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發展縣工業的理性思考

時間:2022-08-31 11:38:00

導語:對發展縣工業的理性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發展縣工業的理性思考

工業化是縣域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必然階段??h域經濟的工業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縣域農業脫離了維持自身生存階段以后,農民開始追求利潤最大化而進行生產結構調整引起經濟結構、社會結構持續高級化的自行變化過程。只有工業化才有真正意義的農業產業化,只有工業化才有繁榮發展的城鎮化,實現縣域經濟的現代化。

一、××縣工業七十年代起步,九十年展,本世紀初開始壯大。在近三十年的發展史中,經過建設經濟大縣、壯工富縣和工業強縣等三次政府強力推動和西康鐵路建設機遇的拉動,使工業由一個幼稚產業發展成為縣域經濟的主導。

1、在全市工業發展中獨樹一幟。1990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僅12374萬元,總量低于漢濱、石泉,占當年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3.08%。2003年全縣完成工業增加值52009萬元,占全市工業增加值14.84億元的35.1%,對全市工業增長貢獻率達到4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8.35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6.8億元的31.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2359萬元,占全市33.4%;規模以下實現工業增加值19650萬元,占全市4億元的49.2%。在全市十縣區中率先實現了縣域經濟由農業向工業主導的歷史性轉變。

2、工業經濟成為縣域經濟的主導。1998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首次超過農業總產值,到2003年全縣完成工業總產值18.8億元,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75%;實現工業增加值5.2億元,占全縣gdp比重從1990年的17.8%提高到32.1%;使縣域經濟結構達到25.5∶42.2∶32.3,工業實現稅收177891萬元,占全縣財政總收入的75.6%,今年上半年二產業完成稅收1.32億元,占全縣財政總收入的86%。

3、支柱工業初具規模。據縣計劃局調查,2002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9家,完成現價工業產值73543萬元,占全部工業產值的46.3%,規模以上實現工業增加值32359萬元,占全縣工業增加值的52.5%;規模工業占全部工業總產值比重,高于全國縣域經濟平均水平(全國水平為42.6%),圍繞縣域生物、礦產、水能三大資源優勢開發利用初步形成了煙草食品、礦產開發、生物化工、水電能源、建筑建材五大工業支柱,今年前半年支柱工業產值5.6億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58%。

4、民營工業成為縣域工業的主體。據調查:全縣產值5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中,合作制、股份制和個體私營企業占96.4%,其中外來企業29個,占26.4%。產權清晰、機制靈活、充滿活力的企業所有權制度,為縣域工業奠定了快速發展的基礎。

5、初步完成了產品結構的更新換代。××縣七、八十年代建設的國有、集體工業企業,基本是在商品短缺經濟條件下為滿足農村生產生活需要的輕工產品,九十年代初新建工業主要以采礦業為主。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迫使縣域工業進行產品結構的調整。據1995年工業普查:全縣年產值5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67家,其中輕工業36家,重工業31家。到2002年底全縣年產值5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增長到110家,其中屬1995年以前建廠的工業企業僅16家,有13家屬原建企業轉產合并,其余所建企業皆因市場或體制原因停產或倒閉?,F有110個企業中:礦產采選冶及制造企業65個,占企業總數的59.1%,醫藥化工制造業17個,占13.5%。企業產品結構的調整和集中,促進了縣域工業支柱產業的形成。

6、工業集群趨勢開始呈現。工業企業布局日趨科學。1995年工業普查:全縣年產值50萬元以上67個企業分布在全縣24個鄉鎮,到2002年底,全縣50萬元以上110個企業只分布在16個鄉鎮,其中分布在城關鎮45個及其周邊18個企業,占企業總數的57%,產值占81%。關口、廟坪、紅軍、小河等礦產地25個,占22.7%,產值占15.6%。工業企業向縣城和礦產資源地集中,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增強了企業之間的關聯效應。

7、房地產為主的建筑業成為二產業發展的支柱。建筑業是縣域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勞動密集型的成長性產業。我縣建筑業增加值1995年的1638萬元占當年gdp的2.7%,到1998年猛增到11952萬元,占當年gdp的11%,1999~2003年全縣建筑業年增加值穩定在1.4~1.5億元,占全縣gdp的10~12%,年提供稅收800萬元左右,帶動了建材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城鄉消費。

二、通過理性對××縣二十多年來工業發展的區域地位、經濟結構、規模結構、產品結構、所有制結構和布局結構進行分析,在于把握縣域經濟工業發展的基本規律,提高推進工業強縣戰略的自覺性和科學性。目前××縣工業普遍認為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工業總量偏小,缺資金、缺技術、缺人才、缺大項目帶動,這些都是經濟現象。任何經濟現象的產生總是某些內在經濟規律作用的結構。運用經濟學原理分析××縣工業發展過程中為什么會存在這樣的問題?

