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業發展三年攻堅戰方案
時間:2022-01-19 05:26:00
導語:畜牧業發展三年攻堅戰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和省、市牧業工作會議精神,深入實施“小動物、大經濟”發展戰略,依托資源,科學規劃,鞏固肉牛、羊兩大傳統優勢產業,突出發展奶牛業,重點發展白鵝、肉鴨、兔等經濟動物,推進畜禽養殖規?;?、標準化、集約化,改善養殖環境,全面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加快牧業現代化發展進程。
二、目標任務
通過三年攻堅,力爭全縣畜牧業總產值突破12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0%,畜產品加工業銷售突破5億元,占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30%,農民人均牧業收入突破2400元,占農民人均總收入的比重達到50%以上,實現牧業大縣建設目標。
——到2011年,全縣生豬、肉牛、奶牛、兔、家禽飼養量分別達到87.7萬頭、11.2萬頭、3.2萬頭、507萬只和3437萬只,年均分別增長10%、6%、20%、30%和25%。
——肉、蛋、奶總產量分別達到8.2萬噸、5.4萬噸和5萬噸,年均分別增長8.5%、12.5%和19%。
——畜禽養殖業產值達到12億元,年均增長10%。
——畜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達到5億元,年均增長20%。
——農民人均牧業收入達到2400元,年均增長10%。
——吸納農民轉移就業1.8萬人,年均增長4.8%,占農村勞動力的20%以上。
——規模養殖畜禽3237萬頭(只),規?;B殖比重達到80%。養殖基地對加工龍頭企業的支撐能力達到70%以上。
——禽流感、口蹄疫和豬藍耳病等重大動物疫病免疫密度達到100%,大牲畜、豬、羊和禽病死率達到1%、3%、5%以內,牲畜布病、結核病等人畜共患病得到有效控制,力爭三年內無重大動物疫情發生。
——建立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長效機制,完善畜產品質量安全標準、檢驗檢測和認證體系建設,提高全程防控能力和水平,確保動物源性食品安全。
三、推進措施
要緊緊圍繞飛鶴、雨潤、龍鴨、龍達等龍頭企業,重點實施“小動物、大經濟”發展戰略,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大牧業園區建設,全面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
(一)加快牧業產業園區建設。實施以飛鶴、雨潤、龍鴨等龍頭加工企業為核心,以基地建設為保障,利用3年時間,重點建設好奶牛、肉牛、生豬、白鵝、肉鴨等6大產業園區。逐步形成以建平、東屏、坦途、五棵樹、*鎮、九龍山和飛鶴萬頭牧場等為重點的奶牛養殖區。在奶牛園區和奶站建設上,凡建設標準化奶牛養殖場(小區)和機械榨奶站的投資人,由所在鄉(鎮)場負責無償提供土地,縣里為養殖小區無償打一眼深水井。養殖場(小區)和榨奶站建成后,投資人可自養或采取租借房舍等形式養殖;以莫莫格、坦途、黑魚泡、建平、東屏為重點的6萬頭肉牛養殖區;以*鎮、黑魚泡、莫莫格、坦途為重點的40萬頭生豬養殖區;以莫莫格、黑魚泡、建平、東屏、哈吐氣和雙城慶龍鵝業為重點的500萬只白鵝養殖區;以雨潤、龍鴨集團為龍頭,覆蓋各鄉(鎮)場的1500萬只肉鴨養殖區;以東屏、黑魚泡、*鎮、大崗林場、坦途為重點的100萬只特種經濟動物養殖區。
(二)強力推進規模化標準化養殖。發揮政策導向作用,鼓勵引導分散飼養向適度規模養殖轉變。未來全縣牧業發展趨勢就是要向規?;?、基地化、集約化、產業化的方向發展。要積極向上爭取項目和資金,重點支持牧業大戶、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等新建規模養殖場(小區),支持較大規模的養殖場(小區)進行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支持龍頭企業自行建設養殖基地。根據龍頭企業發展情況,各鄉(鎮)場適時抓好標準化示范養殖場(小區)建設,力爭3年內有一個大的突破。
(三)加快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堅持“引育繁”結合的方針,采取政府扶持、市場化運作的方式,突出生豬、肉牛、奶牛和家禽,兼顧其他畜禽品種,做好優良品種引進和推廣工作。加強配種站點建設,完善冷鏈體系。加大畜禽地方良種的保護和開發力度。今后三年,大力推廣優質肉牛凍精、奶牛性控技術,不斷提高肉牛、奶牛品質。積極推廣德美肉用種羊改良面,努力打造具有我縣特色的肉用羊品牌。力爭到2011年,全縣生豬、肉牛、奶牛、肉羊和蛋雞良種率分別達到95%、96%、80%、84%和95%。
(四)做大做強畜產品加工業。以大型龍頭企業為骨干,以打造嫩江濕地品牌為依托,突出抓好飛鶴、雨潤等畜禽加工企業和新上的畜產品精深加工項目建設。引導企業大力推進產品深層次、多樣化開發,提高產品的綜合競爭能力。一是初級要做全。通過進一步加工,達到分割毛、皮、骨、肉、蛋、奶、血、臟器的全方位生產能力。二是中間要做特。就是提高加工層次,向營養、保健、安全、功能性系列化的特色產品方向發展。三是高級要做精。要向醫藥、服裝、化工、生物工程等高尖端、高科技領域發展,要有高端定位、高瞻遠矚的發展戰略,真正讓我們的企業順應現代化牧業發展潮流。
