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交流材料
時間:2022-11-08 08:37:00
導語:新農村建設交流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調整結構促增收整合資源抓投入
xx縣轄10個鄉(鎮),602個自然村,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農業人口186724人,占全縣總人口的89.3%。近年來,縣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及省州的各項惠民政策,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收,加快改善農業農村發展條件,切實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有力促進了全縣農業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2005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838元,比上年增加296元,增長11%,與2000年相比增加了1063元,年均增長9.8%;2005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達到66740萬元,比年初增長25.9%,與2000年末相比增長112.5%。伴隨農民的快速增收,廣大群眾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治理村容村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愿望和熱情也被進一步點燃,并積極地付諸實施。一批具有xx特色的新農村群初現雛形。
工作中,我們主要是抓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抓調結構促增收,為建設新農村奠定基礎
生產發展、農民增收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和基礎。近年來,縣委政府從創新思維、創新方法入手,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千方百計培強綠色產業和特色旅游業兩大支柱產業,初步構建起了促進農民持續穩步增收的長效機制。
(一)全力打造綠色經濟強縣,著力構建新型綠色農業和工業體系
一是以無公害、綠色食品為標準,推進蔬菜產業二次創業??h委政府針對一度時期內xx蔬菜品種市場適應性差、內在質量低、市場逐步萎縮的實際,果斷地作出了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蔬菜的決定。一方面,制定無公害、綠色蔬菜生產技術規程,依法禁絕劇毒高殘留農藥在xx的使用,建成全省最大的物理殺蟲燈體系,安裝物理殺蟲燈2380盞,防治面積達11萬多畝,僅此一項每年就為農民節約農藥投入477.89萬元。同時廣泛成立聯防聯治植保協會43個,進行專業化防治和區域化治理。另外,還把經常性的監測檢驗工作做深做細,在建立各類監測檢驗機構的基礎上,從縣委書記到鄉(鎮)黨政一把手人手一臺檢測儀,做到田邊地頭隨意抽撿,地里無違規生產,市場無農藥超標產品。另一方面,采取以協會、公司為主,政府補助、獎勵的形式積極開展無公害、綠色食品認證。目前全縣已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27個,綠色食品認證5個,無公害產地認證9.1萬畝,出口基地備案2萬畝。再一方面是按照市場需求,精心組織和引導群眾調整品種結構和種植時令,著眼于“名、特、優、新”品種大膽引進、試驗、示范,以“好品種+加訂單”的形式在全縣予以推廣。5年來,共引進推廣糧食作物良種61個,種植面積98.77萬畝;蔬菜良種200多個,種植面積49.93萬畝。上述措施的順利落實,使xx蔬菜無公害、綠色農產品的市場地位得到牢固樹立。xx先后獲得了“全國無公害農產品(種植業)生產示范基地縣達標單位、先進單位”和“中國xxx之鄉”、“全國加工型農業示范基地”、“省級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成效顯著縣”等國家級、省級殊榮,“xx牌”無公害洋蔥、番茄、菜豆被評為2005年度“xx名牌”產品。全縣蔬菜連續幾年量價同增,僅去冬今春菜季以來,截止到3月底,全縣農民外銷蔬菜收入就達2.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8000萬元。
二是大力發展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h委、政府堅持按照“協會、公司、經紀人”的組織模式和“好品種+訂單”的經營方式,大力發展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架通群眾小生產與大市場對接的橋梁,最大限度的降低農產品的市場風險,極大激發了群眾生產熱情。目前,全縣各類農技協會已發展到126個,會員11947戶,帶動著全縣近3萬農戶進行10萬畝蔬菜水果的生產種植,農技協會在全縣農業結構調整、科技成果轉化以及新品種引進中發揮著重要的主力軍作用,成為了發展綠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民增收的推進器及有效載體。
三是以綠色農產品為依托,大力發展加工型農業。縣委政府充分利用綠色農產品的數量質量優勢,以招商引資為手段,園區建設為載體,有效吸引國內外優質農產品加工企業到xx落戶,傾力建設集綠色食品精深加工、儲藏保鮮、包裝運輸為一體的工業產業群體,香蔥、德國米蔥、薯類作物、粗糖產品等初級產品得到了加工升值,延長了產業鏈,在增加財政收入的同時,提升了農產品的價格,穩定了市場。加工園區自2002年規劃建設以來,已有36家企業建成投產,7家企業獲得了農產品出口自營權。xx食品有限公司、xx化工有限公司、xx食品有限公司和xx食品有限公司已具有相當規模,雖然建成時間不長,但年產值已超過2億元,同時還帶動農戶建成了近2萬畝的生產基地,基地畝凈收入達3000元以上。園區內的種子協會,成功引進了世界知名的繁制種企業美國的“xxx”公司、臺灣的“xx”公司在xx開展繁制種業務,使全縣的繁制種面積達到2萬畝,全縣農民每年僅繁制種一項就能創收6000多萬元。
