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縣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經驗材料
時間:2022-10-30 10:57:00
導語:某縣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經驗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01年以來,××縣按照“統一規劃、分類指導、分塊實施、逐步到位”的總體思路,積極穩妥地推進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2005年末,全縣實有事業單位216個、在編人員3346人,分別比2001年的327個、4747人減少111個、1401人,減幅分別達33.9%和29.5%。通過改革,我縣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活力倍增,發展態勢良好。
一、堅持一個取向,理順和精簡機構設置
按照“行政性管理事務規范化、法制化,社會性服務市場化、產業化”取向,2001年我們對全縣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和縣直部分事業單位進行了改革;2002年對鄉鎮原有的“七站八所”職能進行歸并,撤銷了部分機構,壓縮了編制;2004年以來又對教育、衛生、林業、農業等延伸在鄉鎮的事業機構收歸縣管,理順了管理體制,同時對鄉鎮機構的非在編人員進行了全面清理清退,通過重新定責核編、因事定編、以編定崗、核編到人,財政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由189個減少到164個、差額撥款事業單位由29個減少到15個、自收自支事業單位由109個減少到37個,累計分流安置人員達1400余名,從根本上激發事業單位內部活力。
二、堅持兩個分離,構建新的工作格局
一是推進政事分離。按照還政于政、還事于事的原則,在改革中科學合理劃分黨政機關與事業單位的職能,將黨政機關承擔的輔助性、技術性和服務性工作交由事業單位承擔;將事業單位承擔的行政管理、行政執法職能收歸行政機關承擔。在鄉鎮綜合配套改革中,原27個鄉鎮事業單位全部轉制注冊為新的服務組織,脫離了與政府的隸屬關系,建立了政府購買服務、“養事不養人”的“三農”服務新機制。二是推進事企分離。對從事生產經營性活動、已具備市場化條件的事業單位,全部改制為企業。對一些公益性職能與經營性職能交叉的單位,將其經營性職能剝離,推向市場。我們采取出讓產權、出讓特許經營權、爭取國家產業政策扶持資金等多種方式籌措改制資金500多萬元,將全縣16家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全部改革到位,共盤活資產5000多萬元,創造就業崗位200個。如在縣廣播電視事業單位改革中,我們先按照“局網分離”的原則,將有線電視網絡部分以810萬元的標的額整體出售給湖北省楚天有線網絡公司,在此基礎上著力深化單位內部改革,對新聞、總編、播放三塊實行事業性質管理模式,重新設置機構,重新核定編制,因事設崗、以崗定編、財政供給;對廣告、文藝等業務實行市場化管理模式,徹底放開,經營權實行公開拍賣,較好地形成了單位內部事企分離的工作格局。
三、堅持三轉三保,形成新的工作機制
一是轉換單位內部運行機制。按照強化公益性職能、放活經營性職能的原則,在鄉鎮衛生院的改革中,我們實施“強化公共衛生職能、激活基本醫療機制”的改革思路,實行“一院兩部”,即公共衛生部和基本醫療部。公共衛生部在鄉鎮衛生院核編總額中,按不少于7人定編,專司農村公共衛生工作,財政全額供給?;踞t療部實行市場化運作,構建了新型的運行機制。二是轉換職工身份。在事業單位改革過程中,我們堅持單位自主用人、人員自主擇業原則,全面實行全員合同聘用制和競爭上崗制,積極推進事業單位人員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由行政依附關系向平等人事主體轉變。對部分事業單位的主要領導實行公開招聘,對副職和中層干部實行競爭上崗,對其余一般工作人員實行雙向選擇,嚴格實行待崗和辭退制度。通過改革,全縣267個事業單位,3643名在職人員,全部簽訂聘用合同。對事業單位人員實行“凡進必考”,如教育系統每年招考應聘教師等。三是轉換工資分配制度。按照以崗定薪、薪隨崗變、績優薪優原則,著力深化事業單位內部分配制度改革,合理拉開分配檔次,以分配機制激發職工創業熱情。例如在衛生系統,對從事公共衛生服務的人員,其檔案工資總額的60%由縣衛生局按月撥付到單位發放,剩余40%由縣衛生局根據年度工作考核情況撥付到單位,由單位在嚴格考核的基礎上與績效掛鉤重新分配;對從事基本醫療服務的人員,徹底打破檔案工資制,其工資全部由業務經營收入解決,從而拉開了關鍵崗位與一般崗位、貢獻突出者與業績一般者之間的收入差距。
