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府職能建設到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時間:2022-07-24 06:49:00
導語:從政府職能建設到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就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發表講話,就政府工作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提高為人民服務能力和水平發表了系統性意見。自黨的十六大后開創政治局集體學習傳統以來,這
是政治局首次以政府建設和行政體制改革作為專題學習的內容,也是總書記首次就政府工作發表系統的講話。
政府建設理論和實踐的明顯進展
政府工作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領域,政府改革是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科學發展觀包含的一系列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想和方針,只有轉化成為政府政策,融入政務流程,體現到公務員行為中,才能真正將執政黨“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體現好。
自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中央做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以來,政府工作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一系列改革政府自身建設的理論和實踐也有了明顯進展,主要包括:
(1)全面履行政府職能,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更加突出社會轉型期的公眾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現實訴求。所謂“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政府職能十六字方針,其公共服務,就是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發展社會就業、社會保障服務和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公共信息等,為社會公眾生活和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提供保障和創造條件。上述“三公共一公眾”的內容,鮮明地展示了以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為核心內容的服務型政府的基本內涵。
(2)推動政府法治建設。*年4月,國務院制定了《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確立了經過十年左右堅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實現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年2月,國務院對《國務院工作規則》進行了修訂;*年4月,全國人大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依法處理經濟社會事務,按照“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和“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侵權要賠償、違法要追究”的要求約束和監督政府行為,公務員依法行政的意識和能力進一步提高。
(3)加快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理順政府與企業、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年8月,全國人大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各級政府及其部門加快投資體制改革,全方位清理、大幅度減少行政審批事項。五年來,國務院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692項。按照誰投資、誰決策、誰收益、誰承擔風險的原則,通過使行政審批走向制度化、規范化和法制化,確立企業投資主體地位。
(4)加強了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規范化建設。完善了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政府決策相結合的決策機制,建立和完善重大問題集體決策制度、專家咨詢制度、社會公示和社會聽證制度、決策責任制度。
(5)多種方式和渠道推動政務信息公開。推動監察、審計部門依法獨立履行監督職責與人大、政協、派、人民團體、社會輿論的監督相結合,塑造陽光政府、透明政府。2007年4月,國務院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開通了中央政府門戶網站和地方政府門戶網站,積極推進電子政務建設,及時公布政務信息。地方政府和各部委按照新聞發言人制度,定期政務消息或回應社會質詢。
(6)推動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納入民生問題解決的渠道。在繼續解決土地征用、房屋拆遷、環境污染、企業重組改制和破產中損害群眾利益等問題的同時,下更大的決心、花更大的力氣,在解決教育、醫療、安全生產、環境保護方面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上取得新進展。
(7)建立全國應急預案體系建設和應急管理體系,健全了組織體系、運行機制、保障制度。吸取非典危機管理的經驗教訓,2005年8月,我國先后建立了《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預案體系》,形成了從國家總體預案到專項預案,從國家部門預案到地方預案的預案體系。2005年7月,國務院召開了全國應急管理工作會議,就提高國家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預防和減少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事件及其造成的損失,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穩定等進行部署,各級政府成立了應急管理辦公室。今年年初的抗擊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斗爭,是對我國初步建立的應急預案體系的一次實戰檢驗,也對近年來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中的應急管理機制的完善,提出緊迫的新要求。
政府建設和改革的三大成效
黨的十六大以來,政府自身建設和改革表現出三方面成效:一是政府工作重心開始轉變。以全面履行政府職能為重心,以推行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為標準,實現政府由計劃管制型到服務型的轉變。二是政府工作機制與民生難題的對接更加密切。政府財政增加了社會發展事業的投入,政府加強了涉及群眾生產生活環境、公共安全、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等民生問題改革的調研,政府各部門、社會各階層對民生領域的體制改革的各種意見得以掌握,深化民生改革的意愿進一步加強。三是政府法治化、透明化建設框架初步建立,政府內部監督與社會監督相結合的政府行為約束機制初顯端倪,政府與社會公眾參與相結合的社會治理新關系初步建立。
可以說,五年來圍繞政府職能轉變,政府管理的服務型理念、政府管理的公共性理念、政府與民眾合作管理的社會治理理念逐步融入各級政府官員的頭腦,企業和各類社會組織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積極參與政府決策和社會管理的態勢日漸清晰。五年來以政府職能轉變為重心的政府改革,在執政文化層面,為形成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政府管理體制,奠定了廣泛的思想理論和社會輿論基礎。由中央政府推動、蘊涵于政府職能轉變的諸方面基礎工作的政府行政文化的這種觀念啟蒙,對進一步深化政府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總書記在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對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構想包含三個層次:(1)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應依據經濟發展程度和水平,逐步建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是惠及全民和公平公正,但建設步驟要把握水平適度、可持續發展的原則。(2)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長遠目標,也是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重要價值追求,但也需要逐步實現。應圍繞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協調處理好公共服務的覆蓋面、保障和供給水平、政府財政能力三者間關系。(3)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關鍵是創新公共服務體制,改進公共服務方式,形成公共服務供給的社會和市場參與機制。通過公共財政、社會組織、企業與家庭的合作,發揮和體現財政資金的公益性價值,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和效益。
總書記的講話,指出了服務型政府建設必須逐步轉入新階段。政府建設提速應表現在公共服務職能的理性認識與公共服務體系的實踐構建互動和協同推進上。若僅僅停留于政府職能的自我宣示和自我清理這類基礎性工作,缺乏包含公共服務體制、公共服務方式、公共設施在內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這類體制性、實體性建設,服務型政府仍然難以達到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配套的要求。
在十七屆二中全會討論通過《關于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草案)》和全國“兩會”召開之際,認真學書記關于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講話,必將對新一屆政府全面履行政府職能,推動建立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對實現2020年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的總目標,產生重要的指導和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