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城市復審暨文明城市創建實施方案

時間:2022-06-12 09:29:03

導語:衛生城市復審暨文明城市創建實施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衛生城市復審暨文明城市創建實施方案

為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省、市、區關于迎接國家衛生城市復審的工作精神,大力推進我處精神文明建設,鞏固鄉村文明行動和環境綜合整治成果,實現“鄉村文明行動”、環境綜合整治和環衛一體化、社區物業管理各項工作全面提升,現結合我處實際,制定實施方案如下: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以全處29個村(社區)為基本單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為根本,突出塑造新環境、形成新風尚、拓展新陣地、建設新文化等重點內容,動員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全面提高村民思想道德素質,持續推進環境綜合整治,健全完善環境衛生長效管理機制,努力建設美麗富裕和諧新。

二、目標任務

2015年是全省鄉村文明行動第一個五年規劃的收官之年,要堅持問題導向,以提高城鄉環衛一體化水平和培育良好鄉風民風為重點,鞏固提升、拓展深化鄉村文明行動“六大建設”,按照《區鄉村文明行動村(社區)創建考核標準》,年底所有行政村(社區)達到鄉村文明行動達標村創建標準,50%的村達到示范村標準,進一步提升精神文明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水平,確保全處精神風貌、環境面貌明顯改觀,城區居民生產生活環境持續改善,生活質量顯著提升,全面提升新城區形象。

三、工作措施

(一)深入開展文明城市創建活動

繼續深化和鞏固提升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成果,做好結合文章。建立長效工作機制,構建統分結合的工作機制,加強文明城市創建的組織協調。建立對各項工作全覆蓋的工作班子。根據《文明城市測評體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測評體系》的內容和標準,進一步細化分解目標任務,切實實現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制度化、常態化、長效化。加強工作督導,健全完善考評機制,獎優罰劣。將創城工作成績作為文明單位、文明行業、文明村鎮、文明社區測評的重要依據。認真做好文明城市復查測評工作。根據兩個《測評體系》內容要求,規范整理創城檔案資料,督導做好實地測評現場的工作落實,大力營造創城氛圍,努力提高群眾知曉率、參與率和滿意度。加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二)大力加強環境衛生建設

1、繼續推進環衛一體化建設。全面融入泰城環衛一體化管理。加強辦事處環衛所和村(社區)城建環衛辦公室建設,健全完善環境衛生長效管理機制,實行管理人員、環衛隊伍專業化,管理范圍網格化,日常保潔標準化,實現轄區范圍長效管理。社區(村)要加強保潔隊伍的管理和使用,建立健全保潔制度,完善垃圾的收集、運輸和處理。開展城鄉環衛一體化“百日攻堅”行動,街道、村(社區)聯合成立督查組,采取戶戶到的方式,對居民的衛生習慣養成、門前硬化路面環境保潔等進行檢查并現場打分,真正提高轄區環境衛生水平。

2、深入推進亮化、綠化、美化工程。對城區主要出入口和重點道路兩側樓體、景觀進行亮化,對區政廣場周邊等背街小巷路燈進行維修維護,確保村(社區)要街道路燈、廣場燈保持正常運轉,方便居民生活,提升城市夜景管理水平;積極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活動,對主干道路、重點區位、重點出入口和小區加大綠化力度,對新回遷安置小區實施高標準綠化管理;加強渣土管理,建筑工地管理,拆除主次干道、進村道路兩側影響環境的殘垣斷壁,對破舊墻體、樓體進行粉刷改造,制止馬路市場、占道經營現象,繼續整治亂搭亂建等影響環境的行為,集中清理村(社區)、小區主干道柴堆等“四大堆”。

3、抓好重點部位整治。把嚴重影響居民生產生活和城市容貌、群眾反映強烈的背街小巷及社區、小區作為綜合整治的重點。繼續向財興街、榮昌路、泮河東路、泮河西路、鳳凰路、東路、迎勝南路和大河社區、社區、司家莊社區、大佛寺社區、馬灣社區、小辛莊村、高王寺社區、老王府社區、六郎墳村等實施延伸整治,強化背街小巷和村(社區)、小區內的亂搭亂建、亂堆亂放的管理,清理廢品回收、修車洗車、臨時攤點;強化小區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重點完善暖、氣、水、電、道路、排污等基礎設施建設,達到“道路平、排水暢、晚上亮、環境美”的要求,讓居民享受綜合整治的成果。

4、加強民生工程建設。加快董家莊學院市場等建設進度,建立健全長效管理機制;對光彩大市場繼續加大占道經營、亂擺亂放的整治力度;加快農超市場道路等的建設和管理,改善居民交通條件,堅決清理和制止亂建棚廈、占用人行道經營行為;加強露天燒烤整治,推進棗行燒烤園、燒烤園等燒烤場所的規劃建設、改造提升和規范整治工作。

5、加大違法行為的整治力度。加大違法建設、違法占地預防、巡查、拆除和問責力度;加大建筑市場管理秩序整治。深入開展全國工程質量治理年行動;加大土小污染企業整治,建立長效監管機制,防范重大污染事故的發生,確保環境安全。

