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社區化管理的做法與成效

時間:2022-10-22 10:50:00

導語:農村社區化管理的做法與成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社區化管理的做法與成效

農村社區化管理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提高黨在農村執政能力的現實需要,是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是增強基層黨組織凝聚力,戰斗力的有效途徑,是完善村民自治、加快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有效形式,是破解農村工作難題,實現農村事務社會化管理的有效手段。但由于農村社區化管理是一個新生事物,探索創新中難免有不足之處,我們將在下步工作中進一步加大力度,健全完善科學、嚴謹、規范的農村社區建設體系,充分發揮農村社區化管理在新農村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有效作用。為進一步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努力把農村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環境優美、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我區從今年*月下旬開始,針對當前農村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在部分村開展了農村社區化管理探索,旨在提高農村社會管理服務水平,促進農村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一、推行農村社區化管理是農村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

(一)農村社區化管理是維護社會穩定、增強社會管理與服務能力的現實要求。我區外來務工人員登記的已達20萬,總數與本地戶籍人口基本相等。外來務工人員對本地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也帶來了嚴峻的社會問題,轄區內居民不同地域、不同生活習慣、不同文化背景,誘發許多新的糾紛甚至沖突。通過農村社區化管理,建立健全人民調解組織、綜治警務室、法律援助等機構及運作機制,不僅可以夯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基層基礎,同時也可以實現新鎮海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目的,逐步使外來務工人員享受與本地居民一樣的教育、文化、衛生等服務,確保農村社會穩定。

(二)農村社區化管理是完善村民自治,擴大基層民主的有效載體。完善村民自治,擴大基層民主,保證農民群眾依法行使民主權利,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法治鎮?!苯ㄔO的重要內容,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幾年來,以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為主要內容的村民自治制度已經在我區農村基本建立,但隨著我區農村經濟發展和外來務工人員的大量涌入,村民自治組織承擔的任務越來越重,難以為外來務工人員提供民主和參與的渠道。在新形勢下,如何通過一個有效載體來完善村民自治,擴大基層民主,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參與民主管理的渠道,農村社區化管理正是適合這種新形勢下的突破口,它不僅可以通過民主參與方式把轄區內所有人員動員起來,同時可以為發展經濟,構建和諧社會,創造安居樂業良好環境發揮積極作用。

(三)農村社區化管理是當代農民追求生活質量的內在需求。我區20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136元,絕大多數村民物質生活基本上無后顧之憂。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廣大村民生活質量內涵的理解已不僅僅是居有房、穿有衣、食有糧等基本消費層面,而是逐步向人居環境追求舒心,人際關系追求和諧,自我發展追求個性,社會服務追求便捷等現代文明需求層面發展。主動地接受現代城市文明的輻射,象城市居民一樣享受現代文明成果,已越來越成為當代農民的迫切愿望。農村社區化管理適應了農民這種客觀需求,通過農村社區服務中心等為農民提供便捷的生產、生活服務,在居住環境、文化教育、娛樂休閑、醫療衛生等方面滿足農民的不同需求。

(四)農村社區化管理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區農村經濟社會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二、三產業比重持續增加,農民就業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同時隨著外來務工人員的大量涌入,從業人員、駐地人口呈現多樣化,尤其在工商業較為發達的近郊農村,復雜的管理層面使村級組織的管理服務功能難以適應,迫切需要一種新的管理理念來指導,新的管理方式來替代。通過農村社區化管理,實現城鄉統籌發展,逐步整合城鄉資源,促進基礎設施向農村伸延,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基礎條件。

