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實施方案
時間:2022-01-13 06:23:00
導語:市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實施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以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為核心,以建立健全節水型社會管理制度、形成節水減排機制為根本,從當地實際出發,綜合采取法律、行政、經濟、工程技術、宣傳教育等措施,通過示范帶動和典型引路,轉變用水模式,創新用水機制,全面提升水資源現代化管理水平,為全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水資源保障。
二、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協調發展。合理配置水資源,協調生活、生產、生態用水,優先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用水;創新發展模式,轉變增長方式,改變用水觀念,提高用水效率,促進經濟、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堅持制度創新,規范用水行為。建立完善的促進水資源高效利用的制度,實現水資源的有序開發、有限開發、有償開發和高效利用。
堅持政府主導,全民共同參與。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和主導作用,將節水型社會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落實目標責任并建立績效考核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逐步形成市場引導的節水機制;鼓勵社會公眾廣泛參與節水型社會建設,形成自覺節水的良好風尚。
堅持節水減污,促進循環使用。堅持源頭控制與末端控制相結合,以節水促減污,以減排促節水;按照多循環少排放、再利用、資源化的要求,建立全社會的水資源循環利用體系,抑制用水過快增長,減少廢污水排放量,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改善水環境和生態惡化的狀況。
堅持科技創新,促進高效利用。充分發揮科技的先導作用,用先進的節水技術改造現有的水資源利用工程設施;大力研發推廣節水新技術、新設備、新產品和新材料,淘汰落后、低效的用水設備和技術,促進水資源高效利用。
堅持統籌規劃,加強分類指導。針對不同區域和不同用水對象,實施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加強分類指導,合理配置水資源,因地制宜地采取合理的節水措施。
三、工作目標
(一)總體目標
到2011年,完成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工作。建立與本地相適應的節水法規和相應的管理制度;建立起以水權、水市場管理為中心的現代化水資源管理體系;先進節水技術和管理方法廣泛應用;產業結構、布局與水資源承載能力和水環境承載能力更加協調;水資源配置工程體系進一步完善;全社會形成自覺節水意識和合理用水方式,在維系良好生態環境基礎上實現水資源供求平衡。
(二)主要指標
到2011年,全市萬元GDP取水量降至64.6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至55.6立方米;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提高到75%;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5,節水灌溉面積達118萬畝,城市供水管網漏損率降至到12%;節水器具普及率達95%以上,縣城達到60%;城市污水處理率達85%,縣城達70%;城市污水回用率達到15%以上,縣城達到10%;城鎮居民人均日用水量降至168升。
四、主要任務
(一)法律法規體系建設
1.制定出臺《*市節約用水管理條例》等有關法規及規章,利用法律法規對我市地下水資源管理中的優化配置、統一管理、水資源的有償使用、計劃用水和節約用水、地下水資源保護和污染防治等方面進行系統規范。
2.制定與《*市節約用水管理條例》相配套的制度,制定計劃用水管理、水平衡測試管理、節水器具管理等規章制度,使具體的節水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提高管理效率。
(二)水資源管理制度建設
1.嚴格用水總量控制制度。根據水資源綜合規劃,搞好水量分配和取水總量控制。依據省水利廳水量分配方案,提出各縣(市、區)取水許可總量控制指標,加強取用水管理。
