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病和健康影響因素監測工作方案
時間:2022-12-27 04:24:35
導語:常見病和健康影響因素監測工作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工作目的
依托學生常見病和健康影響因素監測平臺,利用省學生健康狀況綜合監測評價系統,持續開展學生近視等常見病監測工作,掌握兒童青少年近視、肥胖等常見病的情況和影響健康的主要因素,采取針對性干預措施,保障和促進兒童青少年健康。
二、學生常見病和健康影響因素監測
(一)監測點設置
我縣為省級監測點,選擇5所學校(2所小學、2所初中、1所高中);在此基礎上,增加至少2所幼兒園開展近視調查。
(二)監測學校選擇
監測點學校名單由縣教育局提供,合理布局區域監測網絡,盡量覆蓋城市和農村,學校一經確定原則上不得變更。
5所學校為:縣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實驗校區)、縣妙高小學、第三中學、縣民族中學、中學。
2所幼兒園為:縣示范幼兒園教育集團、縣實驗幼兒園。
(三)監測內容和方法
開展學生常見病監測和學校教學生活環境衛生監測,并填寫《中小學校開展學校衛生工作情況調查表》。
1.學校衛生工作基本情況調查
《學校衛生工作基本情況調查表》內容包括衛生健康、教育局相關人員配備、經費保障和合作機制、轄區學校基本情況、學生主要健康問題和疾病防控情況等,由縣衛生健康部門相關人員填寫。《中小學校開展學校衛生工作情況調查表》內容包括年度工作計劃、經費投入、醫務室(保健室)和校醫配備、學生體檢及健康管理工作、學生常見病及新冠肺炎等傳染病防控、體育運動和食品營養管理以及健康教育等,由中小學校相關人員填寫。
2.學生近視等常見病監測
開展小學、初中和高中所有年級學生常見病和生長發育狀況篩查,掌握學生近視、肥胖、營養不良、齲齒、脊柱彎曲異常、貧血、沙眼等常見病及青春期發育情況,評估學生群體健康及生長發育水平。近視增加幼兒園學生;貧血僅針對小學一、三、五、初二、高二年級。以整班為單位開展監測,每個年級至少抽取80名學生,即每所幼兒園至少抽取80名5歲半至6歲半兒童,每所小學至少抽取480名學生,每所初中、高中至少抽取240名學生。不足部分由附近同等類型幼兒園和學校補充。
3.學校教學生活環境衛生監測
對參加學生常見病監測的中小學校進行飲水、食堂、廁所、宿舍等環境衛生狀況實地調查和教學環境衛生監測,了解環境衛生設施的配備情況和各項規章制度的落實情況。教學環境衛生監測要求每所學校隨機選擇6間有代表性的班級教室,對教室人均面積、課桌椅、黑板、采光、照明及噪聲等方面開展現場測量,評估學校教學環境衛生狀況,對未達到國家標準要求的內容提出整改建議。
三、近視、肥胖和脊柱彎曲異常等學生常見病干預
(一)干預對象和范圍
針對學生常見病監測結果中存在的主要健康問題,在學校、家庭和學生中開展近視、肥胖和脊柱彎曲異常等學生常見病及健康影響因素干預和傳染病防控工作。
(二)干預內容和方法
面向學生、家長、教師及社會全體人群,以“全國愛眼日”、“學生營養日”等健康主題宣傳日為契機,以近視、肥胖、脊柱彎曲異常等學生常見病及健康影響因素干預為重點,通過社會、學校、醫療衛生機構、家庭共同協作,引導學生形成自主自律的健康生活方式,以新冠肺炎防控為契機加強學校傳染病防控工作。具體活動內容如下。
1.專家進校園行動
定期到學校對學生常見病防控工作進行技術指導,開展新冠肺炎等傳染病、學生常見病防控知識和技能宣講,對學校校醫、保健老師、健康教育人員、體育教師、后勤和餐飲相關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其業務知識技能水平,將傳染病和學生常見病防治工作落到實處。
2.學校衛生標準普及行動
對教育行政領導、學校校長、學校校醫、教師和后勤管理采買人員進行學校衛生相關標準的宣貫,將標準融合到學校衛生管理制度中,指導學校落實。
3.中小學生健康月活動
每學期開展中小學生健康月活動,把傳染病和常見病防控作為工作重點,因地制宜地開展形式多樣的健康教育活動,使兒童青少年掌握手衛生習慣、咳嗽禮儀、正確佩戴口罩、科學用眼、合理作息、足量運動、良好姿勢、均衡膳食等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自主自律的健康意識和行為。
4.學校教學生活環境改善行動
依托監測項目發現學校教學生活環境和學校衛生制度中存在的問題,督促學校改善教學、飲水、食堂、廁所、宿舍等環境衛生狀況,落實學校衛生各項制度,加強學校傳染病報告、晨午檢、因病缺課/休學登記和追蹤隨訪等工作、改善學校視覺環境,提高課桌椅符合率,降低近視、肥胖和脊柱彎曲異常等學生常見病的發生風險。