(五)推動飼料產業快速跟進。飼料產業是畜牧業發展的基礎和保障。加快發展飼料工業。通過政策扶持、企業擴能升級等形式,推進信越飼料企業的規模化、集團化進程,打造優質飼料品牌,提高自給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
(六)加強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重點完善縣動物疫控中心基礎建設,提高檢測、預報能力。深入開展結核、布病等人畜共患病撲殺凈化工作,有效凈化畜群。大力推進動物標識及疫病可追溯體系建設,做好牲畜耳標佩戴工作。扎實開展好春秋兩季以免疫為主的動物防疫工作,強化口蹄疫、禽流感、豬藍耳病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畜禽產地檢疫率和屠宰檢疫率必須達到100%,對病死動物及產品嚴格執行“四不準一處理”制度。要完善資金、技術、物資儲備制度,提高對突發重大動物疫情的快速反應能力。
(七)加強畜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重點加強畜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建設,構建畜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網絡。建立畜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強化畜禽標識和養殖檔案管理。加強對畜禽飼養環境、種畜禽質量、飼料和獸藥等投入品的使用以及畜禽交易與運輸的監督管理。定期開展獸藥、飼料檢測和市場專項整治。大力推進產地認定和產品質量認證工作,提高動物源性食品安全,逐步實現從產地到餐桌的全程監控。
(八)加強牧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和《畜牧法》的有關規定,對各類新型牧業合作組織在政策、法律、信息、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支持。支持經紀人協會和企業協會建設,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準確掌握畜產品市場供求、價格信息和產業發展動態,科學組織,有效規避市場風險。大力推廣企業+合作社+飼養場(戶)的生產經營模式,提高牧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從根本上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問題。
(九)創新畜牧業發展融資機制。開展依托飛鶴、雨潤等有資金實力、有帶動功能的龍頭企業,組建牧業專業擔保公司,破解養殖業融資難的問題。今后三年,在資金投入上將要本著“以自有資金為主、國家投資為輔”的原則,采取縣、鄉、村、戶多層次籌資。項目、信貸、財政多渠道結合;有償、無償、股份多形式引進的原則,廣辟財源,大力增加對畜牧業的資金投入。從今年起,每年全縣用于牧業生產方面的投資不少于2500萬元,吸引銀信部門投資不少于2.5億元,帶動企業和養殖戶融資不少于3億元。
(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繼續鼓勵機關干部發展養殖業。繼續實行肉鴨小區棚舍、奶資、飼料青貯和建青貯窖補貼政策。對于建筑面積達到400㎡以上、機械榨奶設備32頭位,且符合有關標準的新建機械榨奶站,經驗收合格后爭取享受20萬元省財政補貼。繼續實行財政扶貧鵝資金補貼政策,發展白鵝產業,培育種鵝飼養和鵝雛孵化企業,實現縣內孵化,當地出雛。鴨鵝飼養實行“六統一,一分散”模式。即:統一種禽、統一供雛、統一飼料、統一防疫、統一回收、統一加工銷售,分散飼養。
四、組織領導
要切實把畜牧業加快發展三年攻堅戰納入縣委、縣政府重要工作日程,作為破解“三農”問題,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首要任務來抓。主要領導要高度重視,親自研究部署,分管領導要靠前指揮,抓好落實。為此,縣委、縣政府決定成立三年攻堅戰領導小組,由縣人大主任王輝同志任組長,縣委常委、縣政府副縣長黃秀清、縣政協副主席賈維威、縣長助理孫福余任副組長,縣直相關部門為成員單位,負責研究制定三年攻堅戰的有關政策,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縣牧業管理局,負責日常工作的協調調度、綜合匯總和情況反饋。各成員單位要從大局出發,主動銜接,密切配合,積極為實施三年攻堅戰提供服務。按照三年時間打好畜牧業加快發展攻堅戰的總體部署,堅持因地制宜和非均衡發展原則,逐年、逐項分解細化目標責任。建立督導反饋機制,落實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責任,強化督促檢查,推進各項工作落實。加強考核評比,把牧業經濟發展各項指標,納入政府績效評估考核內容。建立三年攻堅戰考核獎勵機制,以年度為單位,縣政府對工作突出的鄉(鎮)場和縣直有關部門進行表彰獎勵。
- 上一篇:市場營銷專業體驗式教學論文
- 下一篇:高職營銷專業商務類課程理論創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