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新農村建設水平交流材料

時間:2022-03-08 05:27:00

導語:提升新農村建設水平交流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升新農村建設水平交流材料

通過走訪調查,我們看到了新農村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知曉了當前新農村建設面臨的一些困難,感受了廣大農民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的巨大熱情和期望。但新農村建設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只有把握工作重點,加大創新力度,充分考慮各地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有計劃、有步驟地扎實開展好各項工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各項目標才能順利實現。

(一)強化基礎實施建設,改善發展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提,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障。要推動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必須高度重視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工作。

抓好農村公路建設與管護工作。“要致富,先修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一是積極籌集建設資金。要迅速完成全縣還未完成的55公里通村公路硬化建設任務,力爭年全面實現水泥路“村村通”目標。同時,抓好縣級、鄉鎮級、村級公路斷頭路的建設工作,確保全縣公路建設整體推進。二是強化對農村公路的管理和養護。建議可撤銷農村交通管理站,組建農村公路管理所,隸屬縣交通局,負責對全縣農村公路的管理和養護進行指導。每3公里,設一名專(兼)職公路養護人員,實行責任考核,公路養護人員工作經費由交通局、所在鄉鎮、村共同承擔。三是多方籌集管護資金。村級公路的管護資金可按照“群眾‘一事一議’籌一點、有識之士和受益車輛捐一點、鄉鎮擠一點、縣上補一點、向上爭一點”等“五個一點”的方式進行籌集,形成長期穩定的籌資途徑。要捆綁使用好省交通廳對每公里農村公路每年1000元的補助資金。對農村公路的管理和養護資金要實行專戶管理,強化對資金專戶的監督檢查。

抓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切實抓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和中小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加大對農村堰塘、水庫以及配套溝渠的修建和維護工作,切實抓好農業灌溉,增強農業抵御洪澇等自然災害的能力。加快對荒山、荒坡、灘涂、林地的綜合治理,搞好中低產田改造,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加大扶貧資金、水利資金、社會資金等投入,加快建設飲水安全工程,切實解決農村地區人畜飲水困難。

抓好農村信息化建設。積極抓好廣播電視、電話“村村通”工程,做好3G業務的前期準備工作,抓好農村地區寬帶互聯網進村入戶工作,提高農村信息化服務水平。

(二)發展現代農業,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增加農民收入,全面實現農村的小康,最根本的途徑是改造傳統農業,發展高效、環保的現代農業。

提高農民素質。一是抓好宣傳發動。要充分發揮廣播、電視、互聯網絡等新聞媒體的作用,廣泛宣傳農業科技知識,營造自覺地學科學、用科學的氛圍。二是招抓好技能培訓。要充分發揮農業、農技部門的職能優勢,充分發揮農業技術人員的積極作用,有重點地進行茶葉、柑桔、食用菌、生豬等主導產業專業技術培訓,使農民成為應用技能的學習者、實踐者和傳播者,成為新設備、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發者和推廣者。三是抓好市場營銷。要引導農民準確把握市場規律,適應市場競爭,提高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實現農民收入可持續增長。

發展支柱產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農村小康,必須以強大的支柱產業為支撐,否則就是“水中月,鏡中花”。要進一步繼續抓好適合本地區地質特點的茶葉、柑桔、生豬、食用菌等主導產業。要引導農民轉變“小而全”的自給自足式農業生產習慣,改變上述產業是“副業”的思想,放開手腳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要引導各類投資主體發展高效茶園、高效桔園、高效生豬養殖小區、高效食用菌生產基地。要加大農產品品牌建設力度,通過實行品種改良、標準化生產,提升農產品品質。通過加大對外宣傳力度,提高農產品美譽、知名度。抓好綠色食品開發、無公害產品產地認定和標識認證工作,力爭培育2個以上的湖北省名牌產品和地理標志產品。要加大政策、財政、金融等扶持力度,大力發展農產品的精深加工,努力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加農民的收入。