二、推行農村社區化管理主要做法

在農村推行社區化管理是一項前所未有的開創性工作,沒有任何經驗可供借鑒。我們充分結合試點村實際,把城市社區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融入到農村社區建設之中,努力構建社區化組織網絡,積極創新社區化服務體系,著力營造適應新農村建設的農村社區化管理體制。試點工作中,著重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因地制宜,構建立體式試點覆蓋優質化的社區服務體系。從2009年開始,區委計劃用3年時間,由區、鎮、村三級投入5000萬元,在全區農村建設集村干部辦公、便民服務、黨員活動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村民服務中心。在農村社區化管理工作中,依托村民服務中心的資源,調整功能設置,努力建設一個室內外設施相對完備、服務功能相對集中、群眾辦事便捷的社區化綜合服務中心,較好地滿足居民教育培訓、文體活動、公共衛生、綜合治理、便民利民等社區服務功能的發展要求。在功能的設置上,完善了“三站六室兩廳兩欄兩中心”;即黨員服務站、社區工作站、志愿服務站,村務(社區)辦公室、黨員活動室、綜治警務室、城管工作室、衛生計生服務室、新××人黨建工作室(管委會辦公室),便民服務廳、綜合議事廳,黨務村務財務公開欄、科普宣傳欄,文體活動中心、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村民(社區)服務中心的建成和完善,極大地方便了轄區內單位和居民,資源共享的“社區之家”雛形初步形成。在建好硬件的同時,我們著力把服務網絡延伸到轄區,努力實現服務全覆蓋。在職介服務方面,建立社區職介所,進一步規范失業登記、職業推介、就業跟蹤、權利維護等制度,為轄區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就業指導和幫助,在綜治服務方面,深入開展“平安社區”創建活動,增加人防物防技防投入,建立綜治警務室,提高轄區治安防范能力。在文教衛服務方面,圍繞建好“十五分鐘文體活動服務圈”,建立業余文體隊伍,深入開展健康向上、寓教于樂的文體活動,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和諧相處的新型人際關系;依托社區培訓學校等陣地,開設各類居民教育培訓項目,切實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質。建立“十五分鐘衛生計生服務圈”,完善社區衛生計生服務站,提高在預防保健、醫療康復、生殖健康、計生服務等方面的綜合服務功能。在救助保障服務方面,以建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為依托,建立健全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孤寡老人“五保”制度,探索建立困難群眾住房救助和政策性住房保險工作。在便民服務方面,全面延伸了區21890服務職能,開展便民利民的市場化服務,建立社區綜合服務公司,組建居民專業家政服務隊伍,采取市場化服務的方式,使社區化服務真正形成體系和網絡。

(二)抓住根本,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社區工作者隊伍。在進一步加強村“三套班子”建設的同時,著力抓好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提高社區工作者的職業化、專業化水平,通過整合現有村干部資源,向社會公開招聘等方式,按轄區人口500—800:1比例,配備專職社區工作者,區、街道二級財政按每名社工3萬元進行補助。對專職社工實行定崗定責定人,按分片包干,條塊結合原則,明確社工在片區內治安、社保、救助、計生、衛生、文化、教育等工作任務,通過網格化管理模式,實現對轄區內社會管理全覆蓋目標。在工作要求上,引入城市社區社工對包片區“一口清”工作方式,即社工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上級工作要求“一口清”,對片區住戶基本情況、依靠對象、重點服務對象“一口清”,同時通過制定社工管理辦法、社工考核評估標準,提高社工履行職責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逐步使他們成為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傳員,為民排憂解難的服務員,掌握了解社情輿情的信息員,協調化解群眾矛盾的調解員,溝通密切黨群關系的聯絡員。

