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工作者職業界定與發展研究

時間:2022-09-17 12:58:00

導語:社區工作者職業界定與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區工作者職業界定與發展研究

文章導讀:本文對社區工作者職業范圍與發展向進行了研究與論述,將社區工作者納入社會工作者的職業發展序列,通過對建鄴區社區工作者現狀分析,明確了我區以國家社工師職稱評定為手段,推動社區工作者向職業化、專業化發展的人才培養策略。

關鍵字:社工職業發展

一、社區工作者與社會工作者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社區工作者是1999年以來社區組織體制改革過程中出現的新事物,它正在逐步取代計劃經濟時代傳統的居委會干部概念。社區工作者與社會工作者有什么區別?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澄清。

1、社區工作者的特征

(1)受聘于不牟利的社區組織或機構的全職或兼職人員,工作人員應有固定的工資收入或補貼。因此,受聘于營利性的公司、企業的人員應排除在外,如某轎車租賃公司在社區設立的租車服務站,社區物業管理公司的經理、職工。而且,社區志愿者也應排除在外,因為社區志愿者的主要特征是自愿性、無償性、公益性、組織性。

(2)從事基層社區層面的管理、服務工作。即其作用的發揮有一定的地域性,在我國主要指社區層面、直至街道層面。由此,排除了在全國性大型組織機構中工作的人員,如跨國公司、全國性社團。

(3)曾受社區工作專業培訓。因此,并非人人都可稱為社區工作者,如社區保潔員、老人院的護理人員如缺少專業訓練就不能算社區工作者。

2、社區工作者的范圍

從理論角度分析,社區組織體系由三部分組成:社區黨組織、社區居民自治組織和社區民間組織。受聘于這些組織中的專業人員應當都屬社區工作者。

我區進行城市基層管理體制改革后,試行議行分設或選聘分離,因此我區的社區工作者包括兩部分:一是依法選舉產生的社區黨支部、居委會成員,二是通過統一組織的面向社會公開招考被聘用的人員。

3、社會工作者職業序列的建立

近年來,各級政府都在推進社區專職工作者職業化、專業化。2003年,上海市了《上海市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認證暫行辦法》,明確將社會工作者納入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制度管理范疇中,使之成為一個獨立的專業類別。江蘇省于2004年由省人事廳組織統一的社工師資格考試。

我國在2004年6月頒布的第9批國家職業標準中,正式認定社會工作者為我國的新職業,并制定了相應的職業標準。2006年7月20日,由人事部、民政部聯合頒發了《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暫行規定》和《助理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師職業水平考試實施辦法》,正式明確了社會工作者的定義。《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暫行規定》第一章第二條規定,“本規定適用于在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社會慈善、殘障康復、優撫安置、衛生服務、青少年服務、司法矯治等社會服務機構中,從事專門性社會服務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p>

4、社區工作者與社會工作者的關系

社區工作者和社會工作者兩者存在三個方面的區別:

(1)對象不同。社區工作者,廣義上是指從事社區工作的職能部門、派出機構、事業機構、民間服務機構等方面的工作人員;社會工作者則是指擁有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和技能,從事助人自助的人員,他們如同醫師、律師、會計師等職業一樣有專業地位。

(2)從業資格要求不同。社區工作者經人事部門考核錄用,不需要執業資格認證,民政部門可以組織社區工作者參加培訓,并舉辦考試進行等級評定;社會工作者則需要參加有立法權的一級政府組織的資格認證考試,取得證書后才有從業資格。如香港就有專門的社會工作者注冊局。

(3)工作內容不同。社區工作者承接的工作內容比較廣泛,圍繞居民群眾的需求,開展各類管理和服務工作。社會工作者的工作內容是解決各種需要專業知識和技巧的突出社會問題,“診療”各類處于困境的社會成員。

二、我區社區工作者職業發展現狀

我區2006年4月進行社區居委會換屆選舉,同步進行了社工隊伍調整,34個社區共有主任34人、副主任68人,委員201人。含社區黨務工作者在內,全區專職社工99人。社區居委會主任、副主任、社工的平均年齡40歲,本科12人,大專88人,約占50%,性別比為1:7,黨員比例約占1/3。