2.強化計劃用水管理,制定重要工業行業用水定額,加大水平衡測試工作力度,改進和完善計劃用水考核方式,擴大計劃用水管理范圍。
3.落實節水“三同時”管理制度,建設項目審批部門要與節水主管部門落實聯動會審制度,確保新建、擴建、改建項目的節水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
(三)宣傳教育
1.宣傳活動。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全國節水宣傳周”、“節約用水宣傳月”等活動,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等各種媒體,以節水專題片、報刊文摘的形式進行宣傳;同時,以宣傳畫板、宣傳手冊、知識競賽等形式向廣大市民介紹*水資源現狀、存在問題及節約用水的方法、小技巧,增強市民“節水、愛水、護水”的意識。
2.創建節水型企業、單位和社區。根據有關標準,修訂和完善創建標準和辦法,加快節水型企業、單位、社區的建設。樹立典型、推廣經驗、以點帶面,推動節水工作開展。到2011年,建設20個節水型示范企業,7個節水型示范單位,3個節水型示范社區,1個節水型示范縣。
3.將節水型社會教育納入全面素質教育、義務教育的體系中。根據*實際,教育部門要把節約水資源和保護水環境內容納入教學當中,從小培養兒童的“水資源憂患意識”、“節約和環保意識”。
(四)主要項目
1.農業節水灌溉項目
通過實施農業節水項目,全面推廣和使用先進的節水灌溉技術,新建、規范和改造節水灌溉工程。(1)井灌區節水改造項目。修復機電井1824眼,修渠道366公里,新增灌溉面積1.92萬畝,改善灌溉面積12.16萬畝,實施后可發展節水灌溉面積1萬畝。(2)節水灌溉示范項目。包括伊川呂店九洼村、孟津嶺南科技園、偃師寇店李家村、孟津縣會盟鎮屋鸞村、西工區后李片、宜陽縣韓城鎮五岳溝等省級節水灌溉示范項目。(3)小型雨水集蓄與旱作節水灌溉項目。在缺水山區發展集雨蓄水工程,同時新建小型水源工程。包括:塘壩142座,水窖4633個,水堰180座,泵站195處,打配修復機電井804眼,累計可發展灌溉面積5.2萬畝。
2.工業節水項目
工業節水主要是采用先進的用水工藝和水處理技術提高重復利用率,嚴格控制耗水多且污染大的項目發展,重點開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節水工作,逐步推廣國內外先進的節水工藝、節水技術和節水設備。在火力發電、建材(玻璃)、機加工、選礦等各個重點行業選擇四家企業進行先進經驗推廣。到2011年,完成創建節水型企業20家,選擇40家大中型企業開展水平衡測試,挖掘節水潛力。
3.城市生活節水項目
(1)城市供水管網改造項目
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城市供水管網改造,降低管網漏失率??茖W制定和實施管網改造技術方案,加大新型防漏、防爆、防污染管材的更新力度。發展用水遠程計量技術,防止和嚴懲盜水行為。完善管網檢漏制度,推廣先進檢漏技術,提高檢測手段,降低供水管網漏失率。首先完成運行50年以上及嚴重漏損的供水管網改造工程。2011年完成九縣(市)嚴重漏損供水管網50%的改造任務,通過管網改造降低漏損和能耗,減少二次污染,提高供水質量。
(2)節水器具標準化及應用示范項目
建立節水器具技術體系,制定生活用水節水器具普及規程,完善節水器具管理制度,結合建筑標準進行工程示范,新建建筑全部采用節水器具,已建建筑中老式用水器具逐步改造。
4.中水利用示范項目
分別從學校、生活小區、高科技工業區和大型公共場所范圍選擇3處試點,采用中水利用技術,建設中水利用示范工程。
5.非常規水資源利用工程項目
(1)城市污水回用工程。瀍東污水處理廠的出水輸送給華潤首陽山電廠作發電機組冷卻循環水;澗西污水處理廠出水輸送給華陽孟津電廠和*熱電廠作為發電機組冷卻循環水。除了輸往電廠外,還可集中用于洛浦公園綠化、景觀、農田灌溉、就近居民小區沖廁綠化等,推動再生水源大規模利用。
(2)雨水利用示范工程。中國航天部613研究所新建的科研園區雨水收集利用系統示范工程。
6.水生態與環境保護工程項目
加強生態城市建設,打造最佳人居環境。實施澗河、瀍河污染治理工程,解決市區河渠污染問題。
7.能力建設工程項目
(1)配套完善豫西水質監測中心的檢測化驗設備,加強豫西水質監測中心檢測能力建設,擴大監測項目和范圍。
(2)舉辦2~3期節水型社會建設知識培訓班,提升節水管理人員管理能力。
8.規劃編制
完成《*市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及節水型社會建設示范縣《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編制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協調機制
