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實際 謀劃未來 用“十一五”規劃引領縣經濟社會
時間:2022-09-12 10:08:00
導語:立足實際 謀劃未來 用“十一五”規劃引領縣經濟社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健康、快速、協調、持續發展
中共××縣委員會××縣人民政府
各位領導、同志們:
“十五”期間,××縣委、政府在地委、行署的正確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各項奮斗目標,解放思想,團結協作,與時俱進,真抓實干,努力克服各種困難,全面完成了“十五”計劃提出的各項任務目標。
一、“十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
新世紀頭五年是我縣經濟發展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各項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的五年。
五年來,我縣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5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95%;第二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6%;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2%。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2000年的2538元增加到2005年的5103元,年均增長15%。財政收入從1585萬元預計增加到2672萬元,年均增長1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10776萬元預計增加到19261萬元,年均增長12%。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從1275.1元增加到2841元,年均增長17.4%。
農業生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種植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糧食生產穩步推進,棉花生產落實了寬膜帶狀高密度栽培技術,生產模式實現了根本性轉變,棉花面積達到33萬畝;林果業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突破,產業規模和管理質量得到明顯提升,總面積達到30萬畝,實現了人均3畝園的目標;畜牧業生產基地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得到加強,成功抵御2002特大洪災,取得了抗洪搶險工作的全面勝利。城市經濟發展步伐加快,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先后建成了和平廣場、班超廣場、雙擁園、人民公園、商貿城、幸福路步行街和民族風格一條街等一批重大城市建設項目,順利完成了城區主次道路的改擴建,3個住宅小區、集中供熱等項目的相繼完成,增強了城市服務功能,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條件。科技工作不斷加強,科技隊伍不斷壯大,共獲地區級以上科研成果30項,大量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對全縣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成功跨入自治區級“科技進步先進縣”行列。教育事業健康發展,教育質量穩步提高,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順利通過自治區“兩基”驗收。文化事業取得了新的進步,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得到加強。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長足進步,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社會大局長期保持穩定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當前,全縣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各族人民安居樂業,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二、取得的基本經驗與存在的問題
在新世紀改革和發展的實踐中,我縣各族人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結合縣情實際,積極探索體現新和特色的發展之路,積累了不少寶貴的經驗,主要是: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是順應時代要求、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施優勢資源轉換戰略,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推進產業化經營,強化招商引資,改善投資環境,是增強縣域經濟綜合實力的重要手段。
——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保持社會政治大局穩定,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條件。
——堅持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轉變政府職能,加強作風建設,妥善處理好人民內部矛盾,充分調動、保護和發揮好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是促進縣域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根本保證。
“十五”時期取得的成就,為**縣在“十一五”時期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總體上看,我縣的綜合發展水平與發展較快的其他縣市相比、與人民群眾的愿望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在發展中仍存在一些矛盾、問題和不足,主要是:
——縣域經濟整體實力仍然比較薄弱,新的經濟增長優勢還未完全形成,財政收支予盾仍然十分突出。
——農業基礎依然薄弱,農業產業化程度偏低,“龍頭”企業對農村經濟的帶動作用不明顯,農民增收的渠道還不寬。
——部分干部思想觀念、工作方式方法的轉變與發展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
