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船舶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思考

時間:2022-07-23 05:22:00

導語:促進船舶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促進船舶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思考

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建設世界造船大國強國,是我國船舶工業肩負的光榮使命、面臨的艱巨任務。

我國船舶工業具有加快發展、做大做強的諸多有利條件,應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正確處理與產業發展相聯系的幾個重要關系,努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實現建設世界造船大國強國的宏偉目標,需要船舶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骨干企業切實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把科學發展、做大做強的要求落實到企業發展的實踐中。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以提高競爭力和控制力為重點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我國船舶工業作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和綜合發展優勢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戰略地位日益突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建設世界造船大國強國,是我國船舶工業肩負的光榮使命、面臨的艱巨任務。年8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船舶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此作出了全面部署。作為我國船舶工業的主要力量,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應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規劃》部署,堅持科學發展,努力做大做強,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應有貢獻。

增強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面臨的發展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求我們堅定不移地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辦好。做大做強船舶工業,建設世界造船大國強國,是在深入總結世界造船業發展規律和準確把握我國船舶工業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提出的戰略任務,進一步明確了我國船舶工業發展的目標和方向。

船舶工業是為國防建設和航運、海洋開發等行業提供技術裝備的現代綜合性產業,是保障國家安全和維護海洋權益的重要基礎工業,具有產業先導性突出、與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產業關聯性強等特點,在國民經濟體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加快發展船舶工業,對于提高我國制造業的整體水平,帶動機電、鋼鐵、化工、航運、海洋資源勘探開采等上下游產業的發展,促進勞動力就業以及出口貿易,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船舶工業具有加快發展、做大做強的諸多有利條件。

改革開放多年的發展為我國船舶工業做大做強奠定了雄厚基礎。改革開放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船舶工業的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笆濉币詠?,我國造船產量以年均28%的速度增長。年,我國造船產量達到1400萬載重噸,是年的4.3倍,占世界市場的份額從新世紀初的不足6%躍升到18%,連續12年居世界第三位,與排名前兩位的韓國和日本造船業之間的差距明顯縮小,并且涌現出上海外高橋造船公司等造船年產量超過300萬載重噸、排名世界前十的骨干造船企業。與此同時,船舶工業產品結構也由中小型散貨船、油船發展到具有當代先進水平的萬箱級超大型集裝箱船、30萬噸級超大型油船以及被譽為“造船業皇冠上的明珠”的大型液化天然氣船等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

世界造船產業轉移的大趨勢為我國船舶工業做大做強帶來了難得機遇。造船中心從先行工業化國家逐步向后起工業化國家轉移,從勞動力高成本國家逐步向勞動力低成本國家轉移,是世界造船業發展的基本趨勢。船舶工業是勞動、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勞動力成本高低成為決定一個國家造船業競爭力強弱的重要因素之一。進入新世紀,世界造船業向勞動力和資本豐富、工業基礎雄厚區域轉移的步伐正在加快。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具有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同時又具有其他發展中國家尚不具備的技術、資金和工業基礎等優勢。在這種情況下,處于產業快速成長階段的我國船舶工業憑借著日益增強的綜合競爭優勢,承接國外產業轉移的步伐也在加快。

旺盛的國內外市場需求為我國船舶工業做大做強提供了廣闊空間。現代船舶工業歷經近300年的發展而始終保持長盛不衰,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船舶工業有持續增長的市場需求。據統計,國際貿易中90%以上的貨物運輸是通過海運進行的。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海運量的穩定增長,對船舶產品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年以來,受新增需求和更新需求的雙重推動,國際造船市場進入高度繁榮期。預計在未來幾年,世界新船訂單量仍將保持較高水平。同時,我國經濟和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使國內市場對船舶產品的需求空前增長。此外,正在興起的世界海洋經濟,不斷帶來對海洋工程特別是海洋油氣開發裝備的巨大需求,這也為船舶工業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

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升級為我國船舶工業做大做強創造了新的契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大力振興裝備制造業,是中央作出的戰略決策。船舶工業作為裝備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適宜信息技術應用的重要領域,在這些方面大有可為。隨著工業化和信息化進程的推進,上海、廣州等沿海發達地區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帶來國內一批骨干船廠調整搬遷的機會。這是我國造船企業加快現代化改造、實現體制機制創新、趕超世界一流水平和我國船舶工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跨越式發展、提高整體競爭力的重要契機。

