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三十年國人觀念精神的十大變化

時間:2022-07-24 05:56:00

導語:改革三十年國人觀念精神的十大變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革三十年國人觀念精神的十大變化

思想觀念和包括社會制度在內的文化因素的進步是歷史前進、社會進步的重要體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這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革命,是

對我們黨和國家發展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事業,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回顧三十來的變化,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中國人民精神面貌、思想觀念發生的劇變。主要表現在以下十個方面。

一、人們的思想觀念從封閉、僵化的狀態中走出來,逐步形成了求真務實、勇于變革、開拓創新的良好氛圍

黨的思想路線變化深刻反映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軌跡。三十年前,剛剛經過十年浩劫的中國人民,思想處于嚴重僵化或半僵化狀態,人民的創新精神和能力被嚴重束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果斷停止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做出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極大地解放了全國人民的思想,科學思考與務實創新之門從此被打開。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推動了又一輪思想解放,鮮明地提出了“三個有利于”的標準,從而廓清了“姓資姓社”的迷霧,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方向。中央提出的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理念,則進一步推動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

隨著對外合作和對外開放的不斷加深,世界現代文明中各種先進元素不斷被中國人民所接納。人們的思想觀念實現了從束縛、封閉到解放、進步、務實,再到開放、科學、創新的歷史性跨越。

二、人們的價值觀向多元多樣轉變,科學、民主、文明、生態、公平等新的理念成為社會主流思想和價值尺度

一是人們的價值觀由一元化向多元多樣化轉變。改革以前,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總體上是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解放全人類為核心的一元化思想。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國人民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思維,價值取向更加務實開放,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人們的價值觀念日趨多元,市場的趨利性和人性的自私性在思想道德領域日漸擴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會信仰和精神支柱,社會誠信出現危機,社會腐敗現象增多。人們在認同價值觀念多元多樣的同時,期待在社會思想道德領域,建立和完善與市場趨利性相制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二是科學與文明的觀念成為普遍共識。從1979年開始,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并陸續制定了一系列方針、政策,從“五講四美三熱愛”到“講文明、樹新風”,從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到“百城萬店無假貨”,從“心連心、手拉手”到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蓬勃開展,掃除了社會愚昧和封建迷信的陰霾,對提高公民素質、城鄉文明程度和群眾生活質量,起到了重要作用。文明的理念、文明的行為、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步扎根在人民群眾的思想之中。

三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念逐漸深入人心。綠色環保是改革以后在人民心目中逐步樹立的一種全新理念。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自身與環境相互依賴的關系有了更深的理解,環保意識在人們心中逐漸萌芽。1978年憲法首次對環境保護做出規定,1984年國家成立環保局,1998年升級為國家環??偩?,2008年再度升格為國家環境保護部,這些既直觀地反映了國家對環境工作的不斷重視,又突出地反映了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理念的逐步深入。1989年以來,國家陸續制定了《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和《環境保護法》、《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環保法律。特別是近年來,中央提出建設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等嶄新理念,黨的十七大做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部署,中國向生態現代化邁進的步子不斷加快,使生態、環保、綠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念逐漸深入人心。

四是追求公平與正義成為人們的強烈愿望。改革以前,由于經濟貧窮落后,所有制結構單一,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城鄉差距、地區差別,但總體上經濟發展水平很低,基尼系數也較小。改革三十年在迅速發展經濟、提升綜合國力的同時,也拉大了貧富差距。一方面,在改革開放初期,強調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造成社會貧富差距加大,同時也發生了一些利益群體利用政策空間壟斷和侵占資源暴富的現象。另一方面,在開放過程中,人們的思想受拜金主義的影響,誠實守信的傳統道德受到較大沖擊,腐敗等社會丑惡現象滋生蔓延。這些因素的存在激發著人民群眾對收入分配公平和社會正義的愿望和呼聲。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反壟斷法、個人所得稅法、物權法等陸續出臺,在順應民眾的愿望,緩解改革陣痛的過程中,進一步激發了全社會在更高層次上追求公平正義的思想理念,推動社會向更加和諧、更加文明、更加公平邁進。

三、人們的文化觀從泛政治化、排斥否定抵制西方及外來文化,轉變為自信、開放、包容,文化競爭力、文化軟實力空前增強

一是在對待傳統文化上。期間,在階級斗爭的思維影響下,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思想的主流,被牽強的歸類為儒法斗爭,以“法先王和法后王”為標準,劃分文化的進步與落后、先進與沒落,經過“破四舊”、批判孔孟之道等運動,中華傳統文化的許多精髓被作為封建殘余不加辨別的一概否定,許多傳統文化從精神思想到物質載體受到一場劫難。改革以后,人們獨立思想的能力得到逐步解放,民眾文化審視功能得到逐步恢復,文化自覺意識不斷加強。人們重新深刻認識到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源遠流長,深刻認識到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因子已深深融入到當代華夏子孫的血液之中,以儒家文化為主流、包括各種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在內的中華五千年文明是現代文明的堅實基礎和深厚淵源,傳統文化更加受到社會重視。特別是進入二十一世紀,文化凝聚力、文化生產力和文化軟實力等新的文化價值觀,迅速得到各級政府以及廣大民眾的廣泛認同,傳統的思想文化、藝術文化以及各種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地方文化進入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傳承保護和挖掘開發時期。以孔子學院在世界許多國家興辦為標志,中華傳統文化自信地走向世界。