1、確認我區社區工作者的職業地位

(1)居民之家聘用的專職社區工作者是社會工作者。

我區于2002年普遍成立了以服務居民為宗旨的民辦非企業單位“居民之家”,承擔了本社區主要的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社會慈善、殘障康復、優撫安置、衛生服務、青少年服務、司法矯治工作,可以認定,居民之家聘用的社區工作者就是社會工作者。

(2)以居民之家社工身份當選社區居委會主任、副主任的專職社區工作者,也是社會工作者。我區在2006年第三屆社區居委會換屆選舉中,規定本社區居民之家社工可能參選社區居委會主任、副主任。他們雖然當選,但其根本身份還是社工,因此可以認定他們是社會工作者。

(3)“零薪主任”與專職黨務工作者不是社會工作者。以居民身份當選社區居委會主任,并且不以此為職業的的“零薪主任”,不符合社會工作者的要求。專職黨務工作者雖是職業工作者,但其從事的是黨內工作,屬于黨組織聘用人員,不符合社會工作者職業要求。

2、建立我區社工職業發展的主要工作制度。

2006年,我區修訂試行了4年的《社工管理辦法(試行)》,于2006年2月正式頒布《建鄴區社區工作者管理辦法》,確立我區的社區工作者管理制度,主要制度是:

(1)建立社工準入制度。由區民政局建立統一的社工招聘制度,每年舉行1-2次全區統一的社工招聘活動,由各街道組織具體考試、面試、試用。街道初選完成后,在規定時間內將初選人員名單提交區民政局認證。通過區民政局認證的,發給建鄴區社工資格證書,聘用于社工。

(2)健全學習培訓制度。區級每年舉辦了一期社區工作者培訓班,請來南京理工大學社工系教授、省委黨校教授;分街道舉辦社工座談及研討會,共同探討工作中的難題;各街道建立了定期的社工培訓制度,對一些常用的禮儀、談話技巧、工作方法等實用內容進行培訓。我們還對社區工作者進行資格認定考試,有204人通過了全區統一的考試,保證了社工隊伍職業化和規范化。

(3)規范工資福利保障制度。建立了社工工資每兩年提高一次的制度,較大幅度地提高了專職社區工作者的薪酬,社區正職的工資,由2002年前的450元增加到現在的每月750元-850元。各街道還規定了年終獎金基數,在考核合格的基礎上按一定比例系數發放。目前正在辦理養老、醫療、失業保險金,為社工解決后續保障問題。

(4)完善考核評優制度。建立“評優”制度,今年結合社區建設大會,評出“十佳社區專職工作者”,并在全區范圍進行表彰、獎勵;同時各個社區進行了一年或一月的常規性考核,考核優秀者進行獎勵,并納入區、街道人才儲備庫的管理;考核合格者予以繼續聘用;考核不合格者予以解聘。

3、我區的社區工作者職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專業素質不高。絕大多數社工都沒有專業學歷與職稱,社工知識來源于日常工作經驗,但缺少系統知識。

(2)男女比例失調。由于待遇問題,社工中男性過少,不利于社工隊伍的工作開展各類群眾工作。

(3)是專業分工不細。由于多數社區社工未按標準配置社工,人員少造成社工往往身兼數職,沒有形成專業的社工職業分類,不利于社工職業發展。

三、我區社區工作者人才發展策略與途徑

1、重新構建社區工作者的工作平臺與社會組織體系。

(1)政府推動,購買服務?,F有的政府職能部門由于管理職能過于集中,特別是大量瑣碎的具體事務性功能,政府難以做好、做全,提高了社會管理的各項成本,而且客觀上也抑制或阻礙了社會工作的職業化和專業化。在我區建立專業社會工作者隊伍,不但是引入社會競爭機制的有效途徑,同時也增加了社區工作領域內的社會因素和人文因素。政府通過向各類社會組織、社區民間組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購買服務,用最少的投入就可收到較好的效果,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2)部門指導,以塊為主。建立社區建設和管理的新機制,要實行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社區黨組織、社區自治組織依據法律、法規、規章和區政府的授權,對轄區內的事務履行組織領導、綜合協調、監督檢查的管理職能,對地區性、社會性、群眾性的工作全面責任。因此必須切實加強落實“以塊為主”的原則,充分發揮社區作用,形成以社區為主,各職能部門參與配合的格局,把各項工作措施落到實處。

