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局霍亂監測工作方案

時間:2022-08-18 03:25:26

導語:衛生局霍亂監測工作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衛生局霍亂監測工作方案

2014年我區根據省衛生廳要求,設立省級霍亂監測點。具體方案如下:

一、監測點的設立

根據我區具體情況,將設立腸道門診的醫院、衛生院定為腹瀉病人監測點;將區內農貿市場、酒店、四十米路海產品批發市場和區內養殖場定為海(水)產品監測點;將有可能受污染的水源設立為水樣監測點。

二、職責分工

1、各監測點具體承擔監測任務。

2、區衛生監督所和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本轄區各級醫療機構腹瀉病門診的督導,每年開診時和開診中期全面檢查1次。

3、市、區在抽查時,將隨機抽取醫療機構每月連續3天的門診病例登記資料。

三、監測內容與任務

監測工作以腹瀉病人為主,同時采集海(水)產品為主的食品和水體等外環境標本。

(一)常規監測

1.疫情報告

1、霍亂病例的法定報告

(1)病例發現:可以用膠體金試紙條、制動試驗、PCR等方法作為初篩?!胺隇a必登、逢疑必檢”,以縣為單位腹瀉病人的檢索率不低于腹瀉病人總人數的10%。

(2)病例報告:2小時內(2小時、6小時)

(3)個案調查:調查結束后2天內填寫《霍亂病例個案調查信息一覽表》(病例臨床表現、流行病學史、病原學檢測、密切接觸者、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采取相應的預防控制措施等)

2.暴發疫情監測

醫務人員在短時間內發現有與霍亂病例癥狀相似的多例病例時,要及時報告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務人員發現霍亂暴發、流行疫情時)

實驗室人員發現分子分型一致的多個菌株,要及時告知流行病學專業人員,以便調查核實。

(二)腹瀉病人及外環境和食品監測

1、腹瀉病人:各醫院、衛生院于5月1日開展腹瀉病門診,腹瀉病門診應嚴格按照《霍亂防治手冊》(第五版)的規范要求設立;對疑似病人及具有一定臨床或流行病學指征的急性腹瀉病人一律采集糞便送檢,發現疫情后應轉為“有瀉必檢”。監測對象以成人為主。當標本數量達不到要求時,也要采集一般性腹瀉病人的糞便標本。糞便標本送檢質量必須符合要求。各實驗室對可疑菌落,均要同時進行O1群和O139群血清凝集試驗。(醫院、平民醫院獨立檢測,其他醫院、衛生院腹瀉病人糞便樣本均送至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檢測)

標本的采集:

標本采集的好壞,對整個檢驗工作的質量影響很大。糞便標本的采集應爭取在發病早期,服用抗菌藥物之前并盡快送到檢驗室。標本以腹瀉病人糞便為主。采便方法可用棉拭子采取自然排出的新鮮大便,亦可用直腸棉拭子或采便管由肛門插入直腸內3~5cm處采取。采用后者應注意棉拭子大小適宜,避免采便量過少。一般要求水樣便采取1~3ml,成形便采取指甲大小的糞量,病人的嘔吐物、沾染糞便的衣物和尸體的腸內容物亦可作為檢材送檢標本時應填寫“標本送檢單”,寫明姓名、地址、發病時間、采集時間、臨床診斷等。標本管或小瓶貼上送檢號和姓名標簽;2、海(水)產品等食品:選擇1-2家水產品批發市場,餐館1-2家,開展水產品監測。即貝殼類(海蠣、蟶、蛤、蚮、螺等)、甲殼類(蝦、蟹等)、兩棲類(甲魚、牛蛙等)、魚類及其他海(水)產品,每份采取樣本50克左右,記錄采集地點和銷售地點,盡可能登記上一級批發和/或養殖地點。流行季節每月檢測50-80份,并根據流行病學的需要,采檢一定數量的可能受污染的其他食品進行檢測。

3、水體:采集海水、江河水和其他容易受到污染、容易造成人群感染的水體;每月采30-50份。水體標本采樣時,現場收集每份水樣的pH、水溫、采樣點環境溫度三項基礎指標。pH測定用范圍在5.5-10.0的pH試紙,水溫和環境溫度以普通酒精溫度計測定,并記錄在采樣送檢單上。

4、公共廁所:發生疫情時要在疫點、疫區、交通要道和外來打工者聚居地等公共廁所采集腹瀉病人新鮮糞便進行檢測。

5、霍亂病人和帶菌者追蹤監測:發現霍亂病人和健康帶菌者,必需及時追蹤傳染來源,除采檢糞便外,對病人的飲用水、剩余食物及采購點的可疑食品等也應進行采樣檢測;同時對病后可能造成的污染物及密切接觸者進行檢測,避免產生新疫點。

四、監測時間及要求

1、各監測點要有一名領導具體負責霍亂監測和防治工作。

2、監測時間

監測時間為5~10月份,從5月1日起開始監測;發現霍亂疫情或在外環境中檢出霍亂弧菌(CT+)菌株,應適當延長監測時間。

3、疫情報告制度

監測點與非監測點均應嚴格按照《霍亂監測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范》(試行)實行霍亂病例和病原攜帶者網絡直報制度,同時電話報告同級衛生行政部門、上一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及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4、監測數據報告制度:各監測點指定專人負責上報監測數據。各設區市也必須收集、匯總轄區內縣(市、區)上月監測數據,上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細菌科。

五、菌種管理

霍亂弧菌菌株管理必須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及《中國醫學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辦法》的規定與要求進行保存、運送與管理。各實驗室必須設立霍亂菌株記錄數據庫,填寫霍亂菌株登記表,記錄菌株的來源與去向(包括上送及銷毀等)。

1、縣區檢出首例病人或疑似病人或帶菌者的O1和O139群霍亂弧菌,應立即上送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細菌科及設區市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進行復核、分型和藥物敏感性實驗。

2、縣區從海水產品等食品和外環境中檢出的O1和O139群霍亂弧菌也應立即上送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細菌科及設區市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進行毒力基因檢測。

3、非首例O1和O139群霍亂弧菌菌株,應妥善保存,并在1周內分批送設區市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并及時轉送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細菌科。

4、外環境、食品及動物等檢出的霍亂弧菌,應全部送設區市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然后全部轉送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細菌科。

5、嚴格執行霍亂菌種保存、運送、管理、銷毀等規章制度,每次移交菌種均應填寫交接記錄。

6、醫療機構檢出的O1和O139群霍亂弧菌,應由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復核鑒定,并負責收集和管理,不得擅自處理。

7、各級醫療單位、研究所及省級以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未經衛生部批準均不得保存菌株。

六、結果與評價

1、霍亂監測結果與評價

1.1.霍亂疫情報告及時率;疫情調查處理率、及時率。

1.2.送檢腹瀉病人登記率、合格率。

1.3.疑似病人和霍亂病人菌株鑒定正確率。

1.4送檢海(水)產品、水樣等外環境標本登記率、合格率;檢測正確率。

1.5.每月標本監測數量達標率。

1.6.監測內容月報表及年總結上報的及時率、正確率。

2、腹瀉病門診結果與評價

2.1.門診腹瀉病人登記率、合格率。

2.2.疑似病人糞檢率、送檢率、報告率。

2.3.疑似病人留驗率、治療隔離率。

2.4.霍亂病人治療隔離率、出院合格率。

2.5.采樣用具(保護液、棉拭子)合格率。

2.6.隔離區及門診防蠅設施合格率;消毒藥械合格率。

2.7.疑似病人及霍亂病人排泄物處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