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的認識與實踐

時間:2022-06-27 06:27:00

導語: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的認識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的認識與實踐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在人,關鍵在于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農村人才隊伍。近年來,湖北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加大人才工作的整體開發力度,積極推進農村人才隊伍建設,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

1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高度,不斷提高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的認識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作出的重大部署,如何貫徹好落實好中央的重大部署,全面推進農村小康社會建設,切實抓好農村人才隊伍建設是重要保證。為此,省委始終堅持農村人才是農村發展第一資源的思想,將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納入人才強省戰略的重要內容,與黨政人才、專業技術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一道,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來抓,做到同規劃、同部署、同實施,在2004年制發的《關于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的若干意見》中,對農村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總體要求,并明確了以“實用型人才培養工程”為抓手,以實施縣、鄉、村實用人才工程和各類農民教育培訓工程、“農村人才資源開發示范縣”工程、“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農村實用技術普及到戶計劃”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村人才工作思路。為加強對農村人才工作的組織領導,根據農村人才工作的特點和任務要求,對省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進行了調整充實,將省農辦、省農業廳、省勞動廳、省扶貧辦等涉農單位吸納為成員單位,并明確工作任務和職責。各市縣也都成立了相應的領導小組,并在組織部門設立了專門的人才工作科室,配備了專職人員,形成了覆蓋全省的農村人才工作領導體系。

為了充分發揮各成員單位在農村人才工作中的積極作用,省里在實踐中探索建立并完善了統一決策機制、分工負責機制、整體聯動機制、信息溝通機制、協調服務機制和督辦落實機制等6項農村人才工作運行機制,從決策程序和運行規則上保證了農村人才工作統分結合效能的落實,形成了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時,建立了農村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和考核評價制度,每年對各市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黨政正職進行考核,將考核結果作為對干部任用、獎懲的重要依據。強化督辦考核,增強了各級黨委、政府抓農村人才工作的責任意識,推進了農村人才工作任務的落實。近年來,通過不斷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有力地促進了全省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促進了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2抓好培養引進,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持

為適應新農村建設對農村人才的需求,省委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堅持一手抓農村人才的培養,一手抓人才和智力的引進,全面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

一是加強教育培訓,提高農村人才隊伍的素質和能力。在抓好農村基層干部和農村專業技術人員培訓的基礎上,將農村鄉土人才和農村勞動力納入農村人才培訓范圍,通過建立政府和市場相結合多渠道投入機制,擴大了農村人才的培訓規模;在充分發揮黨校、職業學校、農村現代遠程教育網絡和農業技術推廣培訓機制等主陣地、主渠道作用的同時,加大公共教育資源向農村傾斜力度,有效整合農村教育培訓資源,拓寬了農村人才的培訓渠道;在對農村、農業發展趨勢以及農村人才培訓需求進行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堅持按需施教、分類施教,科學設定培訓項目和培訓內容,積極探索互動式培訓、訂單式培訓等培訓方式,提高了農村人才的培訓質量。近年來,通過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訓,為農村培養大中專生7萬多人,培養綠色證書學員89萬人,培訓青年農民、村組干部和產業技術人員20多萬人,轉移培訓農民49.7萬人,帶動社會各類農村勞動力培訓204萬人。

二是加大引進力度,改善農村人才隊伍結構。為解決農村人才隊伍年齡、學歷、專業等不合理問題,為農村的長遠發展打好人才基礎,采取多種措施為農村引進和輸送人才,堅持鼓勵和引導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工作,繼續選調應屆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堅持連續5年,每年從大專院校公開選調1000多名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工作;結合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每年有計劃地選拔一定數量的高校畢業生進村工作;深入開展“三支一扶”活動,采取政府招募方式,安排大學生到鄉鎮開展支教、支農、支醫和扶貧工作,近年來,引導3000多名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工作,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堅持選派優秀人才到農村擔任科技副職,按照按需選派、雙向選擇、互惠互利的原則,先后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業選派了8批共560多名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到縣、市、區擔任科技副縣市長。堅持實施農村外出人才回歸工程,各地通過政策吸引、事業凝聚、親情感召等多種方式,大力引導和鼓勵農村外出人才回鄉創業。比如,通城縣有10多萬人在外務工經商,縣里大力引導他們回鄉創業,近年來共引進回歸項目386個,回鄉人才已成為推動縣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三是推進人才支農,為農村發展提供高層次的人才和智力支撐。積極推進人才工作的“以工促農、以城帶鄉”,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專業部門,采取向農村派科技特派員、送科技下鄉、校村聯建、申辦產業基地(工作站)等方式,幫助農村解決制約生產力發展的突出問題。近年來,通過深入開展“湖北科技創新院士專家行”活動,先后組織100多人次的院士、專家深入到村組農戶、田間地頭,就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現代化等問題進行問診把脈、出謀劃策,幫助解決農村和農民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難題,有力促進了農村和農業的發展,深受廣大農民群眾的歡迎。

