新課程改革實驗工作小組

組長:*

副組長:*

成員單位:工委辦、教委辦、組干科、財務科、人事科、規劃科、職成科、體美科、中教科、設備中心、國資中心、信息中心、教研中心、*分院、考試中心

對課程改革前期工作進行調研、準備;提出有關工作的規劃、方案和具體實施辦法;組織實施各項具體工作,協調、研究有關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各種事項,提出解決有關問題的建議;提出相關制度、政策的方案。

2.建立樣本校

區教委建立市、區兩級樣本學校,努力在學校層面及時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以點帶面,輻射推廣。

3.成立區新課程改革實驗專家指導組

指導組由*市部分專家、區教研員、分院教師、區特級教師和部分學校校長組成。在區教委課程實驗工作領導小組領導下,進行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的理論研究,為政府決策提供信息,為全區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的各項工作提供指導和專業支持。專家指導組辦公室設在教研中心,負責處理具體日常工作。

4.建立區政府高中新課程改革實驗聯席會

建立由區教委、區發展改革委、區財政局、區人事局、區編辦、區委宣傳部等單位和部門參加的課程改革實驗聯席會,協調、研究全區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中的重大事項。

5.建立區教委高中新課程改革實驗聯席會

建立由工委辦、教委辦、組干科、財務科、人事科、規劃科、職成科、體美科、中教科、設備中心、國資中心、信息中心、教研中心、*分院、考試中心等單位和部門參加的區教委高中新課程改革實驗聯席會,負責研究制訂各項政策和保障措施,并就重大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

五、重點工作

(一)積極開展各類型高中課程改革實驗基礎條件的調研

1.硬件條件調研

由財務科、規劃科、國資中心對各類型高中學?,F有的教室、專用教室數量、開設選修課程所需場地及缺口情況進行調查,并與學校共同研究解決辦法;由財務科、規劃科、設備中心對各類型高中設施設備配備情況進行調查,并與學校共同研究解決方案。財務科做好高中課程改革實驗專項資金的籌措及報批工作。

2.師資調研

由人事科對各類型高中教師隊伍情況進行調查,并與學校共同研究解決方案。由干部科、人事科、*分院對各類型高中的教師和教學干部數量、需求進行調查,制定培訓方案。

3.教學現狀調研

由教研中心對目前各類型高中課程開設情況進行調查,并對照新課程設置方案的規定,結合*區實際情況制定《*區普通高中課程安排指導意見(試行)》和《高中新課程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制定教師的學科教學培訓方案??荚囍行膶φn程改革的學分認定情況進行調查研究,依照*市教委要求,制定*區學分認定管理辦法。中教科要針對課程改革帶來的變化,調研學校教學管理制度建設的情況,并提出指導性意見。

4.信息工程建設情況調研

信息中心負責調查各類高中信息技術設備的建設及使用情況,并提出各類型高中信息化建設的建議。建立實驗工作的網絡平臺,收集信息,介紹動態,咨詢答疑,形成暢通的溝通渠道。

(二)組織好區、校兩級培訓

區教委和教科研部門負責組織區級培訓。將新課程培訓作為普通高中校長、實驗教師、教育行政管理人員、教研員以及相關人員繼續教育的主要內容,采取參觀、討論、研究、研討等方式組織培訓。保證各級領導干部和實驗教師深入理解課程標準,理解課程主要項目操作辦法后,再進行新課程實驗工作。

學校要建立以校為本的研究制度,組織和實施校本培訓。內容包括課程標準解讀,課程實施的主要操作辦法、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通用技術課的開設、班級管理模式、學生選課指導制度、學分管理、模塊考試辦法、綜合素質評價等。

(三)建立區、校兩級普通高中課程改革資源網絡,形成課程資源共享機制

整合各種資源,逐步完善*區普通高中課程資源網絡。積極鼓勵和引導有條件的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學校、高等職業學院、大學及科研院所建立教學合作關系,利用各方面的師資、設備和場所進行相關課程的模塊教學,形成課程資源的共享機制。

學校要挖掘和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充分利用圖書館、閱覽室、實驗室、多媒體教室等場地和設施設備,開發與用好報刊、雜志、電子音像教材、多媒體課件、網絡課程等,形成并不斷豐富本校的課程資源網絡。

(四)加強課程管理,提高課程管理質量

1.各普通高中要嚴格按照國家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中規定的學習領域、科目和模塊的要求,在開設好所有必修模塊的同時,積極創造條件,逐步開好各類選修課程,制定開設選修課程的方案;自主開發和開設學校選修課程,制定校本課程開發方案。

2.各普通高中要成立學校高中課改領導小組和課程指導委員會,統籌學校新課程的實施、管理與評估。學校課程指導委員會下設各學科課程小組,各學科課程小組提出本學科的開課方案,報學校課程指導委員會審定后實施。建立學生選課指導制度,由班主任和任課教師指導學生合理選擇課程。學校根據學生選課情況及時調整學校的課程設置,編制學生選課指導手冊,規范選課管理。

3.教研中心要提出普通高中開設通用技術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指導意見。學校要在自主建設通用技術課程教室、購置通用技術課程教學設備的同時,建立與我區職業技術院校、工業技術企業、農業技術企業聯合辦學的有效機制,利用他們的師資和技術設備資源,落實通用技術課程教學;學校要因校制宜地開設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切實加強通用技術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置、實施、考核、評價及學生校外活動的管理,在保證課程開設的基礎上努力提高教學質量。要保障活動課程的安全有效,防止活動課程學科化、課堂化的傾向,積極探索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

(五)建立與新課程改革相適應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促進課堂教學改革

1.校長是學校課程改革的第一責任人,全面負責學校課程改革的實施。要根據新課程實施的需要,進行教師、場地、設備等學?,F有人力和物力資源的重組和優化,充分發揮其效益,建立適應模塊化教學特點的、行政與教學班相結合的教育教學組織和管理制度。

2.建立學生選課指導制度,促進基于模塊教學的課堂教學改革。探索適應新課程需要的教學組織形式,逐步建立與新課程理念相適應的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制度。

3.建立學生學分管理制度。學校要根據課程方案的學分要求形成學年學分分配表。遵循客觀、公正、透明的原則,嚴格學分認定的標準和程序,規范操作過程,嚴禁學分認定中的營私舞弊、弄虛作假行為。

4.加強學校教研組織的建設與重組,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教研中心制定校本教研的指導意見,各普通高中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充分發揮教研組、備課組和年級組的作用,積極探索新課程的教學改革,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究知識的意義,切實推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教研部門和學校要及時發現教師備課和講課的典型成功案例,經過有關權威專家的肯定,向全區推廣。

(六)推進評價與考試改革

全面實行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按照目標多元、方式多樣、過程與結果并重的原則,建立綜合性的、動態的學生成長記錄手冊。通過觀察、交流、實踐操作、作品展示、學業成績考核等方式,自評和互評相結合,全面反映學生的成長歷程。

在學校進行學分認定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模塊考核辦法,建立區、校兩極相結合的、公正有效的模塊考核制度。

進一步建立自我評價與外部評價相結合的學校評價機制,引導學校圍繞辦學理念、發展規劃、學校管理、課程實施、教師隊伍建設、學生發展、辦學條件等方面進行經常性、制度性的自我評價。

六、保障措施

為保證我區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實驗工作的順利實施,需要在政策支持、經費投入、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