在“十一五”期間,我們將科學運用成功經驗,積極探索,開拓創新,扎實工作,努力克服和解決這些前進中的困難和問題,促進縣域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快速發展。
三、“十一五”發展構想
本世紀頭二十年是我縣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十一五”時期尤為關鍵。圍繞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自治區黨委六屆十次全委(擴大)會議精神,初步提出了“十一五”發展構想。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新和的要求,圍繞建設經濟強縣和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總目標,以快速高效發展為主題,進一步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充分挖掘資源優勢,大力實施科技興縣和工業強縣戰略,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速工業化、城鄉一體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統籌社會各項事業,全面提高綜合競爭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把新和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社會和諧、人民富裕、環境優美的經濟強縣。
(二)工作要求
——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堅持“強畜優棉壯種業,大上林果興園藝,突出特色促加工,培育協會建龍頭,創新機制求發展”的思路,堅持把優化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作為主線,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中心環節,以工業化的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認真研究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形式和途徑,著力發展特色經濟,進一步壯大支柱產業,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定不移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堅持加大固定資產投資。確保固定資產投資拉動強勢,繼續實施大項目帶動戰略,進一步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創新融資平臺,吸納全社會資金,促使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快速增長。
——堅持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道路。以資源和產業特色為基礎,以現有經濟區域為依托,以城市經濟為龍頭,形成城鄉經濟一體化協調發展新格局,促進和鞏固各民族團結奮斗、共同繁榮、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
——堅持實施科教興縣和人才強縣戰略。努力把經濟發展轉變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力素質的軌道上來,加大科技創新主體的培育,堅持優先發展教育,大力實施人力資源優先開發戰略。
——堅持推進改革開放。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政府職能轉變,強化服務,分類指導,促進建立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建立廉潔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行政管理體制。
(三)奮斗目標
到2010年發展指標預測:全縣生產總值達138515萬元,年均增長12.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達59712萬元,年均增長4.85%;第二產業增加值達33990萬元,年均增長25%;第三產業增加值達44813萬元,年均增長2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42355萬元,年均增長20%。財政收入達1億元,年均增長30%。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0730萬元,年均增長10%。實際利用外資(招商引資)五年累計4億元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480元,年均增長4%??h城人均住房使用面積達到30平方米。社會穩定、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快速發展。
(四)主要措施
1、農村經濟
“十五”期間**縣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框架基本形成?!笆晃濉逼陂g規劃重點是合理配置農業資源,調整農業發展戰略,用工業化思維來謀劃農業產業化,注重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發展集約化高效農村經濟,優化整合農業資源,發展特色農業,打造農產品知名品牌。逐步使農業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大力推進有機農產品的生產,提升農業的品質和檔次,提高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在保證棉花產業發展的同時,形成林果、畜牧等支柱產業。引進農副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發展種植、林果、畜牧、設施農業產業化項目,形成訂單農業。
發展精準種植業,引進優質品種和新技術,在保障糧食滿足本縣需求的基礎上,以優化品種結構和品質為核心進行技術集成,注重提高畝效益。棉花在穩定種植面積的基礎上,主攻單產、品質,提升優質棉基地建設水平。
集約化發展高效林果產業。林果業是“十一五”農村經濟增長、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之一,力爭做大作強。把發展質量放在首位,抓好現有30萬畝林果業的質量管理,使果品產量在2005年3萬噸的基礎上發展到2010年的10萬噸,保持林果產業的快速發展。加快林果基地建設步伐,重點發展紅棗、葡萄、核桃、香梨產業,形成林果產業。大力實施品牌戰略,發揮“賽買提”杏、“沙玉”葡萄、“海思”核桃等已創立的品牌優勢,繼續申報特色品牌,抓好綠色產品基地認證工作,推行標準化生產,發展綠色和有機果品,提高新和果品的市場競爭力。同時,著力抓好“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生態保護建設項目”的立項。