(3)社會參與,社團運作。從國外成功的管理理念和現代政府管理職能的變革來看,政府應弱化微觀管理和直接管理,強化宏觀管理和間接管理,使對社會事物的具體操作轉變為間接調控,這是一種社會控制手段轉變與革新,是避免社會發展和體制轉型過程中出現社會管理的“真空”與“斷裂”的客觀要求。政府的職能轉變需要發展專業的社會工作機構(如一些社團、民非組織)來承擔和分擔,從而在政府與專業社會機構間逐步形成宏觀調控與微觀操作的具體分工,實現政府社會服務職能的平穩轉移。

2、對社區居委會“零薪主任”實行專業化管理。

居委會主任、副主任的建設是按照自治原則確定和設計的,與職業化的原則和設計目標并不一致的,在職業類別管理上不適宜于走職業化的道路,只能向專業化的方向發展。“零薪主任”是兼職人員,只領取政府補貼,從事社區工作只是義務、奉獻,而不是固定職業。從職業序列上,社區居民自治組織既不是政府行政組織,也不是企業組織或事業單位組織,因此,從隊伍建設上,對居委會“零薪主任”不能要求職業化,但可以要求盡可能地具備社區管理和服務的專業知識或技能,實現專業化,這有利于他們更好地履行自治功能。

3、對居民之家聘用的專職社區工作者實行職業化管理。

社區工作是社會工作專業與中國現實需要的重要結合點,社區工作實踐的發展有助于推廣社會工作專業理念。對社區專職工作者的職業化專業化管理既有助于為社區建設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又可以大力促進我國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

(1)一是要明確社工是一種新的職業類型。2004年6月頒布的第9批國家職業標準中,已正式認定社會工作者為我國的新職業,并制定了相應的職業標準,完全可以比照社會工作者對社區工作者進行職業化管理。

(2)二是通過職業資格認定,進行社工資格的統一考試。我區已探索進行統一的區級社工資格考試。在今后的管理中,應發揮社會工作協會對社會工作者的行業管理職能,緊密結合國家人事部、民政部組織的社會工作師、助理社會工作師職稱評定,對社工實行工作等級評定。

(3)三是完善標準化的社工人事管理制度。我區已制定了《社工管理辦法》對任職人數、工作職責、錄用辦法、考核方式、解聘方式、工資社保待遇做出規定。今后,一是要建立與專業社工師職稱相適應的社工工資制度;二是要建立完善的社工福利與保險制度;三是要建立更為科學的社工作息制度。

4、對社區工作者實行專業化培訓。

(1)進行職業學歷教育。在專業化方面,可以通過吸收社會工作或社區工作專業的大學生進入社區工作崗位,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化水平,也可以與高等院校聯合辦學等形式,對現有社區工作者進行適當的專業培訓,使其獲得社會工作學歷教育。專業化教育的內容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實用性。

(2)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在專業化教育中,應將西方社會工作的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不應當拋棄傳統居委會干部的優良工作傳統。如在價值觀上教育上,要宣揚無私奉獻、艱苦奮斗、埋頭苦干、體察民情的工作態度;在工作方法教育上,要提倡走群眾路線、調查研究、典型示范的工作方法。

(3)實行社工終身教育制度。目前社區專職工作者職能多樣,既要落實社區居委會提出的工作意見,又要協助政府實施工作計劃、辦理具體事務,還要做好社區內群眾性、社會性的管理和服務工作,因此,有必要結合現行政策和工作內容的需要,實行社工終身教育。以有利于當前各項工作的有效開展,同時,還要有前瞻性,介紹西方社會工作的基本理論、專業方法和價值理念,以利于未來向專業社會工作者身份轉換。

參考文獻:

1、《社區工作者辨析》作者:李學斌(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學院教授)

2、《建立專業社工隊伍探索綜治新機制》作者:上海市寶安區政府

3、《社工職業化大勢所趨》作者:廣州日報

4、《澳洲的社工專業制度》作者:香港社工注冊局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