>正確處理科學發展、做大做強中的幾個關系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方針。我國船舶工業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做大做強,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正確處理與產業發展相聯系的幾個重大關系。

發展軍品與發展民品的關系。船舶工業的戰略地位,首先體現在其國防功能上。堅持軍品第一,確保軍隊需要,歷來是船舶工業的首要任務。同時,船舶工業作為軍民結合型產業,應始終貫徹“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方針,促進軍民良性互動、協調發展。應充分考慮武器裝備研制供給與產業發展的雙重需求,加強軍民結合的統籌和協調,繼續調整和優化結構,建立健全軍民互動合作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寓軍品發展于民品發展之中,在確保高水平、高質量完成軍工科研生產任務的前提下,促進船舶工業又好又發展。

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的關系。在我國船舶工業技術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的情況下,通過高起點引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是充分利用后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有效途徑。隨著產業發展和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在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基礎上,逐步增加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我國船舶工業提高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形成長期競爭優勢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應把大力引進先進技術與著力加強自主創新有機結合起來,為船舶工業發展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速度與質量的關系。速度與質量,做大與做強,是對立統一的關系。船舶工業是規模效應明顯的行業,規模是影響其國際競爭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建設造船強國必須以相當的產業規模為基本前提。因此,我國船舶工業必須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加快發展,盡快實現產業規??缭绞桨l展。但是,沒有競爭力支撐的大規模擴張是難以長期維持的,甚至可能成為產業發展的包袱。真正的做大是在尊重市場規律前提下形成產業的規模效應,而不是違反市場規律的盲目擴張。我國船舶工業在發展到一定規模、具有相當基礎的情況下,更要注重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把規模的擴大和產量的提高建立在產業素質、經濟效益和生產效率不斷提升的基礎之上。

造船與配套的關系。主要船用設備基本立足國內,是一個國家船舶工業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船舶工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基礎。世界先進造船國家的經驗表明,沒有發達的船舶配套業,就不可能有強大的造船業。做大做強我國船舶工業,迫切需要加快船舶配套業發展。船舶配套業應緊緊抓住我國船舶工業迅猛發展的機遇,積極推進船用設備本土化生產,實現造船與配套的協調發展。

把科學發展、做大做強的要求真正落到實處

又好又快發展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實現建設世界造船大國強國的宏偉目標,需要船舶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骨干企業切實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把科學發展、做大做強的要求落實到企業發展的實踐中,努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將認真貫徹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努力為實現我國船舶工業的發展目標盡責出力。為此,應著重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抓好《規劃》的貫徹落實。《規劃》提出了符合我國國情、順應時代要求的發展目標、指導方針和戰略措施,是指導未來10年我國船舶工業發展的基本綱領。船舶工業企業應認真學習《規劃》,深刻領會《規劃》精神,按《規劃》的要求調整和完善發展思路,把《規劃》指標落到實處,在貫徹落實《規劃》中實現自身發展,通過自身發展促進《規劃》貫徹落實。

抓好造船基地的建設和發展。發展先進造船能力,是我國船舶工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基礎。應按照《規劃》要求,集中力量高水平、高起點建設好位于長江口、珠江口和環渤海灣三大現代造船基地,進一步調整和優化產業布局,以適應世界造船業區域集群發展的趨勢。造船基地建設應努力改變“大而全”的傳統模式,按照現代化總裝造船的要求,優化設施布局和工藝流程,建設專業化的生產和配送中心,發展專業化協作,完善供應鏈體系,真正發揮出產業集聚優勢。

抓好薄弱環節的改進和加強。通過深化改革,促進體制創新和管理升級,提高生產效率。進一步優化船舶工業組織結構,通過兼并、重組、聯合等方式,整合產業資源,提高運行效益。大力開展技術創新,提高自主研發能力和船用設備配套能力。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并舉,不斷拓寬船舶工業的發展空間。進一步優化人才結構,建立廣納群賢、充滿活力的用人機制,加快船舶工業人才隊伍建設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