5.健康父母行動
促進家長重視學生傳染病和常見病防治工作,掌握傳染病、近視、肥胖、脊柱彎曲異常等常見病的防控知識和技能。培養孩子良好的衛生行為習慣,引導孩子進行戶外活動或體育鍛煉,保證足量體力活動時間,養成終身鍛煉習慣;減少靜坐、視屏和課外補習時間,關注家庭室內照明條件,配備符合孩子身高的桌椅,提醒孩子保持正確坐姿,養成良好用眼習慣;科學安排膳食,保證孩子生長發育需求,控制營養不良和超重肥胖;保障充足睡眠時間;對健康體檢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應及時帶孩子到正規醫療機構診治,真實報告孩子患病情況、控制和延緩疾病的發生發展,避免傳染病流行。
6.重點人群關愛行動
建立“學生-家庭-學校-醫療”四位一體的防治模式,實施個性化管理,定期監測隨訪,做到早發現、早關注、早預防、早治療,實施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督促其改善不健康的行為生活方式;提供心理衛生服務,消除因近視、肥胖、脊柱彎曲異常而產生的不良心態,增強信心,培養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性格;整合醫療資源,醫防結合,延緩疾病發展趨勢,降低危害。
四、質量控制
要規范學生傳染病和學生常見病監測數據采集、管理、應用工作,適時進行干預評估,確保監測質量和干預的有效實施。科學選擇監測學校和監測學生,使用符合要求的檢測儀器和設備,嚴格按照干預方案開展干預活動。縣衛生健康局對入校專業機構進行審核,與教育局共同組織開展學生常見病監測,加強現場質量控制,并選取5%的學生進行現場復核。
五、數據報送和報告提交
縣衛生健康局、縣教育局每年8月做好工作謀劃,完成監測人員組織、業務培訓、儀器調試、試劑購買,擬監測班級選擇等準備工作。9月-10月結合常規學生健康體檢工作,開展現場檢測、學生體檢、問卷調查、質量控制、數據填報。逐漸加強信息化手段的應用,通過省學生健康狀況綜合監測評價系統上報監測數據。
縣疾控中心負責匯總分析監測數據,形成監測和干預工作報告,縣衛生健康局和教育局將轄區兒童青少年近視調查結果報縣人民政府審核同意蓋章后,于每年11月5日前上報市衛生健康委和市教育局。次年2月10日前,縣衛生健康局將學生常見病及健康影響因素監測和干預工作報告報市衛生健康委,縣疾控中心將技術報告報市疾控中心。
六、強化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
始終把促進兒童青少年健康擺在首要位置,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強化總體設計、組織保障到位、落實措施到位、督促指導到位,確保監測和干預工作順利實施。
(二)協調配合,保障經費
縣衛生健康局和縣教育局將加強與縣財政局的溝通與協調,進一步完善協作機制,把學生常見病和健康影響因素監測及干預作為公共衛生工作重要內容,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切實保證監測和干預工作所需經費,加強人員和設備保障力度,確保監測和干預工作保質保量完成。將監測發現的主要學生健康問題及建議,及時報告縣人民政府。
(三)健全機構,提升能力
把學校衛生作為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重點,在機構設置、人員配備、政策支持、資金投入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建立隊伍,加強培訓,配齊設備,全面提升學校衛生工作能力。同時,縣疾控中心要充分發揮業務指導作用,加強對學校校醫/保健老師等相關人員學生常見病防控知識和技能的培訓。
(四)監督考核,督促落實
將學生常見病和健康影響因素監測及干預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建立技術指導、檢查、考核、評估制度,確保監測和干預工作順利開展,保證落實《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評議考核要求,全面提升兒童青少年健康水平。
- 上一篇:兒童青少年近視調查情況報告
- 下一篇:衛生健康局統計工作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