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方案
時間:2022-11-24 03:59:02
導語:地下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進一步加強城市地下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管理,有效防范化解城市基礎設施運營風險,根據《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關于加強城市地下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的實施意見》(建城〔2021〕80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關于加強城市地下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的工作方案》(政辦發〔2021〕71號)文件要求,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主要目標
2021年底前,各相關單位和部門基本完成各自權屬的地下管線、檢查井等市政基礎設施普查,摸清底數,建立臺賬,掌握存在的隱患風險點,統籌推動隱患風險點整治;2023年底前,基本消除地下市政基礎設施安全隱患,啟動綜合管理信息平臺建設;2025年底前,基本實現綜合管理信息平臺全覆蓋,地下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協調機制更加健全,建設效率明顯提高,風險隱患及安全事故明顯減少,城市地下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管理更規范、更精細、更智能。供水管網漏損控制、市政設施數字化監測管理等安全隱患及事故明顯減少,城市安全韌性顯著提升。
二、開展城市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普查及平臺建設
(一)高標準實施設施普查。各相關部門和單位要從實際出發,明確職責分工,健全工作機制,再次細化普查方案。住建局負責指導做好城市供水、排水(包括污水、雨水)、再生中水、燃氣、供熱等管線及人防工程普查等;工信局負責指導做好電力、通信、工業等管線及其附屬設施普查;文旅局負責指導做好廣播電視等管線及其附屬設施普查。要充分運用前期已開展的地下管線普查等工作成果,依據住建部《城市市政基礎設施普查和綜合管理信息平臺建設工作指導手冊》,遵循相關技術規程,查漏補缺,梳理設施產權歸屬、建設年代、結構形式等基本情況,積極運用調查、探測等手段摸清設施功能屬性、位置關系、運行安全狀況等信息,掌握設施周邊水文、地質等外部環境,全面深入摸排管線存在的安全隱患和危險源,建立設施危險源及風險隱患管理臺賬,對發現的安全隱患要及時采取措施予以消除。市住建局可采取招投標的方式確定有相應資質的服務機構進行普查工作,并建立和完善綜合管理信息平臺。其余各相關單位和部門的普查工作可結合實際情況自行開展。普查情況、設施危險源臺賬及治理措施要在2021年12月10日前報市住建局。(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市發改局、市工信局、市文化旅游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建立完善綜合管理信息平臺,加強數據信息動態更新和互通共享。各相關單位和部門要將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普查的成果統一歸納至綜合管理信息平臺,實現設施信息共建共享,滿足設施規劃建設、運行服務、應急防災等工作需要。要充分發揮平臺作用,督促地下市政基礎設施參加單位通過竣工測量、定期修(補)測的方式對信息數據查漏補缺,提高信息數據的準確性,統一數據標準,破除信息壁壘,為城市建設、公共服務、防災應急等方面提供數據支撐。(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市發改局、市工信局、市自然資源局、市應急局、市文化旅游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構建城市地下市政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協調機制
(三)統籌城市地下空間利用和地下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根據地下空間實際狀況和城市未來發展需要,立足于城市地下市政基礎設施高效安全運行和空間集約利用,合理部署各類設施的空間和規模。推廣地下空間分層使用,提高地下空間使用效率,明確房屋建筑附屬地下工程對地下空間利用的底線要求,嚴禁違規占用城市地下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空間。城市地下管線、管廊、地下通道、地下公共停車場、人防等專項規劃的編制和實施要有效銜接。市住建局要協調各相關單位和部門制定各專業管線年度建設改造計劃,統籌安排各專業管線工程建設與其他工程項目建設時提前預留管線位置,路口應預留管線過路通道。各類地下管線工程應按照先深后潛的原則,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和工期,與其他工程項目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強化地上地下建設的整體性、系統性,施工中要嚴格落實對已有設施的保護措施,力爭各類地下管線工程一次敷設到位。(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市發改局、市自然資源局、市工信局、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文化旅游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加強城市市政基礎設施體系化建設。市住建局要統籌推進市政基礎設施體系化建設,提升設施運行效率和服務水平。其余各相關部門和單位要針對各自普查發現的安全隱患,制定限期整改計劃,及時整改,嚴格落實設施權屬單位隱患排查治理責任,確保設施安全。對已廢棄或“無主”的設施,市住建局要召集相關部門和單位現場進行辨識,若確實無法辨識、無責任單位的可采取相應措施統一進行處置。同時,要著眼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統籌推進防洪排澇設施體系化建設,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因地制宜推進雨污分流管網改造和建設,綜合治理城市水環境。合理布局干線、支線和纜線管廊有機銜接的管廊系統,有序推進綜合管廊系統建設。完善城市管道燃氣、集中供熱、供水等管網建設,降低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促進能源和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減少環境污染。