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征農業稅后的鄉鎮財政狀況研究
時間:2022-05-04 06:34:00
導語:免征農業稅后的鄉鎮財政狀況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0年中央一號文件下發前后,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宣布全額取消農業稅。甘肅也響應中央號召,全額取消農業稅。農業稅免征,對于農民負擔的減輕、農村分配關系的規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也會出現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鄉鎮財政危機就是其中之一。免征農業稅后,如何加快鄉鎮財源建設就成為我們迫切解決的問題。
㈠鄉鎮財政收入減少,機構正常運轉經費缺口大。一般而言,農業稅收入占鄉鎮預算收入的60%以上,已成為鄉鎮財政的重要來源。據統計,在200年,全市財政收入構成中農業各稅就占到了79.8%。農業稅免征,使全市的財政收入直接減少6581萬元??梢娙∠r業稅后,鄉鎮財政收入銳減,無法滿足村干部工資、“五保戶”供養、村委辦公經費等日常支出,鄉村機構正常運轉經費將會嚴重短缺。
㈡鄉鎮財政管理體制不能適應新的形勢。免征農業稅后,鄉鎮財源基礎發生了根本性改變,鄉鎮財政不再同農民爭吃“一碗飯”,而是要“分灶吃飯”。因此,要對鄉鎮財政重新確定收支范圍、基數調整等財政體制。
㈢鄉村財務的大量存在,加劇了鄉鎮財政問題。目前,全國65%的鄉鎮都有不同程度的債務現象發生。其主要原因是多年積累,以及償還能力明顯降低,造成負債。就金塔縣而言,據調查,止目前,全縣鄉村共有債權3494萬元,其中:鄉鎮政府728萬元;鄉屬站所533萬元;村組2233萬元。農業稅免征后,鄉鎮財力不足,能否化解債務,成為關系到基層組織能否正常運轉,免征能否順利實施的關鍵性問題。
二、免征農業稅后加強鄉鎮財政建設的政策措施
針對農業稅免征后的鄉鎮財政狀況,我們認為應該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雙管齊下,才能有效地解決現存地財政問題:
在宏觀上一是構建科學的鄉鎮財政管理體制,確?;鶎诱嗪徒M織和正常運轉。農業稅免征后,首先要重新鑒定政府職能,盡可能合理劃分縣、鄉收支范圍,將適合鄉鎮管理的收支全部下放給鄉鎮管理。其次,要正確處理縣鎮分配關系,合理分配縣鎮財力,在兼顧縣級財政支出需要的同時,最大限度的照顧鄉鎮財政利益,保證鄉鎮正常運轉的基本支出需求。再次,要根根據農業稅免征后的實際情況,在綜合考慮鄉鎮經濟發展水平、稅源基礎、財政收支規模等因素的基礎上,針對為同類型的鄉鎮,實行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合理確定鄉鎮財政體制。二是要加強、規范兩級財政的轉移支付,建立透明的轉移支付制度。農業稅免征后,農村政權運轉所需資金主要依靠中央和省兩級財政的轉移支付。中央給地方的轉移支付資金,要嚴格采用規范辦法進行分配。要完善現行的轉移支付制度,科學界定各級政府的事權和財權,分清縣鄉政府的責任與義務,制定科學的轉移支付辦法,按照公開、公正、合理的原則,確定對鄉鎮的轉移支付資金數額,真正發揮轉移支付在促進地區平衡發展中的作用,同時要加強對轉移支付資金使用的監督管理,防止截流挪用。
在微觀上,要解決農業稅免征后存在的問題,一方面要通過鄉鎮自身建設來解決,另一方面要通過加快發展致富,培育新的財源,只有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鄉鎮經濟發展壯大了,鄉鎮存在的財政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㈠精減鄉鎮機構和財政供養人員,壓縮鄉鎮財政支出。要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科學鑒定鄉鎮政府職能和機械設置,切實減少政府的行政審批。要充分發揮村民自治的作用,切實減少政府對經濟、社會事務的的直接干預。要堅決清退邊外和臨時招聘人員,精減鄉鎮機構和人員編置,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適應當撤并鄉鎮。要壓縮村級干部人數,實行交叉任職,壓縮鄉鎮支出。
㈡完善鄉鎮財政職能。強化鄉鎮財政管理。鄉鎮財政職能的完善,首先要打破部門條塊分割的格局,將那些該有鄉鎮管理的部門,從人、財、物、事全方位下放到鄉鎮,使鄉鎮真正成為一級實體政府。其次,要保證鄉鎮財政預算的完整性,不能肆意剝奪和肢解鄉鎮資金的分配、調節、監督等職能,尤其要強化鄉鎮財政對預外資金管理職能,實行預算內、外資金統一管理,建立綜合財政。最后,要理順鄉鎮財稅管理體制。鄉鎮財政管理的強化,一是要強化收入管理;二是要強化鄉鎮預管理;三是要完善鄉鎮零戶統管,推行記帳管理制度,統一負責鄉鎮事業單位會計業務核算,進一步強化鄉鎮財務管理。
㈢積極清欠,有效防范和化解鄉鎮債務。目前,債務問題仍是制約鄉鎮經濟發展和農業稅免征的“絆腳石”,各地應因地制宜,努力增收節支,通過多種途徑化解農村債務。首先,要對鄉鎮債務進行摸底審核。其次,要在鄉鎮財力減少、轉移支付不多的情況下,采取積極的化債辦法。一是要對過去形成的稅費尾欠分別不同情況,分類清繳或減免;二是要切實防止農業稅免征后,鄉村兩級部分債務轉嫁為財政負擔;三是鄉鎮政府和財政要嚴格按照國家的規定,今后一律不得對外提供任何經濟擔保,避免出現新的債務,形成新的財政風險。
㈣加快農村財源建設,增加鄉鎮財政收入。鄉鎮財政要擺脫困境,關鍵在發展,出路在發展。一要抓項目,開發新興財源。要形成以財政資金投入為導向,積極引導鄉、村集體資金投入為主體,農民自籌資金為補充,銀行貸款作為保證的“四位一體”投入機制。二要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壯大主體財源。對所有集體企業實施股份、拍賣、租賃等形式的改革改制,盤活資產。大力招商引資,收購、嫁接和搞活鄉鎮企業,鞏固主體稅源。三要推進農村城鎮化,培植后續財源。要通過財政職能的發揮,促進多渠道、多形式投入機制的形式,如政府設立專項資金用于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鼓勵農民以入股的形式投入小城鎮建設,積極利用財政貼息吸引信貸資金,實行低收費或者先建設后“買單”的形式吸引域外資金。通過重點建好中心集鎮,拉動第一、三產業發展,培植一批經濟大村和大戶。鄉鎮要利用自己的區位、交通、資源、人才等優勢,出臺優惠政策,吸引外來投資,興辦支柱產業,發展二、三產業,在產業上實現農業和工業的換位,在勞動力布局上實現第一產業和第二、三產業的換位,在所有制比重上實現國有和民營的換位,構筑多元化財源,或者開發自己的優勢資源,積極爭取扶貧開發、退耕還林、移民建鎮、農業綜合開發等國家扶貧項目,增加財政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