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稅局納稅評估交流材料
時間:2022-05-15 05:32:00
導語:地稅局納稅評估交流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2005年國家稅務總局出臺《納稅評估管理辦法》算起,納稅評估工作已進入第七個年頭,先是針對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等單一稅種而進行的帶有試點性質的探索,然后在全國范圍內對所有行業、所有稅種全面推開,納稅評估作為一項重點內容也將寫入《稅收征管法》,上升至法律層級,揭開稅收征管新的一章。在省地稅局的統一部署下,我省地稅系統納稅評估工作高瞻遠矚、立足長遠,按照“一年起動、兩年攻堅、三年見效”的三步走戰略,從點到面,逐步推進。2012年作為納稅評估“見效年”,對今年及今后的評估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為省會城市的稅務機關,市地稅系統的納稅評估工作實現了早安排、強管理、重成效的初步目標。怎樣才能在今后評估工作中貫徹科學發展觀的理念、進一步深化納稅評估工作、提高納稅評估效率與質量?筆者從近幾年納稅評估工作的體會出發,認為應該因地制宜、因時而宜、因人而異做好納稅評估,達到效率與質量的平衡,實現科學化、精細化的管理目標。
一、因地制宜做好納稅評估。
目前乃至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各縣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會長期存在。在經濟較發達的縣區,一戶納稅企業的年繳稅額可能超過其他縣區全部稅收收入額,這就要求納稅評估工作要因地制宜。
首先要確定適應本地特點的地區性關鍵指標和預警值,可以借鑒其他地區的建立預警系統的指標體系與方法,但不應拘泥于其具體的指標值而削足適履,盲目套用指標發現眾多“異?!逼髽I,但實際評估無疑點,浪費有限的人力資源。
其次是重點行業的確定,不同地區由于資源、交通、歷史原因,區內重點行業肯定各不相同,有些地區甚至沒有重點行業,各行各業都非常分散。對于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表現為每一個行業的稅收總量都非常大,每一個行業都是重點行業,而對于欠發達地區,正好相反。這種情況下就要引入“重要性”這一概念,在測算重點行業指標時,事先根據稅收總量(或行業對GDP的貢獻值)來擬定一個重要性標準,達到重要性標準的才作為重點行業來管理,從而實現對重點行業納稅人的及時控管。
三是注意各行業間的關聯度,如果某項產業的供產銷一條龍都在本地區或周邊地區,則應將這項產業整體作為評估重點,從總體稅負來分析是對供產銷某一環節進行重點評估還是上下游聯動,進行評估協作,開展行業聯評。
二、因時而宜做好納稅評估。
納稅評估工作中,時間點的把握能使評估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年的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12萬元以上個人所得稅申報、土地增值稅清算、兩稅比對等工作的開展,為納稅評估的深入給力加油。因此,要充分利用各項階段性工作的時機,促進評估工作開展,擴大評估工作成效。
一是利用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的時機。日常工作中,稅收管理員與企業之間較少溝通機會,只有在年終匯算清繳的過程中,企業會因為各種原因向稅務機關咨詢有關政策,安排稅企見面等,借此契機,適時的向企業采集相關涉稅資料、報表、安排約談,較之專門下達評估檢查通知,企業方面更容易接受。另外,企業會為匯算清繳準備相應的資料,這些資料正好可以為評估使用,使匯算審核與評估同步進行,不但減輕了稅務機關的工作量,也減輕了企業的負擔,減少了來自于企業的抵觸情緒,體現了簡便易行的人性化服務。
二是利用兩稅比對的時機。
有相當一部分企業,所得稅征收由國稅主管,附稅隨增值稅、消費稅的實際繳納數額確定,地稅部門在程序上失去了監管主動權,單獨就房產稅、印花稅、土地使用稅等地方稅種進行評估往往費時且缺乏成效,國地稅聯評又很難實現。這種情況下,利用兩稅比對的機會就會發現漏征漏管戶、國地稅申報“兩張皮”的問題,從而有針對性的開展評估。
三是利用個人所得稅申報時機。
許多外地在蘭分支機構,租用辦公場所,營業稅、增值稅等主稅在總機構所在地繳納,不在本地做賬,使本地稅務機關失去管轄權,成為稅收征管空白區。但其外派人員的工資往往同銷售業績掛鉤,只要我們分析其分部(地區)財務報表,便可大致掌握員工工資變動水平,如果銷售額巨大但申報個人所得稅較少,便存在評估的必要,或者銷售額一般但申報工資數額畸高,則可能利用虛假工資支出幫助總部偷逃所得稅。在工作中,我們可以要求這類單位在進行個稅申報的同時提交相關資料,交叉審核分析,發現疑點,采取相應措施。
四是利用土地增值稅清算時機。
大規模的土地增值稅清算,多年難逢一次,充分利用這種難得的機會,建立房地產行業、建筑行業數據庫,將為今后這兩個行業的納稅評估奠定堅實的基礎。土地增值稅清算,由多個部門的業務精英參與,通過核實取得的數據更具有代表性,清算中發現的問題具有普遍性,因此,把握好這個機會,也是提升評估效率與質量的一條捷徑。
首先要取得土地增值稅清算后的相關數據。現在各清算機構都借助計算機處理數據,各種涉稅數據均以電子文檔存放,并有標準格式,主管稅務機關應要求清算機構向評估部門報送相關電子數據,由評估部門建立評估數據庫。
其次要對清算結束的企業進行總體評估,根據事先測定的總體稅負率、土地增值稅稅負率對清算結果進行二次評估,以驗證評估指標的準確性,為今后評估打基礎。
最后要對中介機構清算過的評估異常企業按評估程序進行專業評估或提交稽查處理,移交時應注明所發現的疑點及分析方法,方便稽查部門把握重點。
五是把握個案評估的時機。
對一個具體企業來說,它的經營狀況遵循起步、發展、穩定、遲滯、衰退的規律,特別是一些新興行業、受政策影響起伏很大的企業,對它的評估與稽查,一般以其收入較為豐裕、有較多的納稅能力之時進行為宜,如果錯過這一時間窗口,會出現非正常停業、形成欠稅無法繳納等情況,使評估與稽查的執行效果大打折扣。
三、因人而異做好納稅評估。
站在稅務機關的角度,不可能要求所有的稅收管理員都具備同樣的業務素質與評估水平,對業務素質較高的骨干力量,應充實到專業評估隊伍中來,承擔專業評估工作。一般稅收管理員負責完成日常評估工作,對納稅戶日常的稅務登記、納稅申報、稅款繳納、發票使用等基礎信息進行比對分析,對發現疑點進行處理。這樣,專業評估與日常評估相結合,評估實效上既有評估的深度,又有評估的廣度,有利于提高納稅評估的效率和水平。
站在企業的角度,其財務人員的水平也是參差不齊,大型企業有規范的財務核算制度、嚴密的內部控制,涉稅問題較少發生,既使發生其隱蔽性也較強,一般情況下很難發現。小企業內控環節少、財務人員流動大、企業負責人直接介入財務管理的居多,但因其賬務處理簡單,涉稅問題較易發現。這種特點下,對大企業的評估應盡量交由專業評估人員進行,中小企業的日常評估安排稅收管理員進行,根據自身情況和納稅人的情況進行分類評估,達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 上一篇:工商局行風評議工作意見
- 下一篇:區委國慶期間安檢任務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