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局監督交流材料(市)

時間:2022-05-11 09:09:00

導語:工商局監督交流材料(市)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商局監督交流材料(市)

近年來,**市工商局甘州分局按照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立足甘州實際和工商職能,銳意創新,與時俱進,更新監管理念,樹立和落實科學的執法觀,多策并舉打造和諧工商,為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和諧發展,進一步提高履職能力和監管水平,促進甘州工商行政管理事業全面進步發揮了積極的作用。20*年以來,分局連續三年被市、區兩級政府評為“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先進單位”。

一、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瞄準和諧目標

經濟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也是化解社會矛盾的關鍵。近年來甘州分局始終把科學發展觀貫穿到工商工作的全過程,把促進當地經濟又快又好發展作為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受到了地方黨委政府的充分肯定。

服務發展大局營造和諧。堅持服從和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思路不變,自覺把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置身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中去謀劃、去定位,主動了解大局、積極維護大局、支持服務大局。20*年至20*年,分局出色圓滿地完成了“蘭洽會”參展和項目洽談工作任務。內引外聯,共引進投資項目4個,引進資金8000余萬元。在市委、市政府的號召下,拓寬職能,牽頭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治理,此舉不僅受到政府的通報嘉獎,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部門威信再次提升。安撫下崗職工促進和諧。近三年來,分局深入地貫徹下崗職工再就業優惠政策,開辟十個“綠色通道”,積極為下崗職工再就業創造條件,提供機會。20*年至今,為2013名下崗職工免費辦理了工商營業執照,共減免“兩費”374.9萬元,認真解答不予享受優惠政策的369人次。推進新農村建設增進和諧。

綜合發揮工商行政管理職能,大力支持服務全區新農村建設。經過認真地調查研究和分析論證,及時出臺了《發揮工商行政管理職能服務全區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著力開展了以商標促農、合同幫農、紅盾護農、經紀活農、協會興農、法律助農、服務近農為內容的八大工程。在分局的積極推動下,在地方黨委政府的支持下,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放心農資進村入戶”活動,大量優質放心農資送到了農民家門口,對全區新農村建設起到了推波助浪的作用。充分發揮合同監管職能,常年抽調2名執法人員參與農業、物價、質監等部門組成的聯合執法大隊,專職從事種子市場的規范與整頓。各農村工商所加強制種合同的登記備案和合同法的宣傳工作,清理有損農戶利益的“霸王”合同條款60余條,促進了當地訂單農業的健康發展。為了擴大農產品外銷優勢,發揮經紀人橋梁紐帶作用,提高經紀人的組織化、專業化水平,全區經紀人協會已經民政部門批準成立,把扶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作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增長點,積極落實各項扶持政策,結合全區經濟發展規劃制定了《全區非公有制經濟“十一五”發展規劃》。

二、正確處理經營與消費、監管與服務之間的關系,營造和諧監管環境

經營者與消費者和諧共處是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工商行政管理追求的主要目標。作為執法者就是要依法履行職責,維護好法律規則,保護好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綜合運用管理服務職能,營造經營環境和諧,在執法實踐中體現出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

面對新形勢、新變化、新任務,甘州分局積極摒棄那些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與工作模式,用創新的觀念、創新的思維謀劃工作。以人為本強化教育,引導廣大工商執法干部,從思想觀念上實現“兩個轉變”,即從“權力工商”向“責任工商”轉變;從“單純監管型”向“和諧監管型”轉變。在廣大干部中開展了“假如我是經營者”、“如果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怎么辦”為主題的換位思考大討論活動。在監管工作中,自覺把觀念上的更新、思想上的升華貫徹到具體的工作實踐中,堅持處理好三個關系。一是加強行政執法力度,促進公平競爭,努力促進形成和諧經營環境。創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是法制經濟的客觀要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樹立“維護公平競爭就是促進和諧”的監管理念,近年來甘州分局通過加強日常監管巡查,依法嚴厲打擊市場領域無照經營、不正當競爭、欺行霸市、商業欺詐、商業賄賂等各類違法違章行為,有力的維護了公平競爭,達到了打擊非法、保護合法、促進和諧的效果。

同時,把行業協會的建設作為促進經營者行業自律、增進經營者之間和諧的重要手段,20*年至今,成功組建了六個行業分會。實踐證明,行業協會的成立,有力地發揮了資金互助、信息互通、優勢互補、以強代弱的作用,促進了經營者之間的和諧共處。二是強化消保職能,健全維權網絡體系,努力促進形成和諧消費環境。市場消費秩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群眾的切身利益,直接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程度。分局把建立健全消保維權網絡體系作為一項實踐執法為民的“民心工程”來抓,進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確工作目標,整合內部消保維權資源,大力推動消費維權職能由單一的部門職能向政府職能、社會職能轉變,積極構建了“政府主導、工商牽頭、部門聯動、企業支持、群眾參與”的消保維權新機制。建立和完善“一會一網兩中心(站)”工作體系,在全區城鄉建立起了65個消費者(生產經營者)維權中心,245個紅盾護農站,61個消費者維權聯絡站,從事消保維權工作的專、兼職人員達到了412人。

