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文化立市戰略經驗材料

時間:2022-03-27 07:02:00

導語:實施文化立市戰略經驗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實施文化立市戰略經驗材料

近年來,根據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建設“文化大州”的要求,**市確立了“文化立市”戰略,著力加強民族文化建設,做到黨委重視,政府組織,部門形成合力,加大投入,實現了對民族文化資源的有效保護、管理、開發和利用,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提升了**知名度,促進了**市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一、領導重視,高起點確立文化建設總體思路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工作,大力實施文化立市”戰略,在文化建設中堅持做到“三個一”:市委、政府主要領導堅持每半年開展一次文化調研;市委常委會堅持一年聽取一次文化工作情況匯報;市委、政府堅持每年召開一次全市文化工作會,出臺和完善一系列文化建設的政策和措施,高起點謀劃**市文化建設工作。2004年來,**市圍繞“文化立市”目標,著力構建以民族風情文化為基點、人文生態文化為亮點,城市品牌文化為支點的三位一體的市域特色文化發展格局,確立了“一二三四”工作思路即:打造一個品牌,以“女兒會”為龍頭,打造系列民族文化品牌;開展兩大研究,即巴文化和**民間文藝研究;搞好三大開發,一是新區開發,統籌規劃城市文化建設,塑造鮮明的城市民族文化形象。二是老城區開發,3至5年內完成兩街(西后街、城鄉街)、“四個城門”和一“巖”(掛榜巖)的規劃、設計和建設工作。三是對現有文化景點,包括武圣宮、文昌祠、連珠塔、葉挺囚居舊址、柳州城、西瓜碑等進行一線串珠式的開發利用;實施四大工程,一是充分利用廣場開展社區文化活動。二是實施文學藝術作品精品工程;三是實施都市文化品牌工程;四是實施文化產業化工程。小陳老師工作室出品

二、強化措施,加大民族文化的保護、搶救力度

**市委政府始終把民族文化建設工作放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地位,加大了對民族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力度。一是出臺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暫行規定》,將歷史文化名城的建設與保護納入法制化軌道,對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確了保護范圍,劃定了保護帶;二是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納入《**市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年),對城市規劃區內的30多個文物保護單位、名人故居、古街巷、古民居,劃出紅線標注。特別是根據歷史文化名城的總體功能和定位,完成了“十一五”文物規劃編制工作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申報工作;三是層層簽訂責任狀,構建文物安全網絡。四是多方籌資,對文化遺址進行修復、保護。2000年,市政府籌資100余萬元實施了對連珠塔、文昌祠、葉挺將軍囚居舊址的維修、修復和新建,形成了文物開放旅游的雛形。2003年,投資529萬元,實施三大文物工程的維修和遷建,即搬遷武圣宮內外住戶23家,維修武圣宮戲樓、看樓、大殿和回廊,新建停車場、旱橋;修復了中共鄂西特委(省級)舊址,舉辦原貌實物及照片陳列,新修專線柏油公路2公里;遷建了何功偉(中共鄂西特委書記)、劉惠馨(中共鄂西特委婦女部長)烈士墓,整修公路及周邊環境。2004年以來市政府籌資880萬元啟動龍洞國民黨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部、施州城墻西、南城門城樓的維修和問月亭等一批古建筑的保護、修繕和開發工作。同時組織專班拍攝《歷史文化名城湖北**》電視專題片,進一步加強對民族文化的整理和宣傳。

三、加大投入,強化文化設施建設力度

按照“文化立市”要求,注重文化投入,市級財政對文化建設的實際投入不低于本級財政可支配支出的1%,特別是近幾年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民族文化建設投入大幅增長。先后投巨資建成了市民族體育場、西岸廣場、硒都廣場、市政府廣場和濱江親水走廊等休閑和運動設施。鳳凰風雨橋與清江風情園的建設正在有序推進。在城市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中,依托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將古代與現代、自然與人文結合,彰顯了**市獨特的文化魅力。如在親水走廊建設過程中,把**土家族、苗族的歷史發展、風土人情、風云人物和地道的**藥材及珍稀植物以花崗巖浮雕欄桿形式反映出來,同時恢復了沿河**古城原貌,堤頂優化配套布置綠化帶,燈飾及園林小品和石材浮雕欄桿,目前已形成了一條2公里長的歷史文化長廊和2.2公里具有山水特色的親水走廊,共有浮雕333塊,其中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浮雕66塊,歷史人物浮雕88塊,**特有植物浮雕179塊。在建的風雨橋和清江風情園充分吸納民族和古建筑風格,體現了民族文化特色。親水走廊、體育場和各大廣場的建成,使市民有了休閑運動的場所,每天清晨和傍晚,各大廣場歌舞升平,親水走廊游人如織,成了**州城一道亮麗的風景。 四、打造品牌,加大民族文化的宣傳力度小陳老師工作室出品