3優化創業環境,充分發揮農村人才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積極作用

堅持把優化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環境與優化農村人才創業環境有機統一起來,通過加強硬環境和軟環境的建設,使農村人才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調動和發揮了農村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一是創新平臺載體。針對農村各類人才特點,結合農村實際,積極探索農村人才發揮作用的途徑和渠道。為發揮農村基層干部和農村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全省農村黨員干部中深入開展了以“建基地、建公司,帶頭致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為主要內容的“雙建雙帶”活動,目前,全省有30多萬名農村黨員參加到“雙建雙帶”活動中,創建基地、興辦經濟實體18萬多個,網絡農戶100多萬戶。為發揮農村專業技術人員在服務“三農”中的作用,通過不斷深化鄉鎮綜合配套改革,推進站所職能轉變,大力發展農技中介服務組織,不僅提高了鄉鎮農技人員的服務效益,還為農民專業人才發揮專長和創業提供了新的門路。為發揮農村生產經營能手的示范帶頭作用,大力支持和鼓勵他們創辦農業企業,興辦經濟實體,領辦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各類專業協會,有力推進了農業生產和農村市場的發展。如,漢川市農村人才成立蔬菜、水稻等各類專業協會60多個,創辦各類農業基地近100個,農業企業和經濟實體30多家,帶動8萬多農民走上了致富路。

二是完善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了政策體系,各地出臺優惠政策,對農村人才干事創業,在審批辦證、立項、土地、稅收、信貸等方面給予優惠和扶持。如,紅安縣建立重點項目資助金制度,對農村人才開發重點項目,給予資助,用于科研、技術發明推廣及專著出版、專利申請等;進一步完善了市場體系,構建了省、市、縣、鄉四級農村人才市場網絡,消除了人才流動中的城鄉、區域、行業等限制,疏通了農村人才的流動渠道;進一步完善了評價體系,在對農村人才的職稱評定和業績評價上,打破了身份、學歷、論文等方面限制,做到“四個看重”,即看重實際操作技能技巧,看重在本領域或本行業中某方面的造詣和貢獻,看重給鄰里鄉親帶來的實惠,看重群眾評價,堅持按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評價農村人才。又如,十堰等地已探索出了為農民人才評定職稱的有效辦法。

三是建立激勵機制。為激發農村人才活力,積極探索分配激勵制度,打破平均主義,大力推行憑勞動、知識、技能、資金等參與利益分配,鼓勵多勞多得,按貢獻論報酬。如,黃石市西塞區出臺政策,支持農業科技人員開展有償技術服務。應城市近年來共拿出18萬元對包括農村人才在內的突出貢獻人才進行獎勵;為優秀農村人才提供學習深造的機會。黃岡市由黨費列支,組織1000名農村人才到經濟發達地區考察培訓;積極探索榮譽激勵制度,對有突出貢獻的優秀農村人才,授予榮譽稱號,并可以享受特殊津貼等。大冶市對優秀農村人才由市委、市政府頒發人才榮譽證書,并享受每年一次免費體檢、每月100元的人才津貼等優待政策;積極探索政治激勵制度,對優秀農村人才在入黨、提拔,推薦參選代表、委員中適當予以優先考慮,增強他們的政治榮譽感。近兩年來,紅安縣共有64名優秀農村人才被發展入黨,26名優秀農村人才被選進村級班子,18名優秀農村人才當選為縣黨代表、人大代表。

四是營造良好氛圍。充分發揮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的作用,在加強經常性宣傳報道的基礎上,每年還組織1-2次集中宣傳報道活動,大力宣傳中央和省委關于農村人才工作的方針政策,宣傳優秀農村人才的成就與貢獻,宣傳農村人才工作的典型經驗,在社會營造了對農村人才“四個尊重”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