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海洋文化發展戰略思考
時間:2022-07-30 10:10:00
導語:關于海洋文化發展戰略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海洋文化作為一種商業文化,是一種城市文化、市民文化,體現了人類文化最新發展成果,有鮮明的時代標志。其外延涵蓋當代的科技發明、商業流通與社會進步;其內涵包含近代的民主理念、平民意識與自由思想,從根本上提高了人的文化素質與精神境界。它不僅具有地域性與民族性,更具有時代性與世界性,標志當代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區域是中國東部沿海最早開發沿海疆土、利用海洋資源和發展近海交通的區域之一,也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生成海洋文化的重要港口城市。歷史地看*,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幾千年的滄海桑田,使得*與海洋有著無法割舍的文化淵源。進入新時期,國際性海濱城市的建設,為*海洋經濟的迅猛發展,特別是海洋文化的建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海洋文化發展步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黃金發展機遇期。建設富有特色、內涵豐富、富有活力的*海洋文化,是國際性海濱城市建設的靈魂和生命,是推動城市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動力之源泉,發展之根系,建設之根本,必須從城市發展的全局和長遠,科學謀劃、精心規劃,制定目標、重在建設,大手筆勾畫、大氣力推進。
一、面向海洋,有效吸納、融合、貫通海洋文化因子
形象地說,相對于內陸文化表現出的思想保守、行為守規、安常守順、甘于平庸等與現代文明不相適應的文化成分而言,海洋文化所表現出的開放開拓、崇尚流動、不守常規、敢闖敢拼等等人類先進文化因子,自然更受現代文明的追捧,更能得到經濟一體化形勢下區域文化的青睞。
今天,*所要建設的國際性海濱城市,并非一般意義上的城市存量、速度、規模的提升,而是要建設一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大尺度、生態型的國際性海港中心城市,海洋對于其發展的重要性,海洋文化對于其城市建設的重要性,從沒有像今天這樣迫切,從沒有像今天這樣急切。喚醒和激活海洋文化的歷史沉淀,必須在繼承*城市海洋文化歷史傳統的基礎上,有效吸納、匯聚世界海洋文化的優秀文化因子,從而構建活力無窮、適應發展、充滿生機的國際性濱海城市海洋文化。
一是在城市文化的內質結構上,吸納、匯聚具有涉海性和包容性的海洋文化因子。人們常說海洋文化是“藍色文化”,“藍色”的“色彩”屬性就是海洋文化的屬性。人類緣于海洋而創造的文化,涉海性、包容性是它的首要的也就是本質的特征。建設國際性濱海城市,必然要在國際經濟循環的大格局中,越來越多地擁抱和融入海洋經濟,在與海洋互動中、與發達沿海城市的交流中,加深對海洋及其伴生的經濟的認識、反映、利用,感受海洋的博大寬廣,感受海洋文化的兼容并包,從而有效吸納、匯聚世界海洋文化具有涉海性和包容性的優秀文化因子,使之成為城市文化的精神內涵。
二是在城市文化的運作機制上,吸納、匯聚具有外向輻射性與交流性的海洋文化因子。海洋文化從總體上來說不是囿于一域一處的文化,人類要借助于海洋的四通八達,把一域一處的文化傳承播布于船只能夠到達的異域的四面八方,并由異域的四面八方再傳承播布開去,這樣的傳承播布、再傳承播布的過程,都必然會對異域的土著文化產生程度不同的影響,使其或多或少的也具有了異域異質文化的內涵。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隨著海外經濟交流的深入推進,海洋經濟越發達,人們的海洋觀念就會越強烈,城市與異域異質經濟文化之間的輻射和交流量也越來越大,在大量的海外信息過濾以及異域異質文化的碰撞、沖擊中,城市文化所表現出的外向輻射性與交流性特征亦將愈來愈鮮明。