四是竭力開拓市場,疏暢農產品銷售渠道??h委政府一方面著力培育市場主體,在全縣范圍內選擇了100名懂生產、有一定經營經驗的能人作為市場經紀人,分別安排縣級副科以上領導干部結對幫扶聯系,從思想啟發、政策落實、項目開發和資金籌措等方面給予協調和幫助,使他們成為xx蔬菜外銷的市場中堅;同時精心組織縣內農產品經營企業和協會、經紀人走出家門,加強與全國各大蔬菜批發市場和菜商的聯系、交流與合作,每年請進400多家菜商到xx從事蔬菜外銷經營。另一方面是不斷完善市場經營體系。通過幾年的努力,建成占地面積100170平方米的全省最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2005年在國家和省、州的關心支持下,又投資5868.61萬元,對市場進行改擴建。目前一期工程已經完工,新建轉運倉庫3492平方米,交易大棚12702平方米,裝車貨位20個。并抽調縣經貿、工商、公安、農業、運政等職能部門的精干力量進駐市場充實縣蔬菜外銷辦公室,全力搞好市場的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檢疫檢測、社會治安、市場監管、價格信息和外銷業務協調等服務,開辟了蔬菜外運“綠色通道”,促進了市場功能的完善,為農產品開拓國內外市場奠定了堅實基礎。全縣菜果產品遠銷到了國內145個大中城市,出口德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和俄羅斯。
(二)傾力打造“冬季旅游之都”,加快旅游興縣促農增收
xx旅游資源豐富獨特。2004年,先后有著名導演陳凱歌執導的《xx》、張藝謀執導的《xxxx》等電影在xx拍攝,并相繼建立了“中國·xx影視基地”和“中國攝影家協會創作基地”??h委政府依托豐富獨特的旅游資源,傾力打造“冬旅之都”。通過大膽革新旅游經營管理體制,有償轉讓旅游資源開發權和經營權,全縣旅游業邁出了快速發展的步伐。2005年,全縣共接待中外游客57.4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95.7%,與2000年相比增加43.39萬人次,年均增長32.5%;景區景點接待海外游客居全州第一,土林風景區被評定為國家3a級景區;旅游業總收入達到20819萬元,比上年增長85.4%,與2000年相比增加18497萬元,年均增長55.1%;全縣各類旅店賓館發展到132家(其中星級賓館6家),總客房達到1911間、床位4403個(其中標準客房679間、床位1277個),旅游業從業人員達6000多人。去年以來的連續幾個旅游黃金周,全縣旅店賓館客房入住率均達100%。旅游業的興旺還有效聯動了餐飲、商貿、運輸等相關行業的全面迅速發展,極大地帶動和拓展了農民增收。
二、抓整合資源加大投入,加快鄉村基礎設施建設
在調整結構促農增收取得明顯成效的基礎上,2004年,縣委針對全縣農村公共基礎設施落后、村容村貌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極不協調的現狀,提出了加強農村規范化建設的要求。采取政府適當扶持一點、村集體出一點、群眾自愿集一點并投工投勞的辦法,有效整合交通、農業綜合開發、水利、電力、林業、能源等項目資金,加快以村道路硬化、村莊環境美化和興建籃球場、村民活動室以及改水改廁建沼氣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村規范化建設。據統計,近3年來各鄉(鎮)先后投資1978萬元,村集體和農戶共投資、捐資351萬元,投工投勞844.6萬個。通過堅持不懈地努力,一部分壩區農村的規范化建設初現成效,展現出巷道硬化、環境美化,籃球場、村民活動室、公廁等基礎設施俱全,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的新景象。截止今年3月底,全縣602個自然村中,有320個自然村通自來水,自來水入戶20974戶;596個自然村通電(其中7個自然村有路燈);470個自然村通公路,72個自然村實現村內主干道硬化,硬化面積126843平方米;310個自然村11497戶建有沼氣池;1839戶農戶建起太陽能;29個自然村建起公廁,18個自然村垃圾集中堆放;38個自然村建起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94個自然村有村文化活動和圖書室;216個自然村14658戶通有線電視;332個自然村通有線電話,移動通信信號覆蓋510個自然村。各鄉(鎮)、村建起籃球場324塊(其中燈光球場38塊)。
三、抓載體樹新風,培育新型農民,扎實推進和諧新農村建設
縣委政府在全力抓好農村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也給予高度重視。把“誠信xx”、“美在農家”、“群星文明工程”、“兩線文明示范帶建設”等精神文明創建評比活動不斷向農村深入推進。造性地組織開展全縣農村文藝調演活動,每個月輪流由各鄉(鎮)組織文藝隊到縣城文化廣場進行演出。各鄉(鎮)、村組也充分利用各種農閑時節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體活動。近三年來,全縣119個農村業余文藝演出隊共為農村群眾演出1595場次,觀看群眾達160萬人次;“送戲、送書、送電影”三下鄉活動共組織送戲下鄉演出199場,觀眾達16萬人次,免費放映電影942場,觀眾達13萬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多人次,縣圖書館送書到各鄉(鎮)、學校,接待讀者7萬多人次;全縣共有123個自然村組建了籃球隊。2005年,苴林鄉被國家體育總局評為“群眾體育先進單位”,xx鎮、xx鎮、xx鄉、xx鎮被省體育局評為“體育特色鄉鎮”稱號。通過上述載體的建立、豐富和完善,極大豐富了城鄉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為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搭建了有效平臺,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引導了農村群眾革除陳規陋習、樹立文明新風,全縣農村社會風氣及村風民風明顯好轉,村民文明程度不斷得到了提高。