二是在對待西方文化上。世界文化是多樣多彩的,文化交流、交鋒、交融是不同文化關系的一般狀態。以“破”代“立”,我國傳統文化被視為封建文化,外國文化被視為“資修”文化,從而制造了文化封閉狀態。改革以后,人們在開放包容中不斷接納西方文化的先進因子,逐步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的絕對劣勢狀態逐漸扭轉,中國文化自信心、影響力不斷增強,文化也更加開放,在世界文化相互交鋒、交融、交流中處于更加有利地位置,文化影響力、文化生產力、文化軟實力明顯增強。

四、人們的基本追求從求生存、求溫飽轉變為求發展、求富裕

三十年來,人民社會生活發生的重大變化,集中表現為由“生存型”向“發展型”的歷史性轉變,我國以年均超過10%的經濟增長率高速發展,對比三十年前后的部分數據,我們深刻感受到經濟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帶來的巨大影響。

據農業部統計,1978年,全國農民每人年平均從集體分配到的收入僅有74.67元,其中兩億農民的年平均收入低于50元。據有關資料統計,1977年,宜賓地區工人的平均月薪38元,再沒有其他收入。人們最突出的感受:一是擺不脫“餓”,二是買東西“難”。

1978年,中國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高達67.7%,處在絕對貧困階段;城市居民恩格爾系數為57.5%,僅能維持溫飽。全國貧困人口多達2.5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1/3。貧窮和饑餓是大多數中國人特別是農村人口心目中難以擺脫的陰影。到2006我國城鄉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分別下降到35.8%和43%,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2000多萬。

1978年,中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有379元人民幣,而到了2007年,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達到18700元左右,剔除價格因素,增長了16倍。就四川省來說,1978年(包括現重慶市)國民生產總值是184.61億元,2007年四川、重慶兩地達到14617.12億元。剔除價格因素,增長25倍。1978年全省人均生產總值262元,2007年達到12893元,剔除價格因素,增長15倍。

這些數據最簡明、最雄辯地反映了中國從生存型社會向發展型社會的巨大轉變。三十年里,我國已經基本上解決了溫飽問題,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歷史階段,人們日?;顒訌闹饕菫閿[脫饑餓求生存轉變為追求發展奔富裕上來。發展成為時代最鮮明的主題。搞建設、謀發展、求進步成為人們思想和工作的主要方面。

五、個性追求得到社會廣泛認同,人們求善、求美、求樂的人性需求得到解放

改革以前,由于政治斗爭和思想桎梏,一些人文求善、藝術求美的需求和宣揚愛情的愿望被當作資產階級毒草、小資情調和腐朽沒落的生活方式進行批判,嚴重扼殺了人性中求真求美求樂的精神追求。

服飾的變化。改革以前,人們穿著很單調,大街上各個年齡層次都是青一色的“中山裝”和“解放綠”,除大都市外,鮮有女孩子穿裙子。改革開放以后,人性的約束不斷弱化,人們追求愛情、向往愛情、表達愛情的歌曲逐漸流行。在服飾上,愛美窗口被打開,求美的本性得到回歸,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為人們服飾的改變提供了基礎,西服、連衣裙進入老百姓的生活。人們的服飾逐漸多姿多彩,各種類型、各種風格的時裝像春潮涌現,各類時裝表演、選美選秀開始出現,并逐步為大眾所接納,人們的個性追求得到全社會大多數人的認同。同時,隨著我國融入世界程度得加深,文化包容的思維使人們對待外來事物、新鮮事物的態度發生根本變化,對個性追求體現出充分的尊重和包容,張揚個性成為新的時代潮流。

六、人們的愛情、婚姻、生育觀念發生了全新的變化

改革開放后,由于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婦女地位大大提高,計劃生育政策開始實行,扶養子女的困難降低,人們的愛情、婚姻、生育觀念產生深刻變化。

三十年間,我國兩次修訂婚姻法,頒布《婚姻登記條例》,實行計劃生育,對愛情婚姻生育觀念的進步起到了明顯促進作用。社會逐步認同婚姻裂變是一種正常的社會現象,離婚自由逐漸被社會輿論和道德所接受,更加自我、更加開放、更加張揚的婚戀倫理觀進一步影響到整個社會。青春期衛生和生育知識在相應人群中以適當方式普及。戀愛自由、婚姻自由真正成為現實,戀愛和情感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經常話題、文藝作品的基本元素和社會生活中的靚麗風景,未婚同居、單親家庭等新的社會倫理現象,也逐步受到社會輿論的包容和接納。