三是在城市文化的價值取向上,吸納、匯聚具有商業性和慕利性的海洋文化因子。海洋文化的創造主體沒有可供農耕的土地,經商貿易,往來于異域之間或海陸之間,從而刺激了商貿的發展繁榮,也鑄就了其商業性和慕利性的文化特征。*城市文化中,重農抑商、重漁抑工有著濃厚的表現,這與現代市場經濟的必背景,與經濟全球化的世界格局,顯然是不相適應的。喚醒和激海洋文化,就是要在城市文化植入崇商的文化因子,讓崇商重商成為城市的主流價值取向,使搏擊商海、融入市場成為市民的普遍追求,創造財富、積累財富,讓城市在區域經濟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四是在城市文化的精神內涵上,吸納、匯聚具有開放性和拓展性的海洋文化因子。海洋連接著五大洲的大大小小的島嶼和陸地,人類的大多數民族、國家和地區瀕臨海洋。人類面向海洋的時代,就應該也只能是開放的時代。而對海洋的開放性的利用,必然產生出“天然”的開放性的文化因子。古今中外的城市發展史證明,什么時候城市面向海洋了,開放了,什么時候城市的經濟、文化就能走向繁榮了,贏得發展;反之,就容易衰敗、落后,甚至走向衰亡。建設國際性濱海城市,面向海洋、面向世界,必然帶來空前的開放,必然帶來空前的拓展,在不斷的城市、經濟乃至文化拓展擴張中,城市文化的開放性、拓展性特征,必將表現的愈加明顯,并在持續的融合、貫通中鍛鑄為海洋文化因子。
二、清晰思路,科學制定*海洋文化發展思路
科學厘定*海洋文化發展思路,事關*海洋文化發展的長遠,事關國際性濱海城市建設的未來,必須站在傳承歷史、面向未來的文化發展高度,科學謀劃、悉心規劃,精心組織、有序實施。
一是充分挖掘、整理和弘揚*海洋文化的豐富悠久的歷史遺產,激活歷史文化沉淀。一是要深入挖掘、悉心整理*地區與海洋文明息息相關的古遺址、古遺跡和古典籍,重視挖掘整理和利用海上絲綢之路東端起點的歷史遺產,放大由來已久的古海洋文化因子,喚醒沉睡多年的海洋文化遺風,賦予嶄新的時代內涵,彰顯*海洋文化的獨具特色;二是要深入挖掘、重新審視古東夷文化、古海州文化、徐福文化等區域特色文化中所閃爍出的海洋文化的歷史光芒,強化海洋文化氛圍,從而使人一進*,就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其海洋文化氣息;三是調動海外華僑力量,作好親海親鄉文章。
二是依托濱海城市發展規劃,合理廓清*海洋文化的新的發展布局。按照“一心三極”的城市發展規劃、“一體兩翼”的港口發展現狀、“一縱一橫”的T型產業布局,在城市、港口、產業等不同層面,依據不同的要求,做好海洋文化的發展規劃,重點做好使濱海新城、沿海兩極、沿海產業帶、連島和海州灣度假區的海洋文化大文章,構筑*海洋文化規模宏大的人文社會景觀。
三是進一步強化*人的海洋文化意識和海洋科技知識。海洋意識,即海洋觀,指人們對海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它反映了人們對海洋的認識,包括對海洋和人類的關系如何、如何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海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認識。海洋科技知識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洋科技知識有面寬、內容多的特點。從海產品的養殖、捕撈、水產品的加工,海洋資源開發利用到海洋運輸都要求較高的科技知識。通過海洋文化意識的樹立和海洋科技知識的建立,讓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以海為榮,以海濱城市為驕傲,以海洋文化為根基,潛移默化,成為根植于血脈的文化基因。
