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 努力提高農村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水平
時間:2022-09-12 09:58:00
導語: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 努力提高農村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水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共**縣委
**縣人民政府
(二oo五年一月)
2004年,**縣在地委、行署的正確領導下,堅持地區農業發展“三十字”方針,按照“強畜優棉壯種業,大上林果興園藝,突出特色促加工,培育協會建龍頭,創新機制求發展”的總體思路,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個主題,把握市場形勢變化和需求,立足資源優勢,以工業理念謀劃農業,實施“農業扶持工業,工業反哺農業”的產業互動戰略,把林果業、畜牧業、設施農業提升到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來認識,將林果業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將畜牧業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支柱產業來培育。通過大力發展名、優、特、新品種及規模,農業結構調整步伐明顯加快,糧棉支柱產業得到不斷優化,糧經草比例和布局趨向合理,主攻畜牧業取得顯著成效,林果、畜牧、設施農業等支柱產業雛形基本形成。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57367萬元,林果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完成植樹造林面積18.8萬畝,其中新植經濟林16.4萬畝,提前兩年實現了人均3畝園的目標;設施農業發展迅猛,新建溫室大棚面積903畝;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實現勞務創收1283.28萬元,全縣農村人均勞務創收120.84元,比上年增長了近4倍;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532元,同比增加278元。
2005年,我縣將按照地區“三干會”會議精神和農業發展“三十字”方針,繼續對農業結構進行調整優化,堅持‘優化種植業,做強畜牧業,主攻林果業,做大設施農業”的農業結構調整思路,不斷加大農業龍頭企業的招商引資力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力爭2005年農業結構調整更加優化合理,使畜牧業、林果業、農村二三產業、勞務輸出在農業經濟的比重均有大幅度的提高,實現農業增加值增長5.7%以上,達到4712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250元以上。
為實現上述奮斗目標,今年我縣將著重從以下六個方面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推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
一、圍繞農民增收進一步優化種植業
按照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的要求,繼續致力于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發揮棉花生產優勢,堅持以水定田,穩定棉花種植面積,積極推廣兵團植棉經驗,落實高密度栽培技術和節水措施,使全縣棉花單產提高3公斤以上,單產120公斤面積達到10萬畝以上,棉花總產力爭達到65萬擔以上;堅持抓好糧食生產,運用市場引導加行政手段的辦法,有效調控糧食種植,努力提高復種指數,加大投入,開展大面積高產田攻關,實現“兩高一低一優”目標;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經營,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積極種植金銀花和各種小宗經濟作物,努力實現種植業多元化,農民種植業純收入達到1700元,同比增加100元以上。
二、把畜牧業作為結構調整的突破口
繼續以發展農區畜牧業和專業化、規?;⒒鼗B殖為主攻方向,依托種植業和飼草優勢,鼓勵廣大農戶發展畜牧業,重點扶持好良種繁育基地、養殖小區建設;圍繞建設牛羊生產基地的目標,繼續抓好各鄉鎮飼養量500頭以上的養?;亟ㄔO,繼續培育、扶持飼養量200頭以上的養牛大戶;對已有的養殖小區和養殖示范村積極推行規?;?、標準化、規范化、產業化生產和經營,使之切實成為優質高效的示范基地,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加快牲畜品種改良步伐,依托現有良繁技術優勢,繼續推廣應用胚胎移植技術和凍精冷配等先進技術,推進良種化進程,提高良種畜和適齡母畜比例;以動物疫病防治為重點,堅決防止“禽流感”、“五號病”等重大動物疫情的傳入和發生;在全縣普及推廣科學飼養新技術,加大暖棚暖圈、青貯窖等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普及飼草料加工、長草短喂、短草槽喂和“三貯一化”技術,提高秸桿、飼草的利用率。年末牲畜存欄33萬頭(只),出欄19.45萬頭(只),產肉6460噸,使畜牧業人均純收入達到450元,同比增加80元以上。
三、把林果業作為支柱產業來發展