(三)著力加強物業管理工作

1、成立組織機構。要建立物業領導機構,各村(社區)要成立物業服務中心,在無物業服務企業管理小區設物業服務站,明確分工領導、配備專職人員、建立物業糾紛調解機制等。

2、健全工作制度。根據各村(社區)實際情況制定年度物業管理工作計劃、物業管理制度、轄區物業管理相關政策措施。

3、抓好工作落實。各村(社區)要對本轄區內的新舊小區落實市場化、專業化物業服務;符合條件的小區成立業主委員會并正常開展工作;及時調解物業糾紛,對轄區內的私搭亂建、圈占綠地、占用消防通道、房屋拆改等各項工作及時介入,協調解決。

4、建立投訴處理機制。建立多層次矛盾調解機制,設立物業管理工作投訴點,建立投訴受理制度,建立違法行為投訴登記制度,依法處理物業管理區域內的違法行為。加強小區行政管理,在物業管理區域內顯著位置公布物業管理工作職責、投訴范圍、聯系人姓名和聯系方式等內容。

5、進一步提升物業管理服務滿意度。結合街道民生滿意度調查活動,每年至少開展4次群眾小區物業服務和管理滿意度調查工作,并根據調查結果及時完善物業管理工作,落實獎懲。

(四)提升城鄉文明水平

1、加強鄉村道德建設。突出孝敬、節儉、誠信三個重點,開展村風村訓、家風家訓、孝老愛親教育。用好用活善行義舉“四德榜”,使善行義舉“四德榜”成為群眾心目中的榮辱榜。加強文明一條街、道德講堂等宣傳教育陣地建設,積極探索建立農民誠信檔案。規范完善村規民約,深入開展五星級文明示范戶、文明信用戶、優美庭院、好媳婦好婆婆評選活動。發揮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禁毒禁賭協會等群眾組織作用,廣泛開展道德評議活動,宣傳道德典型,弘揚新風正氣。

2、推進文化惠民工程。繼續實施綜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和“四德”工程建設,整合基層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體育健身等資源,因地制宜,繼續用力抓好文體小廣場和文明一條街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為居民群眾搭建一個自娛自樂的活動平臺,不斷拓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陣地。制定并落實相關文化惠民政策,實現村(社區)文藝宣傳隊伍全覆蓋,扶持培養鄉土文化人才、文化中心戶、莊戶劇團,廣泛開展文藝演出、體育健身、書畫攝影、電影放映等活動,努力為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

(五)促進社會和諧。重點打擊危害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刑事犯罪、黑惡勢力犯罪和多發性侵財犯罪,依法查處封建迷信、黃賭毒、打著宗教旗號的各種違法犯罪等活動,切實增強群眾安全感。加強村級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建立村民自治聯防長效機制。建立健全社情民意、社會矛盾預警和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及時預防和妥善化解村級矛盾糾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以黨工委書記同志為組長,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同志為常務副組長,黨工委副書記同志等為副組長,各相關職能部門、管區為成員的鄉村文明行動城鄉環衛一體化領導小組。統籌負責鄉村文明行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及環衛一體化工作的組織實施、協調服務和督查考核。各村(社區)要把鄉村文明行動、環境綜合整治和環衛一體化及社區物業管理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實行“一把手”工程,制定細化實施方案,建立完善工作運行機制,保證各項工作有效開展。繼續強化領導干部包管區、機關干部包村(社區),對各村(社區)重點區域的衛生死角和主次干道亂堆亂放問題落實包保,人人身上有責任,個個肩上有擔子。

(二)加大投入力度。要確保鄉村文明行動、城鄉環衛一體化和文明城市創建活動所需的經費,加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辦事處拿出400萬元專項資金,對效果好、進展快的村(社區)進行以獎代補。在此基礎上,投入60萬元為保潔人員加入意外傷害保險,繼續對保潔人員每人每月補助200元。新購垃圾桶一個補貼50元,新建垃圾中轉站和新購置垃圾運輸車輛補貼30%。各村(社區)也要加大投入力度,確保工作順利推進。

(三)強化督導考核。領導小組辦公室落實好“日督導,周調度,月考核”制度,定期不定期進行暗訪,采取打分、拍照、錄象等方式記錄檢查情況,實行一月一排名,每月將檢查情況以《督查》的形式進行通報,每月排名后3位的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在街道每月的推進會上做表態發言;半年考核位次排名后3位的村(社區)和排名最后一位的管區,街道黨工委、辦事處主要領導將約談黨組織書記;把“鄉村文明行動”納入年度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目標責任考核的重要內容,成績與年度“三評兩定”考核成績相掛鉤。

(四)形成長效機制。街道辦事處研究制定鄉村文明行動、環境綜合整治和環衛一體化工作的各項規章制度,形成科學規范的制度體系。各村(社區)要加強保潔員隊伍建設和日常管理,做到“三定一及時”,即定時清掃轄區公共衛生、定時清理垃圾桶(池)、定時清理轄區周圍垃圾、及時聯系垃圾清運,實現轄區垃圾日產日清。要通過村規民約、評選文明戶等形式,教育引導廣大居民養成良好的生產生活習慣,形成“愛護環境光榮、破壞環境可恥”的濃厚氛圍,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全民參與、全民共建、全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