堅持“以人為本”,嚴格落實事業單位“三保”措施。一是工作崗位有保障,在鄉鎮綜合配套改革中,不搞強制性買斷身份,只要本人愿意轉變身份加入到新的中介組織,中介組織提供合適的工作崗位;二是退休養老有保障,即對于轉制到中介服務組織的人員各鄉鎮每月發放320元的最低工資標準,但這些資金都是以固定項目形式發包到服務中心,由中心集中為其交納養老保險金和醫療保險金;三是獲取經濟收入的機會有保障,主要是指各鄉鎮在保證財政經費不減的基礎上,服務中心在平等、自愿、公正的基礎上與個人簽訂服務合同,通過一定形式對承包項目進行考核驗收后兌現經濟收入。去年全縣共發包9大類681項公益性服務項目300萬元,“政府招標,市場運作”的農村公益性服務機制初步形成。
四、堅持四條途徑分流,有效破解改革難題
在確保穩定的前提下,對事業單位超編人員和落崗待聘人員,以及因機構撤銷、注銷、合并等產生的離崗及富余人員進行分流安置,是事業單位改革的重點和難點。我們結合實際,按照“老人老辦法、新人新政策,無情下崗、有情安置”的工作思路,探索并實施了多種分流安置辦法,重點實行“四個一批”措施,有效破解了“人往哪里去”的難題。
一是到齡離崗“退”一批。對達到退休年齡的按時辦理退休手續,對男滿55周歲、女滿50周歲且工作年限滿25年的,或工作年限滿30年的,提前內退,全縣共辦理退休手續463人。二是痛下決心“辭”一批,對各事業單位聘請的973名臨時工,按照“誰請誰負責”的原則,實行“一刀切”,一律辭退。對鄉鎮事業單位的83名自收自支人員,實行一次性經濟補償,買斷身份與單位脫鉤。已參保的人員,欠繳的養老保險費在改革中一次性補繳到位,未參保人員,按政策規定統一參加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其在工作期間的養老保險費由單位和個人按政策進行補繳。為確保資金足額到位,我們采取資產變現收一塊、財政投入注一塊、部門收費省一塊的辦法,籌資3000多萬元,全力以赴支持和配合事業單位改革。三是編內競崗“下”一批,引入競爭機制,全面推行競爭上崗,實行“能者上庸者下”,對落聘人員予以分流安置。全縣通過控編競崗,共落聘分流585人。四是廣辟門路“安”一批,縣委縣政府建立了工業、農業和商貿3個創業園,開發了城管、家政服務等多個公益性崗位,對富余人員進行安置,并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他們領辦創辦實體。
五、堅持五方聚力推動,改革平穩有序進行
一是深入調研,領導推動。對教育、衛生、廣播電視、農業、畜牧、鄉鎮事業單位等人員較多、情況復雜、影響面大的行業,在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分別明確一名縣委常委牽頭、成立一個改革專班、出臺專項改革方案,分步驟有序推進。建立了協調溝通機制、矛盾應急處理機制和監督督辦機制,根據各部門和鄉鎮改革進度,隨時對各項工作進行協調;對改革中遇到重大問題和矛盾,及時發現、及時監控、及時研究、及時處置,把矛盾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對改革是否體現公開、公平、公正的情況進行全程監督,將改革中各個環節督辦落實到位。
二是借鑒外地經驗,“取經”推動。為防止改革“難產”,各部門在啟動改革之前,由我局牽頭組織專班或有關人員對口到外地考察學習吸取經驗教訓,其中教育、衛生、畜牧等單位選“點”學習達4次之多。在此基礎上,縣委辦、縣政府辦轉發了《縣委組部、縣人事局關于全面推進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見》,縣委組織部、縣人事局轉發了《湖北省事業單位實施聘用合同制暫行辦法》等,有力地推動了我縣事業單位改革的進行。
三是部門緊密配合,聯手推動。每啟動一項改革就制定一套方案并成立一個專班,所組建專班的成員單位除主管部門外,紀委、組織、人事、編制、財政、勞動和社會保障均派負責人參加,按照各自的職能分工,負責相關工作,承擔相關責任,形成強大合力,使改革政策、資金、社會保障和監督工作及時跟進,確保萬無一失。
四是改革的主管單位認真負責,管理推動。各改革相關單位著眼于本系統事業的長遠發展,結合實際,把現狀調查透、把問題分析透、把政策研究透、審慎制定方案(初稿),對口到上級主管部門匯報并聽取指導意見,改革一旦啟動,嚴格按報批的方案執行,凡是與方案不相符的一律不變通,不打折,不亂開口子,同時對改革的遺留問題,發現一個就解決一個,不留隱患,致使整個改革進程平穩推進、井然有序。教育、衛生還采取先試點后推開的方式,使“點”密人多的事業單位未出現任何非正?,F象。
五是職工普遍支持、積極參與,主體推動。事業單位干部職工是改革的主體,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動員,有效地調動了職工支持和參與改革的積極性,每項改革啟動之后,及時把改革思路、操作方案、資產處置和職工安置等涉及其切身利益的政策通過多種方式予以公開,讓職工心中有數,從而贏得了他們的認同和支持。與此同時,堅持將以理說服、以法答復、以情回訪三者結合起來,做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對職工分流安置,在堅持政策原則的前提下,充分尊重職工意愿,做到無情分流,有情操作,切實保護好改革過程中職工群眾的基本權益,使職工充分感受到改革的公平正義,確保了改革健康有序地順利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