四是大力彰顯城市海洋文化形象,展現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廣度和深度。海洋文化中的物質組成,融于城市建設的角角落落,表現于城市形象的點點滴滴,既有海洋景觀、濱海城市標志、海族館、濱海大道等標志性建筑,有碼頭、港口、漁港、航線、航標、海上交通工具等涉海設施,也有附著于城市高樓大廈、街頭巷尾的海洋文化特征海洋藝術,更有與“海洋”有關藝術表現,包括海洋建筑、海洋雕塑、繪畫、海洋文學藝術、海濱海上旅游鑒賞、海洋生物標本展覽等。要通過大力度、大氣魅的物質建設,使人們漫步于*街頭,無論是街名地名,還是企業名品牌名,賓館名酒店名,招幌廣告、霓虹標牌,如此等等,“海”字文化琳瑯滿目,海洋文化觸目即是。
五是健全種類海洋組織,深化海洋文化建設。主要有海洋的行政管理組織、企事業單位、學術團體和其他組織。其中行政管理組織是海洋管理的職能部門,有水利部門、漁業、海監、農業部門等;企事業單位是海洋資源、海產品生產、銷售、服務單位,有海洋運輸公司、漁業公司、船舶服務公司、海產品貿易公司等;學術團體,主要指以海洋經濟文化為研究對象的學術團體,如海洋文化研究所,海洋水產研究所、海洋氣象研究所等;其他組織,指行政管理組織、企事業單位、學術團體以外的組織,如聯合國屬下的“海底委員會”、“國際海底管理局”等,這些海洋組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利用、開發、管理海洋的廣度和深度。
三、凸顯特色,大膽創新海洋文化發展的空間布局
從國際性海濱城市建設的長遠出發,立足*城市發展實際、文化資源分布狀況、區塊文化功能和運行質量要求,初步形成特色鮮明、功能齊全、結構合理的“一心、三軸、四個特色發展基地”文化功能空間布局。
一心:濱海新城文化核心區。從遠期區域文化中心建設和發展的要求看,濱海新城中心城區文化發展應在區域化、國際化、現代化、城市化過程中發揮更為重要的核心作用。中心城區應成為具有較高現代化程度的文化核心區,應成為公共文化服務、文化產業和文化市場發展的現代化、國際化示范區。在這一區域要努力做優文化事業,做強文化產業、做大文化效應、做濃文化氛圍、做美文化環境。具體抓手為:加速推進現代化功能性、標志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承擔起區域性、國際性交流服務功能,逐步使濱海新城中心城區成為以先進文化發展為主導、適應多層次文化需求、具有較高文化生活質量、良好文化生態環境的先行區,要讓市民在享受物質繁榮的同時得到更充分的人文關懷和藝術享受;加快文化產業的功能性、結構性布局,盡快形成具有支柱、帶動和輻射作用的文化產業集群,使中心城區文化產業成為面向市場、面向區域、面向國際的生產、制作、傳播核心基地,在區域性文化生產、流通和消費領域占有明顯優勢。
三軸:一是沿海城鎮文化發展軸。沿海城鎮發展軸,是*城市發展的對外交流窗口,是區域性國際商務中心、國際海港、臨海產業區和海濱旅游基地。要充分利用“一體兩翼”港口發展空間布局、濱海休閑旅游、臨港產業等區位優勢、港口優勢和政策優勢,利用國際轉運、國際配送、國際采購、國際轉口貿易、出口加工方面的便利條件,有針對性地發展文化對外服務貿易,定向引進大型文化產品對外加工和文化服務貿易企業;建設沿海觀光帶,打造親海文化岸線,展示海洋文化魅力;注重發展與港口多元化、高層次人群特殊的文化需求相匹配的高檔文化休閑娛樂服務項目。
二是東隴海城鎮文化發展軸。東隴海城鎮文化發展軸,這一城鎮文化發展軸由新海城區、東部城區和東??h組成,集中了全市文化發展的精華,是近期內海洋文化發展的主陣地。充分發揮科研教育、都市商務、旅游度假、休閑娛樂、高檔居住比較集中的優勢,選擇商氣、人氣旺盛地段,集中布局特色鮮明的海洋文化商務街區,構建集圖書、音像、禮品、工藝品、互動娛樂、茶飲、休閑吧、健身房、文化商務辦公樓宇、文化商貿中心等于一體的中央文化商務服務區;并且,與國內外知名文化研究、教育機構、專家加強協作,加強以海洋科技、海洋文化研究為主干的科教文化集聚,定向吸引海內外高層次海洋科技研究機構、大型跨國企業海洋產品和技術研發中心入駐,適時引進海內外有影響的海洋文化產業運作的高層次人才。
三是寧連城鎮文化發展軸。寧連城鎮文化發展軸,具有濃郁的地方歷史文化傳承,有著鮮明的海洋文化印跡。充分利用這一文化發展軸區域特色文化濃厚優勢,努力激活存在文化深層的海洋文化氣息,賦以現代化、國際化的海洋文化新內涵,