(三)領導重視,切實加強對農村社區化工作的規劃指導。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農村社區化建設工作,區委書記醞釀會議,常委會專題聽取農村社區化工作方案,研究部署具體任務。區委成立了以郭書記為組長,區17個部門為成員單位的農村社區化管理工作領導小組,下設工作指導組,由民政局長擔任組長,抽調區委農辦、組織部、綜治辦、農業局等骨干組成,對農村社區化管理進行全程指導把關。區委書記在自己的蹲點村親自為該村黨員上黨課,相繼召開了村干部、外來人口、黨員、村民代表、企業主代表等各類座談會,與基層干部群眾進行面對面溝通交流,努力找準農村社區化管理中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為順利啟動奠定堅實基礎。工作組同志重心下移,全程指導幫助街道、村做好方案制定、組織設置、硬件功能建設和輿論宣傳等,保證工作質量。為使社區化管理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區委專門邀請了市委政研室、市文明辦、市農辦、市民政局、市綜治辦等有關領導、專家,召開了農村社區化管理研討會,共同探討問題,破解難題、突破重點,為提升工作層次,確保健康長效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四)調整設置,搭建與社區化管理相適應的組織框架。合理的組織體系是社區化管理的關鍵。我們注重發揮村黨組織和村委會在社區化建設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和管理作用,建立完善了以村黨組織為核心,全體轄區居民為主體、村級各類組織共同參與、共同創建的社區化組織格局。按照地域和行業不同分布,重新調整設置黨支部,組建“新××人黨支部”,加強流動黨員管理,夯實組織基礎。組建“××村社區共建理事會”,由村級班子主要成員、駐地企事業單位以及有一定威信的村民代表、外來務工人員代表等組成,對社區化管理中的重大事項進行協商、議事、監督,充分挖掘整合共建單位人財物資源,形成共駐共建、共建共享格局。為確保社區化建設運作規范,管理有序,工作到位,設立了“社區工作站”,在村黨組織領導和村委會運作下具體實施社區化管理工作。同時,還組建了“新××人管理委員會”,作為在村黨組織領導和村委會指導下的管理和服務全體外來務工人員的組織機構,并物色1—2名有威信、能力強的外來人員脫產進入管理委員會從事具體工作。通過組織再造,構建起適應農村實際的新型社區化組織體系。

三、推行農村社區化管理的初步成效

我區農村社區化管理體制改革雖然尚處于試點、起步階段,但它的積極作用、工作成效正逐步顯現。

(一)村民自治實現了拓展和延伸。農村社區化管理,是通過農村社區這個平臺,把農民群眾組織起來,通過自治、自助、互助,滿足群眾各方面需求,增強了村級組織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隨著農村社區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群眾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和自我監督,使村民自治得到了延伸和拓展,農村基層民主在新形勢下得到了創新和發展。

(二)社區化管理組織體系基本形成。農村推行社區化管理,以構建具有社區化特色,適應城郊型農村管理的組織網絡為重點和切入口,使各系組織的資源得到了有效合理的配置,管理觸角進一步延伸。初步形成了以村黨組織為核心,村委會、經濟合作社為基礎,社區工作站為依托,“新××人管理委員會”、共建理事會為補充,運轉高效、定位合理的組織體系。

(三)整合了村級管理服務的工作成本。在農村探索試行社區化管理模式,改變了傳統的村級管理模式,初步理順了城鄉之間、條塊之間工作體制和工作機制。尤其是隨著公共財政不斷傾斜,使社區化管理真正成了以工補農、城市反哺農村的有效載體。同時,對不斷擴張的村級管理服務成本進行規范,使各系統的管理配套成本轉為上下呼應的綜合“一口清”,初步形成了全覆蓋網格化管理狀態。

(四)有效地調動了轄區內居民的積極性。隨著社區化管理體制的不斷完善,在村轄區內不同單位、不同身份的居民正在形成一種“共駐共建”的和諧氛圍,便捷的服務體系,大大激發了居民共同參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共建美好家園的積極性。“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的理念不斷深入人心,并化作了全體居民的自覺言行。

(五)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隨著群眾參與農村社區化管理積極性的日益高漲,社區工作者紛紛走進家庭開展工作,積極幫助解決群眾在日常生產生活中遇到的難題,真正為群眾解難事、辦好事、做實事,與群眾拉近了距離,有效地克服了原先村干部由于工作忙難到農戶家工作的問題,這些舉動深受群眾歡迎。從而樹立起了農村干部在群眾中的新形象,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