要充分運用5G通信技術、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提升城市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水平。(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市發改局、市工信局、市自然資源局、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文化旅游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提高城市地下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五)嚴格落實城市道路占用開挖管理制度。按照國務院“放管服”改革要求,進一步優化城市地下管線工程建設審批服務流程,將城市供水、排水、供熱、燃氣、電力、通信、廣播電視等各類管線工程建設項目納入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實施統一高效管理。嚴格落實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施工許可、工程質量安全監督、工程監理、竣工驗收及檔案移交等規定。推行城市道路占用挖掘聯合審批,研究建立管線應急搶險快速審批機制,探索實行開挖道路總量控制制度,從源頭上減少不必要的道路開挖行為。加強城市道路占用開挖管理,嚴肅查處未經審批的道路開挖和以搶修為由的亂開亂挖行為,逐步將未經審批或未按規定辦理審批手續的掘路行為納入管線單位和施工單位信用檔案,并對情節嚴重或社會影響較大的依法予以聯合懲戒。(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市發改局、市自然資源局、市工信局、市交通局、市文化旅游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加強地下工程建設項目周邊設施保護。在地下工程項目規劃初期、建設方案制定及初步設計等階段,要充分征詢周邊地下市政基礎設施產權單位意見,涉及地下管線遷改等內容要與建設項目同步實施,并做好已有設施的保護。(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市發改局、市自然資源局、市工信局、市交通局、市文化旅游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有機融合城市建設專項工作,加大老舊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改造力度。將城市作為“有機生命體”,結合城市建設、城市更新等改造工作,整合易澇點整治、黑臭水體治理、海綿城市建設、地下綜合管廊、人防工程建設、電力、通信、給排水、供熱、供氣管網建設等專項工作任務,加強協作互動,取得互促互進良好效果。同時,各設施權屬單位要從保障供應、提升服務、滿足需求等方面,組織開展補短板行動。科學制定年度改造計劃,建立老舊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改造項目庫,加大老舊設施改造力度,逐步對超過設計使用年限、工藝標準低、材質落后的地下市政基礎設施進行更新改造。要積極探索地下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管理市場化、多元化投融資模式,鼓勵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城市地下市政設施的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市發改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局、市工信局、市交通局、市文化旅游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加強城市地下市政基礎設施安全監管及運營維護。嚴格落實城市地下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管理中的權屬單位主體責任,有關行業部門監管責任,建立健全責任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設施權屬單位要加強設施運行維護管理,不斷完善管理制度,落實人員、資金等保障措施,嚴格執行設施運行安全相關技術規程,確保設施安全穩定運行。加強城市地下市政基礎設施運營維護制度建設,規范設施權屬單位的運營維護工作。建立完善設施運營維護資金投入機制,合理制定供水、供熱等公用事業價格,保障設施運營正常資金。定期開展檢查、巡查、檢測、維護,對發現的安全隱患及時進行處理,防止設施帶病運行。健全設施運行應急搶險制度,利用綜合管理信息平臺,匯集各類地下市政基礎設施安全信息,提升應急調度能力,迅速高效依規處置突發事件,確保作業人員安全。(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市發改局、市工信局、市文化旅游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市政府將成立城市地下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工作聯席會議機制,督促指導全市城市地下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各相關部門要強化協同配合、細化工作任務、明確時間節點、靠實工作責任,進一步完善項目資金、政策制度等保障措施。各行業主管部門要嚴格落實行業監管職責,加強部門協同配合,形成監管合力,提升監管效能。
(二)強化督促指導。各類設施權屬單位要結合城市體檢,嚴格落實安全主體責任,深入開展設施隱患排查治理,組織開展基礎設施運行效率評估,找準并切實解決突出問題和短板,保障設施安全運行。相關單位和部門要切實強化協調指導和監督檢查,扎實推進城市地下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各項工作。
(三)加強宣傳發動。城市地下市政基礎設施事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與城市安全運行。各單位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載體,積極開展宣傳教育,定期做好城市地下市政基礎設施保護的普法宣傳工作,切實降低設施安全運行風險。
- 上一篇: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要點
- 下一篇: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回頭看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