一是支柱工業產業鏈短,開發層次低,關聯效應差。目前縣域黃姜為原料的醫藥加工業,僅發展到水解物和皂素兩個層次,關聯度較高的礦產業,加工層次最高的鋅資源加工到四個層次,按增值稅計算:今年上半年我縣采礦業上交增值稅351.7萬元,礦產加工業上交增值稅1007.4萬元,加工業比采礦業增值2.86倍,仍處在初級產品的生產階段。據調查資料:××縣縣2002年產值5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在職工人5474人,固定資產原值51615萬元,人均勞動生產率15.25萬元,百元固定資產產出率162元。勞動產出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52萬元/人的2.34倍,資產產出率僅只有全省平均水平1127元的14.3%,進一步顯示了我縣主要支柱工業為資金密集型產業,加上產品加工層次低,企業之間聯系松散,前向關聯不強,后向關聯很低,吸收的勞動就業較少,農民很少從工業發展中得到利益,企業以單個形態孤立存在于縣域經濟之中,既加大了企業的交易成本,又造成了相對增長較快的工業沒有帶來繁榮的縣域經濟。

二是信用體系不健全是形成工業資金缺乏的根本原因。工業資金除自身積累外本質上是社會儲蓄轉化為投資的結果,銀行是拿別人的錢來賺錢的人,在資金運用中充當著“信用中介”,儲蓄能否轉化為投資信用是根本。我縣自1996年銀行存款超過3億元以后進入快速增長期,到今年六月全縣銀行存款達到12.8億元,半年比年初凈增2.5億元,存貸順差1.5億元。也就是說,一方面銀行有錢貸不出去,另一方面企業缺錢貸不到款。銀企之間最根本的是缺乏信用保證。目前我縣工業企業僅有3a信用等級3家,2a信用等級5家,1a信用等級2家,受信企業占不到工業企業的5%,在這樣的信用條件下工業生產資金缺乏就成為必然。沒有信用,現代的工業結構就不可能建立。信用搞好了,金融就搞活了,一著棋活,全盤皆活。

三是平均利潤率偏低導致工業缺乏發展的原動力。只有利潤的高地,才有投資的洼地。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資本害怕沒有利潤和利潤太少,一旦有了適當的利潤,資本就會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利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我縣2003年規模以上工業完成銷售額77009萬元,實現利潤2843萬,百元銷售利潤3.69元,高于全市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我縣工業資源優勢相對明顯,但現階段開發成本也相對較高。形成工業企業利潤率偏低的重要原因:①水電路等硬件配套較差,加大了建設成本投資;②企業軟環境較差造成制度性交易成本較高,降低了企業生產利潤;③區域性土地、環保等鋼性政策形成了企業生產成本相對較高。如何提高企業利潤率、創造投資的洼地是政府建設工業強縣必須解決的根本問題。

四是創業型人才和創業環境缺乏是影響工業發展的重要原因。我縣工業企業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雖然形成了近20多億元的生產能力,但處在工業發展的創始期。在這一時期工業發展的主要特征是:企業以中小為主,發展以新建為主,大項目以引資為主,組織形式以血緣關系聯合創業為主。在這一時期工業發展的核心是引導、鼓勵更多的農村能人和城鎮經營者,將積累的有限資本辦工業,工業缺乏的主要人才是能吃苦、敢冒風險的創業者。只有工業發展到由總量擴張轉向質量提高,管理型人才的需要才成為工業發展的核心。近年來縣委政府針對工業人才缺乏的狀況,選派干部職工到企業,結果進不去、留不住,尤其是縣工經局今年與有關大學聯合舉辦企業管理班,計劃招生60人,結果只有6人報名,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創立企業的人可能并不需要很高的教育,而管理企業的人必須有足夠的訓練。

三、1、堅定不移推進工業強縣戰略。實施工業強縣戰略是縣域經濟發展到由農業主導向工業主導新階段的必然選擇。今天的工業強縣既不同于當年建設經濟大縣、壯工富縣的時代背景和經濟基礎,更不是要求鄉鄉鎮鎮遍地開花都辦工業。而是縣域經濟的增長主要依靠發展工業來實現。要用發展工業的思路和理念統領縣域經濟的發展,用工業化帶動農業產業化,用產業化推進農業的規?;?、基地化,把農業建成工業發展的第一車間;用工業化加快城鎮化,實現縣域經濟三次產業的快速協調發展。自覺按照工業發展的產業導向,選擇和確定鄉域主導產業,提升農產品加工增值水平,增強農民應對市場的能力。

2、大力推進礦產、醫藥化工、建筑建材支柱產業率先突破。任何事物的發展總是由重點突破到全面發展。目前縣域礦產加工業、黃姜為原料的醫化工業和建筑建材業具有產業基礎好、資源優勢明顯、帶動力強、產業鏈長、輻射面廣的特點,在近期內應集中力量實施重點突破,以此帶動五大支柱工業全面發展。