節水型社會建設是一項全社會參與的綜合性系統工程,工程涉及面廣、任務重,目標明確且時間緊迫,必須加強領導。市政府成立以主要領導為組長,市直有關部門負責人和各縣(市、區)主要領導為成員的“*市節水型社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水利局,具體負責節水型社會建設的組織協調和實施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結合本部門職責,各負其責,履行好組織、協調、監督、管理的職責。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建立相應的協調機制,確保項目順利實施。
(二)加強用水管理,重視基礎工作
加強和完善用水計量設施的配備和監督管理。建立起有權威、公平、可操作性強的用水定額管理;用價格杠桿作用促進節約用水,制定科學、合理的水價;定期開展水平衡測試工作,為合理用水制定節水整改目標和完善用水定額提供依據;大力推進農民用水戶參與灌溉管理,建立以水權為中心的市場運作機制;建立嚴格的“三同時”制度,使新建、擴建、改建項目與節水同時設計、同時建設、同時投入使用;積極推廣使用節水衛生器具,并建立起相應的制度和標準。
配套完善豫西水質監測中心的檢測化驗設備,加強豫西水質監測中心檢測能力建設。加大對監測機構、隊伍、設備和技術方面的投入力度,盡快提高全市監測、預報和應急管理能力。
(三)加大政府投入,拓展融資渠道
要積極爭取國家、省對節水灌溉和灌區節水改造的投入及對工業節水技術改造的支持力度,完善對水利和節水工程項目的投入機制,使建設節水型社會有穩定的資金投入。一方面在爭取中央、省級財政投入的同時,市級財政保證按規定比例足額、及時落實配套資金。另一方面,市、縣各級政府要把建設節水型社會列入同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保障節水型社會建設有穩定的投入,并逐年增加,專項用于節水型社會建設工作。市政府每年保證安排必要的專項資金用于節水型社會建設。同時,采用更多靈活的方式和優惠的政策,吸納外資、民間資金的注入,以加大對節水型社會建設工作的支持力度。
(四)依靠科技進步,推廣節水新技術
充分利用*擁有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技術優勢,重點圍繞農業節水、工業節水和非常規水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開展技術創新,推廣使用水質穩定技術,提高循環水濃縮倍數,減少新鮮水補充量;研究開發工業廢水、城市污水處理和再生回用,加速節水產品技術設計規范化進程。建立和完善節水技術、產品的研發、技術推廣和服務體系,提高節水技術和服務水平。
(五)完善法規建設,強化執法監督
完善節水法律法規體系和各項制度,制定相關技術標準規范。依據國家現有法律、法規,制定完善一系列地方法規和制度,為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提供法制保障。加大節水型社會建設管理執法力度,強化節水執法監督管理,努力打造一支適應節水型社會建設新形勢的水行政執法隊伍,逐步提高執法人員的素質,不斷加強執法能力建設,完善執法機制。
(六)鼓勵公眾參與,嚴格考核制度
全面落實節水型社會建設責任制??h(市、區)各級政府對本轄區節水型社會建設負總責,政府主要領導是第一責任人。將主要的約束性指標和硬性的工程項目分解落實到有關部門,納入其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和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確保建設節水型社會的各項措施落到實處。同時,要進一步建立公眾參與制度,推進社會公眾參與節水,鼓勵舉報各種浪費水資源、破壞水環境的行為。對涉及群眾用水利益的發展規劃和建設項目,要通過聽證會、論證會或社會公示等形式,聽取公眾意見,強化社會監督。
(七)加強市場監督,嚴格市場準入
依法加強對節水產品的監督管理。規范節水產品的市場秩序,強化節水產品的質量管理,嚴格市場準入,加快淘汰落后用水工藝、設備和器具。嚴格項目審批核準及節水產品認證制度,擴大節水產品認證范圍,引導生產者和消費者生產、購買和使用高效節水產品。
(八)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節水意識
強化節水型社會建設的宣傳。各級政府要認真制定實施節水型社會建設宣傳方案,繼續開展“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宣傳活動,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各種媒體,深入宣傳節水的重大意義,不斷提高公眾的水資源憂患意識和節水意識,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節水型社會建設。強化輿論監督,公開曝光浪費水、污染水的不良行為,營造全社會節約用水的良好氛圍。
- 上一篇:舉證時限制度研究論文
- 下一篇:海事司法體制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