七、公民的權利意識和民主意識從初步萌芽,邁向高度發展

在民主意識上,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傳統比較多,民主法制傳統很少”。經歷了十年浩劫后,我國的民主空氣嚴重缺乏,人們基本喪失獨立思想能力和言論自由,人們的民主意識也非常淡薄,民主制度建設嚴重倒退。三十年來,人們逐漸認識到民主是社會進步的特征,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逐漸在人們心中扎根。特別是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的提出,標志著隨著黨和國家對民主問題的認知逐步深入,黨內外民主制度建設越來越進步、越來越成熟。在這種背景下,人們的民主意識迅速增強,保障民主權利、實行民主監督、主張民主訴求的意識更加強烈,人們積極爭取對公眾事務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與監督權,民主方式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隨著現代通訊、信息和網絡技術迅猛發展,給民眾了解信息和表達民意提供了非常便捷的渠道,人們通過媒體、網絡等途徑和平臺,廣泛參與各種社會事務,參與民主決策,實行民主監督。主張民主權利、推進民主體制成為新時期黨和政府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心愿和時代特征。

在人權意識上。改革以前,我國實行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強調公民對黨和國家的絕對服從,公民是龐大國家機器上的零部件,曾被形象地稱為“螺絲釘”。公民作為人而應享有的基本權利被國家和人民利益取代。改革以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確立,公民的人權意識不斷覺醒并越來越受到重視。198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規定了人身權和財產權等公民的最基本的權利,為國家公權力的行使劃定了邊界。隨著《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等法律的頒布實施,進一步合理制約了國家權力,公民基本權利得到更加有效的保障。2007年3月《物權法》的頒布,進一步明確公民私有財產權,也為公民在人格及精神上獨立于國家奠定了制度基礎。近年來不斷出現的“釘子戶”現象,就是公民權利意識不斷增強的鮮明體現。

八、公民法律意識不斷增強,依法辦事成為人們社會生活的基本準則

“”期間,我國初步建立的社會主義法制體系受到嚴重沖擊,大小運動不斷,以運動代替法制的現象十分嚴重。法律的權威和尊嚴被嚴重踐踏,各種政治運動、下放蹲牛棚、辦學習班的做法,使人民群眾甚至是黨員干部乃至有些黨的高級領導干部的人身基本權利都難以保障,剛剛建立的法制體制到了崩潰的邊緣,人們本就淡漠的法律意識更加淡化。改革開始后,鄧小平同志提出“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的要求,并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指導方針,中國進入了法制的恢復、重建期。1980年,在鄧小平同志的親自倡導下,一場全民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全國性普法運動迅速開展,從中央到地方,逐級成立了政法委員會和普法領導小組。經過落實普法規劃,人們的法律意識大大增強。

1997年,黨的十五大將“依法治國”確立為黨和國家的基本治國方略,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轉變,這成為中國民主法治建設一個新的里程碑。

改革三十年,每年都有大量法律法規誕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斷完善。法律規范對人民社會生活和思想觀念的影響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幾乎是每一部法律的修訂或新法出臺,人們在相關領域思想都會產生巨大改變,并衍生一些新的社會現象。隨著我國逐步邁向現代化的法制國家,人們法律意識不斷增強,人們的行為準則從按政策辦事、按領導要求辦事、按經驗習俗和道德約束辦事徹底轉變為依法辦事。

九、人們的社會主義信念更加堅定

回眸新中國建設史,不難發現,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艱辛而曲折,曾經如潮如涌,也曾一波三折。三十年來,我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消除了長期籠罩在中國人民頭上貧窮和饑餓的陰影,解決了世界上四分之一人口的溫飽問題,并躍升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人們從改革開放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實惠,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更加深切地感悟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具有的強大生命力和美好發展前景。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是中國人民的富裕之路、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這一觀念逐步成為絕大多數中國人的自覺意識。

改革開放,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豐富了社會主義理論。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排除種種思想干擾,科學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等根本性問題,把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性同改善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條件,實現更大發展的需求緊密聯系在一起,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

近年來,中央接連提出小康社會、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等新的理念,進一步豐富了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把社會主義建設目標和實踐方式同全國人民追求科學發展、追求幸福美好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緊密聯系在一起,更加顯示出社會主義中國的勃勃生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為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仰。

十、中華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進一步增強

三十年來,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世界的影響力不斷提高。香港回歸、澳門回歸,舉辦二奧運會等標志性事件,使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不斷激發,進一步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加入WTO后,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個領域同世界各國開展廣泛交流與合作,在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國家區域化的激烈競爭中,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不斷增強。近年來,黨中央和各界人士提出和平發展、和平崛起的思路和構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成為廣大中華兒女的奮斗目標和強大精神支柱。

三十年里,我國經受了“八九風波”、亞洲金融危機、洪災、雪災、“非典”疫情、拉薩“3.14”事件的嚴峻考驗,特別是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災和重建工作,表現出政府與公民社會互動的巨大力量,表現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大愛精神,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向心力和堅忍不拔的精神令世界驚嘆和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