3、重視工業園區建設,促進工業布局優化集中。根據產業組織理論一般工業空間布局要經過兩次躍升:第一階段由分散辦企業走向集中辦企業,在縣域經濟中這種趨勢表現為由鄉村向縣城集中;第二階段由地域聚集向產業聚集,同類企業通過專業分工、產業協作的方式聚集在一起,節約生產流通成本,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目前我縣工業企業地域聚集明顯,產業聚集開始起步,在工業強縣建設中要自覺按照工業企業發展的基本規律,順應產業聚集趨勢,科學搞好工業布局規劃,加快城關、白柳工業園區和小河、紅軍、廟坪和關口等礦產資源地工業小區建設,選擇產業發育程度較好的礦產、黃姜加工業組建企業集團,促進產業聚集,提升產業競爭力。

4、加強信用建設,優化融資環境。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經濟決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經濟。金融的發展水平直接影響著縣域經濟的發展速度和結構。金融機構作為以信用為本的中介機構,其基本職能是把社會小額閑散資金,通過儲蓄的方便手段集中成巨額資金,又通過放貸轉化為投資。銀企利益本質上是一致的,解決銀企資金矛盾的根本是建設銀企信用關系。××縣信用聯社自2002年開始對全縣97471個農戶2475個城鎮工商戶進行信用等級評定,累計授信最高額度達到5.861億元,農戶和企業在授信額度內不需要任何擔保,隨時可貸到授信額度內的貸款。既解決了產業發展的資金困難,又提高了銀行效益,降低了金融風險。在日益完善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作為宏觀經濟的管理者,要把發展工業的重點放在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上,而不是具體地為某個項目謀劃方案。一是要以政府牽頭,銀行為主,部門協作,建立起針對出資人的資信評價體系,以資信等級為依據,提高企業融資能力。要從項目審批轉移到及時行業產業信息、市場供求信息、價格走勢和投資目錄,明確鼓勵類、限制類、定期組織銀企對接,增進銀企了解,化解金融風險。二是要充分發揮現有房產、地產評估機構為企業融資的服務職能,加大企業現有固定資產的評價認證,降低評估費用,促使企業的死資產變成活資本。三是要加大依法收貸的力度,依法打擊逃廢銀行債務行為,提高企業信譽度,化解金融風險。

5、鼓勵扶持平民創業,培養儲備企業家隊伍。任何經濟發展都必然遵循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多到精、由初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一般地講創業屬平民經濟,管理是精英經濟。要加快縣域工業的發展必須是群體工業與規模工業同步發展。在群體工業的普遍發展中把經營者不斷培育成企業家精英。江浙等許多地方的發展實踐表明:誰重民資,誰肯在啟動民資上下功夫,誰就能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中保持一方經濟的活力。鼓勵平民創業首先要在全社會大力營造重商重工的經濟氛圍,大力開拓原始資本積累的門道,降低民辦工業的門檻,制定鼓勵扶持平民創辦工業的優惠政策,通過政府資助、企業籌集的方式建立創業風險基金。減輕農民創辦工業失敗后的巨大風險,激發農民創辦工業的積極性。

優秀的企業家是比資金、技術更為稀缺的社會資源。市場競爭的本質是企業家的競爭。要按照出資人認可、市場認同的價值標準,營造有利于企業家成長的社會環境,倡導尊重企業家就是尊重人才的社會氛圍,提高企業家的政治地位。繼續鼓勵優秀黨政干部成長為企業家,促進企業家、經理人職業化、市場化。

6、降低交易成本,創造投資洼地。目前影響我縣工業企業交易成本偏高主要是稅賦相對較高、收費居高不下。2003年我縣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達到14.1%,高于全省12.8%,高于全市7.4%的近一倍。根據對××縣黃姜加工業的調查:除稅收外,各類行政收費占工業增加值的1~2%,銀行利息支出6%,環保處理費用占工業增加值的4%。工業相對集中的縣城水價定價2.8元/噸,水價的偏高迫使一些工業企業自備水源而不用自來水。較高的交易成本既降低了企業利潤,又降低了××縣工業產品的競爭力。要加快工業的發展,必須采取強力措施減少稅賦、降低收費,減低水電路等公共產品價格,優化縣域工業發展的小氣候,創造以投資為重點的工業生產要素流動的洼地。

7、注重研究由農業向工業化轉變過程中的新問題,增強工作的預見性。在縣域經濟由農業向工業轉變過程中,對每一個人來講,都有一個由熟悉農業向熟悉工業的轉變過程。除了加強實踐積累外,要特別注重經濟理論學習,總結吸取先進地區工業化進程中的經驗教訓,提高工作的預見性。比如:劉易斯模型告訴我們,隨著工業化程度的提高,工業的收益遞增將取代農業收益遞減,使整個經濟轉變為穩定增長的經濟。經濟的波動將以自然災害影響為主體,轉為以工業骨干產品市場供求引起的市場價格波動而波動,將使經濟工作的重點由研究應對自然轉向研究應對市場。還比如:工業化是財富和資本的集中過程。沒有財富和資本的集中就沒有競爭力。隨著工業化步子邁得越大,財富和資本的集中程度越快,貧富差距拉得越大,遇到的難題越突出,反映的程度越敏感,維護穩定的問題越難。保障最低收入階層的基本權利和降低這個階層人口的比例是維護穩定的核心,務必引起工作上的高度重視。

(作者系××縣縣發展計劃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