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工業經濟想法和措施

時間:2022-06-08 09:09:00

導語:市工業經濟想法和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工業經濟想法和措施

全球經濟在經歷了一年多的“金融危機”的調整期后,將進入“后危機時代”,當前我市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牢固,積極變化和不利影響同時顯現,國內因素和國際因素相互影響,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難度較大。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我市經濟在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推動下,在應對金融危機中,迎難而上、共克時艱,化挑戰為機遇,努力實現經濟形勢總體回升向好。從總體上來說,年工業經濟形勢將好于年。

基于上述分析判斷,我們提出年工業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全部工業總產值突破2000億元,同比增長1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值910億元,同比增長10%,銷售收入870億元,同比增長10%,利潤37億元,同比增長5%,工業增加值185億元;完成工業投入80億元,同比增長10%,實到內資30億,同比增長35%,規模以上萬元增加值綜合能耗下降5%。

為實現上述目標任務,我們提出明年工作的指導思想是: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重要精神,圍繞市委、市政府“兩年”活動(創新提升年、項目突破年),堅持“聚焦工業、主攻工業、服務工業、發展工業”的工業立市方針不放松,加快產業集群化、高新化、國際化跨越式發展,構筑附加值高、競爭力強、特色鮮明的現代新型工業框架體系。為此,我們提出“1234”戰略的明年工業經濟總體工作思路,即:圍繞一個主題——促轉變、增效益,強化兩個支撐——項目建設、市場拓展,搭建三大平臺——技術創新服務平臺、中小企業服務平臺、管理培訓服務平臺,實施四大工程——結構調整工程、創新發展工程、優勢培育工程、機制建設工程,實現我市工業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一、著力實施結構調整工程

(一)以增量促調整。一是進一步優化招商選資。在招商方向上,主攻央企、世界五百強企業,圍繞產業鏈延伸、產業集群和新興產業開展招商活動。在招商方式上,圍繞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廣泛采取駐點招商、委托招商、叩門招商、節會招商、以商引商等多種形式捕捉商機。二是加強項目建設。圍繞國家產業發展政策和我市資源優勢,及時更新項目庫,確保儲備項目數,并對項目庫建設實行動態分級管理,力爭年全市千萬以上工業投資儲備項目達216只,其中3000萬元以上項目123只。同時,加快項目建設力度,確保項目早開工、早建成、早投產。三是加強創新型投資和整合性投資。在土地資源要素緊缺的情況下,要著眼轉型升級,大力加強創新型投資,引導鼓勵企業通過先進設備引進、零土地技改、強強聯合、重組并購等形式,著力抓好一批重點項目、高科技項目和關鍵技術項目的技術改造,加快改造“低產田”、種好“高產田”。

(二)以新興產業發展促調整。堅持以規?;?、自主知識產權化為導向,搶抓世界產業革命新趨勢、低碳經濟興起、國家高技術產業發展等重要時機,集中優勢資源,實行積極引進和重點培育扶持并舉,著力做大做強裝備制造、光電和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已有一定基礎、發展前景廣闊的新興產業,促進向規模化發展。著力形成產業發展“五個一”機制。即一位市領導聯系一個產業,一個產業有一個規劃,一個產業確定一個責任單位,一個產業每年開展一次評估,一個產業創一項產業基地(榮譽)的機制。力爭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力爭達8%以上(新口徑),開發新產品280只,新產品產值率達18%。

(三)以市場拓展促調整。一是拓展國內市場。積極培育新的增長點,堅持與大賣場合作、連鎖經營等多種方式建設渠道,專注細分市場,采用擠占一、二級市場與搶占三、四級市場相結合的策略。通過組織承辦各類展會,如“家博會”、“塑博會”、“服博會”、“寧波周”等活動,強化資源推介作用,搭建生產商與采購商平臺。繼續做好“家電下鄉”、“汽車摩托車下鄉”等工作。二是開拓國際市場。到境外設立營銷機構、辦事處,近距離接觸國際市場,通過境外承包業務開拓國際市場,帶動相關產業的出口。三是開拓網絡市場。著力開發網上市場和電視購物等新的營銷手段,發展網絡營銷,組織動員各方力量實施余姚產品網上市場建設,鼓勵企業自行創辦網絡市場,實現網上與網下的融合。

(四)以節能降耗促調整。一是發展循環經濟。依靠科技進步開發節能降耗技術,實行高能耗、高物耗產品的淘汰制度,繼續抓好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用能企業的節能工程,不斷提高工業“三廢”利用比例。二是抓好清潔生產。依法推進企業清潔生產,抓好清潔生產試點和示范工作,推進企業清潔生產審核,進一步完善我市清潔生產標準和評價指標體系。三是健全能耗監測體系。實施節能監察制度,加強耗能企業監管,抓好能源統計、評估、監測體系和責任制建設。力爭年規模以上萬元增加值綜合能耗下降5%,新增浙江省綠色企業1-2家、清潔生產企業30家,完成10家以上重點用能企業的能源審計以及年用電量1000萬千瓦時以上企業的電平衡測試工作。