郵政、電信等一些誠信經營企業,積極參與消保維權工作。郵政“三農服務站”與“紅盾維權站”實現了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的雙贏共促維權的格局,電信部門無償為分局各農村維權站贈送維權專用電話費2萬多元。爭取地方黨委、政府的工作支持,把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納入到鄉(鎮)、村組織服務群眾的日常工作部署當中,同級財政每年把消協維權資金納入財政專戶,給予每年2萬元的資金支持,有力地壯大了社會維權的力量。依托省工商局12315指揮中心,實現省、市、區、工商所四級聯網,20*通過“一會兩站”調解和轉報12315指揮中心處理的消費者爭議案件和投訴6913件,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34*2元。

一年來,通過“一會兩站”調解和轉報工商部門或消協處理的沙井鎮閉路電視接收器案、山丹陳戶鄉劉伏村水泵斷裂損失案、黨寨鄉假洋芋種子案、多元素玉米重茬肥案系列案、明永鄉燎煙村玉米制種糾紛等一系列社會影響廣泛的涉農大要案件,為農民挽回經濟損失219萬元。十幾起重大涉農消費糾紛的成功調處,既有力地維護了社會安定和諧,又切實為政府分憂解難,增強了工商部門的執法權威,提升了工商部門在社會各部門及群眾心目中的威信。廣大的農村維權聯絡員在積極維護農民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同時,還充當了法制宣傳員、糾紛調解員的三重職責,大量地矛盾糾紛化解到了基層,彌補了工商部門執法人力不足的矛盾,拓展了村級組織服務群眾的內涵,維護了農村經濟社會的安定和諧。三是轉變工作作風,優化服務環境,營造和諧監管與服務環境。堅持把以人為本的理念始終如一地貫徹到具體的工作中去,做到管理與服務并重,秉公執法、熱情服務、高效便民,才能贏得經營者的支持和依賴,才能與經營者形成和諧的關系,才能創造最有利于我們的執法環境。

甘州分局把管理有機地融入到服務之中,樹立尊商、愛商、扶商、親商的觀念,深入開展了“紅盾陽光政務”工程,下大力氣落實首問首辦、限時辦結、責任追究和服務承諾制度,不斷深化政務公開,增強權力運行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廣泛接受監管服務對象的監督。全局10個工商所全面推行了人性化、親情化服務模式,在登記服務窗口實行“一口講清,一次辦成”制度,“一句問候暖心,一杯熱茶解渴,一把椅子讓座”,主動拉近與被管理者之間的距離,杜絕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衙門”作風,“為您服務,讓您滿意,請您監督,使您放心”,把經營者放到與執法者同等的位置上加以尊重,把服務理念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上,贏得了廣大經營者的普遍贊譽。各工商所主動放下架子,開動腦子,與轄區地方稅務部門協調溝通,實行了聯合辦公機制。根據轄區實際情況,實行了預約服務、上門服務、跟蹤服務制度,工商干部為經營者發放“紅盾聯系卡”,為下崗再就業職工發放“紅盾愛心”,主動解決經營者的困難,樹立起了高效便民的執法形象。

在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同時,加強個體私營協會的工作指導,強調各級協會對會員的維權和服務職能,在全區街道、社區、鄉鎮司所設立了生產經營者維權中心,統一接受區生產經營維權中的領導和工作指導。各級維權中心緊緊抓住“服務會員”這個靈魂,組織會員開展法律知識競賽、演講比賽,與工商干部開展文體聯誼活動,在潛移默化之中促進了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和諧。在行政執法中,正確處理和把握好監督與服務的合理尺度,堅持處罰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做到以法治人、以理服人、以情動人,把履行職責的過程,變成對經營者監督和服務的過程,既維護了法律的權威性、嚴肅性,又使經營者在接受監管和服務中受到法制教育。

三、加強誠信體系建設,構筑和諧基石

信用是市場經濟的靈魂,是社會和諧的標志,提升信用就是鞏固發展與和諧的基石。信用缺失,不僅嚴重破壞了市場經濟秩序,惡化發展環境,而且也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障礙。甘州分局把誠信建設作為促進和諧的基礎工作來抓,從市場主體和執法主體兩個方面入手,不斷加強誠信建設,構筑和協基石。20*年來,按照區委、區政府開展“誠信甘州”創建活動的通知精神,把誠信建設納入精神文明建設的總體部署,聯合個協、消協制定下發了《關于在全區工商系統和經營者中開展誠信單位、誠信企業、誠信個體工商戶、誠信家庭創建活動的通知》,大力倡導廣大工商干部和經營者增強誠信意識、發揚誠信傳統、弘揚誠信美德、共創“誠信甘州”。對內要求工商執法干部誠信執法、誠信辦事、誠信服務,忠誠履行職能,始終把取信于民作為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的重要原則。