大力發展畜牧業。提高畜產品品質,提高飼料利用率,形成高效高產集約化特色養殖畜牧業,引進加工龍頭企業,做大畜牧產業。重點發展優質肉羊、肉牛、奶牛產業,把**縣建成優質牛肉產品基地,優質羊羔產品基地,以“欣和”鹵鴿為代表的家禽系列綠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
2、城市經濟
重點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精加工項目,提高農副產品附加值;利用中石油在新和進行石油開發的大好機遇,重點發展石油、天然氣化工項目;利用“西氣西用,西油西用,油地融合”的政策支持,做好資源優化和園區建設工作,做大園區平臺,積極引進外地企業參與新和園區建設,把工業園區建設作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載體來抓。依托庫車石化園區建設,大力發展油氣化工產業及下游產品項目,重點引進發展甲醇、二甲醚、凝析油、合成油、天然氣入戶和精細潤滑油項目,實現資源的就地轉化。盡快完成石化企業在新和的立項上馬,促進石化經濟的加速發展。
把招商引資作為“一號工程”加以實施,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依托糧食、棉花、林果優勢資源,積極興辦農業龍頭企業。利用我縣鄰近南疆鐵路和314國道的地緣優勢和豐富的糧食資源,積極開發各種方便食品,發展2—3家年生產規模在500—1000噸以上的食品加工骨干企業。依托我縣豐富的棉花資源和現有的軋花基礎工業,積極興辦以精紡為主、粗紡為副的棉花紡織基礎工業,建成**縣年生產規模10萬錠以上的棉紡織廠,并將織布、印染和成衣三個方面作為棉紡項目的最終發展目標,促進棉花產業化經營。利用林果優勢,積極開發以杏脯、杏汁、杏醬、葡萄酒、鮮梨汁、石榴汁、石榴酒、營養核桃粉、番茄醬、洋蔥醬等特色果蔬產品,大力興辦果蔬加工企業。重點抓好10萬噸果品加工、5000噸氣調保鮮庫及優質專用小麥、玉米的深加工,實現工農業的互動發展。
發展壯大非公有制經濟。進一步落實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引導和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努力消除體制性障礙,放寬市場準入,拓寬非公有資本投資領域。健全民營經濟的政策扶持體系,努力形成良好的政治氛圍和政務環境。抓好建立和完善全縣中小企業貸款信用擔保體系,拓寬非公有制企業融資渠道,壯大非公有制經濟實力。
加快城市建設步伐,完善城市規劃,按照“漢唐重鎮,龜茲故里,班超府治,工業新區”進行城市規劃建設。在原班超廣場、龜茲文化博物館、龜茲書畫院、會展中心等基礎上,規劃建設托克蘇河景觀區、龜茲風情園、班超紀念館、工業小區等亮點工程,打造文化旅游城市品牌。進一步提高城區產業吸納的集聚功能。優化縣城空間布局,提高縣城承載能力;提高城區綠化水平,繼續推進城區亮化工程,全面提升城市建設和管理檔次。切實抓好環境保護工作,營造人與自然統一和諧。
實施“旅游興縣”戰略。在塑造地區“龜茲故地,西域精萃”的文化板塊下,打造**縣“漢唐重鎮,龜茲故里,班超府治”的文化旅游品牌。重點推出“一關三城一舞一窟”文化旅游主線。注重不依行政區劃分割龜茲文化,融入地區文化旅游大板塊,努力打造較為完整的龜茲文化旅游圈。
3、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
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落實科學發展觀,營造科技創新環境和氛圍,建立人才、資金、政策等良好的運行機制,結合縣域經濟發展目標,重點突破工業化重點項目、農業產業重點項目。激勵在學中干,在干中學的人才成長觀,形成科技創新、科技創業的機制和氛圍。
鞏固“兩基”攻堅成果,推進教育體制改革和素質教育進程,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不斷鞏固改善辦學條件。完善教育的布局和結構,推進辦學形式多元化進程,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辦學,逐步建立以公有制教育為主體、多種所有制教育共同發展的辦學體制。
加快推進城鎮標志性文化工程和群眾文化場所建設,使公共文化設施總體上達到疆內先進縣水平。建立健康繁榮有序的文化市場。繼續加強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做好鄉鎮文化站的建設,不斷提高群眾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養。大力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不斷增強人民體質。
加強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健全疫病信息網絡,抓好鄉鎮衛生院的改革,建立農村新型合作醫療體系;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改善城鄉居民生活環境和衛生條件,扎實做好創建國家級“衛生紅旗縣城”的各項準備工作。抓好計生服務大樓項目建設,以“婚育新風進萬家示范縣”為載體,強化人員培訓,提高服務水平。
4、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
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保險管理機構職能,依法規范和管理社會保障工作。切實落實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業保險制度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城鄉貧困人口救濟補助標準,重點保障社會特殊群體與特困家庭的基本生存和發展權利。進一步完善社會服務,逐步建立經濟保障和社會保障相結合的社會福利制度。努力擴大就業,通過大力發展生產,增加就業崗位,擴大就業門路,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加強社區建設和管理,加快城鎮安居工程建設,提高農村住宅質量,整治村容村貌,著力改善城鄉居住環境。
5、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穩定大局
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入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活動。始終對“三股勢力”保持嚴打高壓態勢,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和社會丑惡現象,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高度重視人民內部矛盾的化解工作,立足早發現、抓苗頭,力求把矛盾糾紛解決在萌芽狀態。
“十一五”時期是我縣一個十分重要的發展時期。做好這五年的工作,對于順利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我們將以科學發展觀和開拓創新的精神,扎實工作,努力完成“十一五”各項奮斗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