二、著力實施創新發展工程

(一)以技術創新發展核心能力。加強與科研院校、國內外大企業的合作,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區域創新體系,推進技術創新成果轉化。鼓勵企業建設實驗室、研發中心、技術聯盟等創新組織,引導支持各類創新主體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培育一批具有持續創新能力、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的創新型企業。

(二)以品牌創新提升內涵價值。引導企業以市場為導向,推進產品結構戰略性調整和適應性調整,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附加值高、市場競爭力強的新產品,尤其是高新技術新產品和重大裝備國產化首臺(套)產品,促進產品由產業鏈低端向產業鏈高端提升、由價值鏈低位向價值鏈高位提升。實施品牌戰略,支持企業創建全國乃至國際知名品牌,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購買國內外品牌;鼓勵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牽頭或中小企業合作,依托塊狀經濟,打造專業商標品牌基地,培育區域品牌。加強技術標準化工作,鼓勵參與國內外標準制(修)訂工作;鼓勵企業申請國內外專利,著力開發專利技術,提高發明專利的數量和比重,加強對現有專利技術的利用和產業化。年力爭新增中國名牌1-2只,中國馳名商標5-10件;新增主持或參與制定國家和行業標準15項,企業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分別較去年增長12%和10%。

(三)以管理創新推進企業轉型。引導企業樹立現代管理理念,以實施精細化管理為載體,推動企業管理轉型。通過改善管理,建立與先進技術、工藝、設備相適應的先進管理機制,提升企業素質,從而將技術優勢最大化,促進企業在更高層面建立核心競爭力。要加強信息技術與管理的融合,運用信息化固化管理思想,增強生產經營過程的規范化,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鼓勵相關企業開展兼并重組,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走強強聯合、抱團發展之路。力爭年新增省、寧波市精細化管理示范企業1家以上、市級精細化管理示范企業5家以上,在30家行業龍頭骨干企業中開展精細化管理項目試點,培訓300名企業精細化管理中高級人才。

三、著力實施優勢培育工程

(一)培育龍頭企業優勢。龍頭骨干企業是工業經濟的“脊梁”,是帶動產業優化升級的“旗艦”,要做強做大龍頭企業。加大扶優扶強力度,著力培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帶動作用明顯的大企業大集團。支持大企業特別是行業龍頭企業、優勢骨干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兼并重組、合資合作等多種形式做大做強。支持大企業大集團探索多樣化上市途徑和資本運作方式,推動更多企業在境內外上市,完善企業治理結構,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繼續開展“二十強”企業評選活動。到年,力爭新增超10億元企業2-3家、超20億元企業1家,新增上市企業1-2家。

(二)培育產業集群優勢。按照“產業特色性、區域集聚性、技術共享性、管理互動性、信息快捷性”的發展要求,進一步加大優勢產業資源整合力度,以主導產業為核心,引導各相關產業和發展要素向主導產業聚集,努力形成一批集中度大、關聯性強、集約化水平高的優勢產業群體。通過依托“4+4+10”的產業集群模式,結合產業區塊的現狀特點,努力形成“一軸、一帶”(一軸——以余姚高速連接線為軸心,一帶——329國道沿線鄉鎮工業功能帶)T字形工業布局主框架,在此基礎上適度發展姚東片區。

(三)培育園區整合提升優勢。加快推進省級經濟開發區的整合、提升、擴容,充分發揮兩個省級開發區(園區)的“主戰場”作用,全面提高開發區發展水平和輻射能力,全力打造我市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在園區開發中,要加強土地資源的集約和節約利用,進一步完善按投資總額、投資強度、科技含量、產出效益等指標選擇進區企業政策措施,集中布局行政管理、生活服務和倉儲物流等配套設施。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尤其要加強園區與中心城區之間、園區之間的交通網絡建設,努力把經濟開發區、余姚工業園區和城東新區納入城市快速交通圈、寧波都市軌道交通影響圈,促進園區之間的融合發展,推動高端產業、都市工業向園區集聚。

四、著力實施機制建設工程

(一)完善政策扶持機制。繼續優化財政獎勵的結構、整合財政性專項資金,強化產業政策導向,以扶持優勢產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提高資金效益。同時,做好政策的宣傳解讀,引導企業用活用足用好政策,確保政策落實到位。

(二)建立規劃引領機制。在09年編制的我市十大產業發展規劃的基礎上,以“六個一”為工作抓手(即成立一個指導小組、明確一個責任單位、排出一個年度計劃、出臺一個配套政策、進行一次年終評估、建議領導聯系一個產業),持之以恒地加以推進,從而引領產業提升。

(三)搭建服務平臺機制。不斷完善技術創新服務平臺。以名邦科技園等科技孵化基地為載體,建立產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研發中心、檢測檢驗中心等基礎共享平臺,進一步突出推廣“姚江創潮”工業創新鏈服務平臺。加快建設中小企業服務平臺。抓好融資擔保、中小企業創業基地等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特別是要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實施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制度,促進金融機構加大對小企業信貸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強企業管理培訓。依托“局經營管理者網絡學院”,積極開展企業自主培訓,同時分層分批開展各類培訓,提升企業各類人員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