以“誠”字當頭履約踐諾,熱情服務;以“信”字為本,嚴明紀律,務實作風,樹立良好的公眾威信;以“公”字樹威,秉公執法,依法行政。對外深入開展誠信系統創建活動,號召全區經營者遵章守法,誠信經營、“走光彩路,做光彩人”,爭當誠信企業、誠信經營戶。在當地宣傳部、團委、商務、消協、個協等單位、部門的支持參與下,廣泛深入地開展了“守合同,重信用”、“百城萬店無假貨”、“消費者滿意示范街”等表彰命名活動。對首期評選出的28家誠信企業進行了公開表彰,地方主流新聞媒體對表彰命名活動進行了現場跟蹤報道。由于工作突出,20*年初,分局被樹立為市級誠信單位。與此同時,本著懲戒失信,扶持守信的原則,加快市場主體信用體系建設步伐,大力推進個體工商戶分層分類監管改革,按照“先易后難、先點后面、整體推進”的工作思路,根據信用分類指標和日常監管中掌握的信息,將全區12000多個體工商戶分為A、B、C、D四類進行監管。利用12315網絡平臺的綜合執法功能,對一些農資、食品、藥品企業的信用狀況進行了網上公示。目前,全局已初步建立起了一個市場主體信用網絡平臺。

四、扎實推進工商文化建設,培植和諧土壤

以文化人、傳承教化是文化的基本功能,文化是文明的承載。工商文化是在長期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職責的過程中積淀形成的、具有部門自身特色的價值取向、行為理念、目標追求等,對于和諧監管理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我們按照省、市工商局的要求,以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大文化建設為重點,以建設法制工商、信用工商、和諧工商、信息工商為載體,不斷提升工商行政管理的內涵,積極培植建設和諧工商的“土壤”。

強化基層建設,搭建物質文化建設的載體。從夯實基層執法基礎入手,采取“自己籌一點,銀行貸一點,向上爭取一點”的辦法,陸續新建了兩個標準示范化工商所。進一步統一思想,精兵強將派基層、經費設施投基層、干部創業在基層,近年三年來,全局配備了執法專用車17輛,投資建設了10個注冊登記大廳,興建改建了13個黨團活動室、圖書閱覽室、職工之家。適應信息化建設的要求設立了信息中心,各所基本實現了消費者投訴、開票收費、登記發照專機專用,基層執法條件得到了有力加強,為干部提供了干事創業平臺。在加強硬件建設的同時,樹立“經營品牌”的理念,從外部形象建設入手,通過著統一標志服、佩戴統一標志,使用外觀式樣統一的12315執法專用車、工作用品、辦公設備,促進執法人員形成對本職工作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進而產生自豪感和榮譽感。

著眼體制、機制創新,加強制度文化建設。機制體制帶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長期性,對工商部門開展和諧建設具有保障作用。我們堅持把制度文化建設的重點放在機制體制的創新上,把那些背離人本理念,過時的、阻礙發展的制度的制度作為糟粕剔除,而把那些體現人文關懷、有利于推動工作、廣大干部支持擁護的好經驗、好做法上升到制度層面,吸收為制度文化中的有益成份。在隊伍的管理教育上,全面實行了競爭上崗、雙向選擇制度,36名優秀干部走上了各級領導崗位,激活了用人機制;干部職工分級動態管理機制和行政效能監察機制的實行徹底打破了干多干少一樣、干好干壞一個樣的“大鍋飯”局面,有效克服了高文憑低水平、高能力低素質的用人弊端,增強了干部緊迫感和壓力感。在規范執法行為方面,消費者申訴舉報調處中引進了群眾評價機制;行政執法案件的查處中,實行了“當事人評議卡”制度和“重要文書領用登記、備案、核銷”制度,加強了案前、案中、案后的動態監管,有效防止了執法不公現象的發生,提高了行政效能。在市場監管工作中,遍布城鄉的“一會兩站”為市場監管安上了“千里眼”,行業協會自律作用的充分發揮減少了工作中的阻力,“片段長責任制”和“兩書三圖”監管模式的改革,使食品、藥品、農資等重要商品的消費安全又多了一道“防火墻”,多部門聯席會議機制,增強了執法合力。

突出以人為本,推動精神文化建設。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分局堅持以先進文化為導向,圍繞中心大局“找題目”,立足自身職能“做文章”,抓班子,帶隊伍,樹形象,全方位、多渠道開展文明單位、誠信單位和“青年文明號”、“青少年維權崗”創建活動,不斷充實精神文明建設的內涵,不斷提高干部隊伍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專業技能素質,努力塑造市場監管的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去年底,全局整體跨入各級文明單位行列,20*年底,分局機關被樹立為省級文明單位,同時被國家人事部、國家工商總局聯合樹立為全國工商系統先進單位。通過多舉措加強工商文化建設,在全系統營造了文明、團結、和諧、健康、奮進、向上的人文環境,增強了隊伍的親和力、戰斗力和團隊創造力,為工商事業和諧發展培植了營養豐富的文化“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