培育新型農民,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h委政府一方面大力推進農村“素質教育”工程,依托省農科院和縣內各農科部門及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的力量,對農村群眾堅持不懈地開展科技培訓,自2003年以來,全縣共開展各類農科技術培訓737場次,參訓人員達36231人次。同時大張旗鼓地開展一季畝收入萬元以上、家庭總收入十萬元以上的“金土地”種植能手評比活動,大力引導農村群眾學用科技,調整種植結構和經濟結構增收致富,近三年來,共有62名農村學用科技致富帶頭人被縣委政府表彰為“金土地種植能手”。另一方面,進一步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議事制度。在堅持一事一議的基礎上,通過完善制度,強化督查,實行村帳鄉管,村級財務交由鄉(鎮)農經站統一管理,各項開支由村民主理財小組審核,大額資金使用提交村民大會討論通過,定期不定期向村民公開財務收支情況。近三年來,全縣累計公開村務4260次,開展率達96.2%;清理拖欠款850.79萬元,追回97.24萬元;查處違紀違法行為8件,涉及金額9.95萬元,有效維護了群眾利益。再一方面,圍繞創建平安xx目標,在農村深入開展以建立完善“八大防控體系”為主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整體聯動防范體系建設,全縣共組建治保會79個840人;有農村治安聯防隊205個2132人;調解委員會90個1068人。三年來,共成功調處農村各類矛盾糾紛2736件,有力地維護了農村穩定,促進了和諧新農村建設。
四、抓黨建強組織,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組織保證
黨的基層組織執政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推進的快慢。我們把“云嶺先鋒”工程與先進性教育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以“五好五帶頭”和“三培養”為目標,把想干事、能干事、會干事的人選配到村黨支部班子中去。到2005年底,全縣共有40名黨員致富能手、14名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會長或副會長擔任村“兩委”班子成員。另外,我們從構建農村黨員保持先進性、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長效機制入手,在全縣鄉(鎮)黨委、67個村黨支部(總支)中開展了“兩職聯動、崗位爭優”活動,讓933名鄉(鎮)機關黨員和村黨支部(總支)委員聯系指導幫助3976名農村無職黨員上崗,結對聯動。把“云嶺先鋒”工程中黨員“五帶頭”量化為“五星”,開展“星級”履職評比活動,使“云嶺先鋒”工程中黨員“五帶頭”目標與無職黨員崗位目標統一起來,形成了一種富有生機與活力的上崗黨員動態管理機制,極大激發了廣大農村無職黨員的積極性和工作熱情,較好地解決了農村絕大多數無職黨員發揮作用難的問題。
認真總結近年來我縣在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發展農業農村經濟,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成績和經驗,我們有以下3點體會:
一是產業發展、農民增收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農民增收是建設新農村的關鍵和核心。在新農村建設工作中必須把發展產業、促進農民增收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好抓實。只有產業發展了,農民實現了增收,農民才會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新農村建設中來,新農村建設才有堅實的經濟基礎和群眾基礎。二是政府引導、農民積極參與是搞好新農村建設的關鍵。縣鄉黨委政府必須加強引導并充分發揮組織協調作用,有效整合調動各級各部門的力量資源投入新農村建設。同時要教育引導廣大農民樹立“自己家園自己建”的觀念和意識,動員農民積極主動參與新農村建設,避免“干部熱、群眾冷”現象的出現。三是建好村級班子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證。新農村建設要依靠村級班子來組織帶動實施,許多工作要通過村一級來具體抓落實,只有切實加強農村黨組織建設,建起一個強有力的村級班子,才能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各位領導,我們探索實踐新農村建設工作才剛剛起步,今年,我們根據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結合本縣實際,要求壩區鄉(鎮)每年確定2個村重點建設,山區鄉(鎮)每年確定1個村重點建設。雖然我們在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還不少,但是我們有信心、有決心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州級各部門的關心支持下,通過全縣各級干部和各族群眾的共同努力,不斷譜寫xx新農村建設的新篇章。
我的匯報完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