培育龍頭企業。要加大政策扶持、基地建設、配套服務的力度,培植一批有實力、能帶動一方農民致富、能拉動相關產業鏈發展的龍頭企業,積極幫助企業解決發展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促進企業快速成長。要立足本地區資源優勢,大力招商引資,吸引實力雄厚的企業投資農副產品加工項目,建立配套基地,形成新的農業產業化龍頭。要依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快推進專業村(場)建設,不斷擴大主導產業的規模,真正形成龍頭企業帶動主導產業,主導產業支撐龍頭企業的良性循環格局。

發展專合組織。圍繞茶葉、柑桔、生豬、食用菌、桑蠶等主導產業,力爭各鄉鎮、村、特色產品,都有帶動力強、輻射面廣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以農村雙層經營體制為基礎,以“民辦、民營、民受益”和“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發展、自我受益”為原則,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多領域、多形式、多層次發展。積極推廣“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公司+協會+基地+農戶”等模式,引導農戶與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立科學的利益機制,逐步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三)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增強發展活力。農村社會事業是維護農村社會協調與穩定的迫切需要,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要充分發展好農村社會事業,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實施農民素質工程。進一步建好村級書報閱覽室,發展“農民學習中心戶”,利用閑置中小學等資源,探索建立農民培訓中心,定期興辦農民培訓班,開辦“農民夜校”,按照規范化、系統化、標準化的要求,培養愛學習、有技能、守法紀、講文明、善經營的新型農民,不斷提高農民群眾的綜合素質。

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五保戶”供養、特困戶生活救助、災民補助等救助體系。探索建立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加強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建設,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和醫療救助體系,加強鄉村醫療機構能力建設,改善醫療條件,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加大傳染病和人畜共患疫病的防治力度。逐漸縮小城鄉社會保障水平的差距,最終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

倡導健康文明新風尚。以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為核心,廣泛開展黨的政策、科學發展觀、致富信息、科普知識進農家活動,廣泛開展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主要內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倡導文明新風,轉變不科學的婚、喪等習俗,革除不文明的賭博等陋習;大力倡導團結互動、扶貧濟困的良好風尚,培養農民的“公眾”意識;組織開展“和諧家庭、和諧村組、和諧村鎮”創建活動,形成平等友愛、睦鄰友好的人際環境,構建和諧新農村。

(四)推進民主政治建設,構筑發展保障。實施農村稅費改革后,農村工作發生了新的轉變,基層干部的思想觀念、能力素質、工作作風,必須適應新形勢的要求。

選準選好村黨組織書記。村黨組織“一把手”在新農村建設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要繼續實施“雙帶”工程,把“帶領群眾發展經濟、促進農民增收致富”作為選拔村黨組織書記的重要標準,及時調整抓發展不力的村黨組織書記,通過在退伍軍人、務工回鄉青年、畢業返鄉的大中專學生和致富能手中選,在鄉鎮機關單位中派,實行優秀村黨組織書記跨村兼任等渠道,選準、選好新農村黨組織書記。

配齊配強村級領導班子。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與穩定的狀況如何,關健在于村級領導班子的戰斗力如何。要不斷優化村級領導班子的年齡、文化結構,形成合理的干部梯隊;要建立村干部激勵機制,要有適當的物質獎勵,要將招錄優秀年輕村干部為鄉鎮干部逐步形成制度,讓村干部經濟上有享頭、政治上有奔頭;加大對村干部的培訓力度,提高村干部的素質和能力;要加強村級后備干部的選拔、培養和管理等工作,解決村級領導班子后繼無人的問題,保持村級班子的生機與活力。

切實維護好農民的民主權利。要進一步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議事制度,讓農民群眾真正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監督權。要加強農村法制建設,深入開展農村普法教育,增強農民的法制觀念,提高農民依法行使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要妥善處理農村各種社會矛盾,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打擊各類社會丑惡現象,建設平安鄉村,創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

探索建立農村治理新機制。要建立政府與農民互動的新機制,引導農村老黨員、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師和農村能人中有威信、有能力、熱心于公益事業的人,組成農村公益事業理事會等村級自治組織,通過理事會調解新農村建設中所產生的矛盾糾紛,促進新農村建設逐步走上規范化、制度化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