截止2004年末,我縣林果面積已達30萬畝,提前兩年實現了人均3畝園的目標。如何使已有的林果發揮效益,實現增效,增收,關鍵是加強管理,提高質量,因此,我們把2005年定為我縣的林果業“質量管理責任年”,在完成地區下達新植林果面積任務的基礎上,重點是對前幾年新植的果樹進行管理,力爭把這使現有果園盡快掛果,產生經濟效益,成為產業優勢。一是大力實施“32112”(即每個鄉(鎮)分別建立3個200畝香梨園,2個高標準養殖小區,1條高標準葡萄長廊,1片高效益的溫室大棚,2個高密度林果科技示范園)工程,堅持全縣各單位、各部門按照“一定三年不變”的要求包村對果樹進行管理,直接將管理任務分解到單位、落實到人頭;二是狠抓林果業管理措施的落實,重點抓好“追肥、修剪、嫁接、防病、補種”五大管理工程,將責任落實到承包單位、到農戶,通過技術指導技能培訓和示范引導,切實提高林果業科學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管理質量和效益;三是堅持高標準、高起點、上檔次的原則,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制定實施我縣沙玉葡萄、杏子、核桃、灰棗等果品的商品化栽培技術規程及質量標準,提升庫買提杏、賽買提杏、沙玉葡萄、海思核桃和灰棗等農產品的品牌優勢,以品牌實現轉化增質,增加農民收入;四是加大宣傳教育力度,積極引導農民盡快實現由重種植向重管理轉變,由重面積向重效益轉變,扎扎實實的抓好各項管理措施的落實,促使現有林果面積盡快產生經濟效益;五是用工業思維來謀劃林果業的發展,千方百計引進和培植一批龍頭企業進行保鮮、貯存、深加工,尤其是發揮縱橫保鮮、綠堡果蔬等企業的龍頭帶動作用,拉長林果業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六是繼續加大綠洲外圍植被保護、鐵路沿線綠化和基干林建設,著力抓好“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百萬畝生態保護建設項目”的立項實施,以項目的建設實施促進我縣生態環境改善和農民收入增加。通過各項措施的落實,2005年我縣果品總產力爭達到26653噸,同比增長15%,農民林果業純收入達到270元,同比增加40元。
四、把設施農業作為重點產業進行培育
2005年,我縣將進一步加大設施農業的發展力度,繼續在土地調整、征用、項目申報、資金的協調和發放工作中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對設施農業技術人員在在技術職稱評定上給予一定的照顧,把各個方面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加強對設施農業技術人員和生產者專業技術知識的培訓,使他們盡快掌握設施種養技術、管理技術,真正成為設施農業方面的技術人才,行家;簽訂責任書,制訂獎懲制度,將赴內地培訓的技術人員分片包干,明確任務和責任,進行技術指導;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區域化布局、規?;a的原則,選擇比較優勢明顯、有發展潛力的主導品種,統一規劃,連片建設,規模經營。2005年我縣將新增溫室、大棚面積1100畝,使全縣溫室大棚面積達到2540畝,設施農業總收入力爭達到891萬元,人均收入超過50元。
五、更新觀念,積極推進勞務輸出
實施農村富余勞動力從土地上走出去戰略,因地制宜地推動農村勞動力大量就近就地向非農產業轉移創收,各鄉(鎮)配備專職領導,成立專門的機構常年抓;認真落實自治區、地區培訓規劃,安排培訓經費,突出實際實用,把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勞動技能作為一項重大的基礎工作來抓,推動農村勞動力由季節向常年、由農村向城市、由種養業向二三產業、由本縣向縣外、由農業向非農業的戰略性轉移,盡可能使農民工參與全縣的公路、水利、抗震安居工程等建設項目;搞好社會化服務,繼續清理取消對農民工的各種政策性限制和不合理收費,落實中央和自治區關于促進農民工進城就業務工的兌現工資、改善勞動條件、解決子女入學、戶籍登記管理等政策。今年全縣要轉移勞動力8500人以上,勞務創收人均收入同比增加30元以上。
六、實施“農業扶持工業,工業反哺農業”戰略,發展“六大產業”
在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的過程中,我們深刻認識到,調整農業結構不是將精力傾注于種多少,養多少,也不是在某個局部和一些環節修修補補,而是把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放在整體經濟工作中統籌考慮,認真謀劃好農業、工業以及其他產業聯動發展的大格局,把農村工作的重點從如何種如何養轉移到抓好產業的優化升級和加工流通,轉移到增加農民的非農收入等農村二三產業上來。因此,2005年,我們將繼續以招商引資和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為切入點,實施“農業扶持工業,工業反哺農業”戰略,著力在優質細絨棉、優質棉種基地建設,胚胎移植及種牛產業,特色農業,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項目庫建設及石油化工,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及招商引資,扶貧攻堅,旅游開發,勞務輸出,城鎮建設等十個方面實現突破,積極發展“六大產業”,一是緊緊抓住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對我縣英買力氣群進行開發這一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大力發展石油化工產業,千方百計招商引資,力爭“3052”大化肥、80萬噸甲醇、30萬噸甲醚等石化項目落址新和,以“西氣東輸”和石油化工項目來帶動新和的經濟發展;二是圍繞國家優質商品棉基地建設,做優棉花棉紡產業;三是加大科技投入,推廣應用優質棉種及先進種植技術,發展優質種子產業;四是圍繞做大畜牧業,加大飼草種植和飼草料儲備,強化畜禽產品加工,大力進行胚胎移植,迅速擴大優質種牛數量和種類,發展飼草、畜牧養殖和畜禽產品加工產業;五是圍繞退耕還林工程,依托現有的杏子、核桃、紅棗、葡萄等特色果品及規模優勢,做強綠色果品及果蔬加工產業;六是緊緊抓住庫車機場擴建、上下千佛洞道路貫通機遇,挖掘本縣旅游資源的潛在優勢,對縣境內“一關三城”(唐拓厥關、漢它乾城、玉奇喀特城、唐通古孜巴什城)等旅游資源有計劃的進行規劃、保護和開發,大力發展“農家樂”鄉村生態旅游業,積極培育、奠定旅游產業。通過“六大產業”的快速發展,促使農業結構調整更趨于合理化,縣域經濟有“質”的飛躍。
農業結構調整是一個新課題,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實踐的過程,在調整的實踐中,我們深刻認識到農業結構調整壓力大,困難多,存在資本、市場、資源、技術、人才等方面的約束,要突破這些約束,取得突破性進展,必須堅持市場拉動,政府推動,企業啟動,基地帶動,農戶聯動,方能奏效。我縣雖然在這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與地委、行署的要求,與廣大農民增收的迫切愿望以及各兄弟縣市取得的良好成績還有很大差距,在下步工作中,我縣將認真總結經驗,扎實工作,不斷加大農業結構調整的力度,切實提高農村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