市委書記吳希寧同志強調指出:“文化建設就是要從一件件小事做起。一首歌,一個劇目,它所產生的影響和效果有時難以估量?!睘榇?,**市在民族文化的搶救、挖掘、整理、發展和宣傳上狠下功夫,唱民族歌,跳民族舞,演民族戲,合力打造底蘊深厚、特色鮮明的文化品牌,大力提升**民族文化的知名度。一是打造土家特色民俗文化精品“女兒會”?!芭畠簳笔?*市具有悠久民族文化傳統的節日,也是**州四大民族傳統節日之一。為挖掘豐富提升“女兒會”的內涵,我市全力打造、開發這個民族文化的瑰寶,組織專班多次深入調研,如2003年底召開了州市專家參加的“女兒會”、“儺戲”研討會,專家們通過深入研討,使“女兒會”從內容到形式有了更加豐富的表現力和內涵,把“女兒會”打造成了舞臺精品劇目。首屆中國魔芋節暨2004年**土家女兒會和2005中國富硒茶文化節期間,“女兒會”舞臺劇的精彩表演贏得了中外觀眾的一致好評。今年6月,市政府與湖北澳衛文化傳播公司簽約投資近100萬元,組織拍攝了大型音樂風光片《土家女兒會》,弘揚了**民族文化。二是推廣傳唱民歌《清江河》。《清江河》是一首在**市流傳了60余年的民歌,為了提升《清江河》的知名度,**市采取系列措施推廣傳唱《清江河》。組織編排了清江河舞蹈,該節目已在湖北電視臺展播;在《**日報》上發表了《清江河》專題宣傳文章;將《清江河》的音樂作為硒都網站的主題音樂在網上開通。三是進一步加大清江舞的普及推廣工作。加大宣傳力度,引導群眾自覺跳清江舞,要求城區文化休閑廣場每晚至少放一次清江舞的音樂、跳一次清江舞;市教育局已安排全市所有的中小學必須教跳清江舞。四是研究利用儺戲、燈戲。2003年3月在福州舉行的全國第五屆“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命名大會上,**市三岔鄉被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004年春節期間,**市選送的儺戲《打土地》,連續三次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反響較好。

六、服務中心,加大民族文化與民族經濟的整合力度

**市充分發揮民族文化特色優勢,積極推進民族文化與民族經濟的整合力度,加快民族文化產業發展步伐。一是“節慶”搭臺,經貿唱戲。**市每年都要舉辦3次以上集文化活動、體育競技、商貿洽談于一體的綜合節慶活動,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服務了經濟發展。如2004年,我市舉辦了中國首屆魔芋文化節暨2004年土家女兒會大型風情展示,2005年舉辦了中國富硒茶文化節活動,每次大型活動文藝演出劇目都以我市民族文化題材為主,如展現土家婚嫁文化的女兒會,男女對唱情歌、“新姑娘”拋繡球、陪十姊妹歌、哭嫁歌、“新姑娘”坐花轎等,向中外來賓展示了我市濃郁的民俗風情畫卷,顯示出**獨具特色的文化魅力。同時大力宣傳了我市特色優勢產業,兩次活動期間,與客商簽訂投資協議4.35億元。二是加大投入,發展旅游。**市圍繞“文化立市”戰略,以文化理念謀劃旅游業,使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相輔相成,旅游整體規劃與景點建設規劃必須有民族民間風情文化建設規劃,通過民族文化的展示增加旅游景點的內在魅力,旅游業整體素質得到了明顯提高。近年來將“女兒會”搬進了投資2000多萬元開發的梭步石林風景區,陡峭偉岸、怪石嶙峋的石林風景因女兒會的表演,煥發出原始生態的人文精神,增強了知名度和影響力,2004年接待游客15000余人,僅門票收入50余萬元;緊靠城郊修建的土司城,是**民族建筑藝術和民俗風情的集中展示之處,土家建筑群九進堂、侗鄉風雨橋、巍然壯觀的土司城墻等吸引了眾多游客參觀,2004年土司城接待游客85000余人,門票收入近100萬元;35.8公里長的清江闖灘,以驚險刺激的險灘漂流、古樸獨特的土苗民俗而馳名,2004年接待闖灘游客15000余人,收入100多萬元;方家壩烈士陵園和葉挺將軍囚居舊址已被納入全省紅色旅游景點,今年上半年,僅方家壩烈士陵園就接待游客近3萬人;清江沐撫大峽谷風景區、清江紅花淌風景區、龍洞河風景區均已成功招商,總共投資合同金額4億多元,目前正在開發過程之中。三是多元投資,壯大產業。就經濟不夠發展的**市而言,文化產業目前只能算朝陽產業,**市在場地、稅收、業務等方面對文化產業實體實行優惠政策,鼓勵、支持、吸引社會資金直接興辦民族文化產業實體。如民營老板投資興建的金色時代演藝城、賞心亭茶樓,場地由市文體局閑置房產改造而成,每天進行歌舞茶藝表演,文化品味高,是市民們休閑消費的重要場所。銀興電影公司、東方文化傳播公司等文化產業,市文體局在嚴加管理的同時,積極出謀劃策,扶持文化產業的發展壯大。**市民族文化與民族經濟的整合,已成為**市新的經濟增長點。小陳老師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