四個特色發展基地:一是依托連島、港口等自然人文資源,打造海洋文化休閑娛樂特色基地。當前,*正在向著億噸大港的目標沖刺,其“一體兩翼”的空間布局,顯然有著極誘人的誘惑力;*海域遼闊,海中小島星星點點,除江蘇第一大海島連島外,還有前三島、秦山島、羊山島和開山島等島嶼,這些島嶼均具獨特景致,神秘莫測,或為鳥的王國,或為竹的海洋,蘊藏著濃郁的海洋氣息。放大以連島風情旅游度假區為代表的獨特自然景觀、以港口為代表的海港文化效應,加大以此為主題的海洋休閑觀光娛樂基地建設力度,利用港島遙相呼應、特色鮮明、漁民集中聚居、海洋文化資源豐富的有利條件,沿島港向縱深延展,擴大規模、深度策劃、精心打造具有東方色彩、古典韻味和高檔服務功能的“島港海洋文化片區”,大力發展與海洋休閑觀光娛樂基地相互配套的海洋風情休閑娛樂和海洋文化特色旅游項目,構建海洋文化休閑娛樂發展基地。
二是依托東部城區,特別中國家級開發區發展和臨港文化信息、文化創意、文化教育和文化休閑配套服務功能提升,以優惠政策和創投基金,努力吸引產品設計、包裝裝潢、動漫創作、影視制作、音像制作、演藝經紀、展會策劃、視覺創意、藝術傳播等相關資源、重大項目、創業人才和企業進一步落地和集聚,構建以“海洋創意”概念為引導的大規??蒲?、文化、創意高層次復合性集聚帶。
三是依托新浦東北片區、花果山片區在呼應東部城區發展、連接新海城區建設、對接濱海新城開發、科教文化發達特別是創建海洋大學的區位優勢,發展森林公園、濕地公園、西游記文化樂園等山海文化兼容的生態文化,傾力打造山水相融的生態人文住區,產業技術支撐的科教基地,高層次的城市旅游服務平臺。
四是依托古海州城深入挖掘發展蘊藏于其間的海洋文化。海州城區,作為一座古老的濱海港口城區,集中了*歷史文化積淀,集聚了*古海洋文化精華,要在進一步加大古城區歷史文化保護的同時,深入發掘潛藏于其中的海洋文化元素,喚醒激活埋藏于深處的海洋文化因子,讓其在新的時期新的形勢下,大入光芒、閃耀光彩。
四、突出重點,多視角多層次扎實推進富有*特色的海洋文化
一是始終堅持海洋文化與海洋經濟的開放式互動發展。堅持海洋文化與海洋經濟的開放式互動發展,是推進城市海洋文化建設的首要之義,必須貫穿于*海洋文化發展的始終。一是要堅持海洋文化與海洋經濟的互動。切實將文化作為經濟活動新的發展形態和動力,著眼于經濟文化的融合與協調發展,充分發揮海洋文化要素在文化、旅游等產業中的核心作用,努力挖掘、提升海洋文化旅游內涵,打響海洋文化旅游品牌。堅持用經濟的手段、產業的思路做好“海洋文化經濟”文章,積極開發利用海洋、海島、海港文化旅游資源,特別是把連島風情度假區、海州灣度假區、港口等作為突出海洋生態和海洋文化特色,作為開發海島旅游、擴大海洋產業的有效載體和重要舉措,促進海洋文化旅游的快速發展,形成文化引領經濟、經濟支持文化、文化與經濟互動的格局。二是要堅持開放式運作。堅持“少花錢、多借力”的整體思路,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強化開放式運作。注重文化領域的市場運作,在文化設施、項目上,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在文化人才上,不求所有、所在,但求所用。
二是營造城市海洋文化標識系統。城市標識系統是城市特色視覺形象的重要構成,是城市管理效率、管理水平的直接體現、是城市吸引力、感染力、親和力的關鍵載體和系統表達,是城市規劃和城市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板塊。富有*海洋文化特色城市標識系統的設計和營造,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結合現代化城市發展理念,綜合考慮城市標識系統與城市海洋文化環境塑造的協調關系,把城市信息的傳遞與人文精神、藝術手段巧妙結合起來,用無聲語言、圖形表達城市管理者對全體市民和來自遠方的賓朋好友的問候、關懷、服務。“十一五”期間,要著重設計和營造城市公共標識系統:在重要的交通節點和重要的市民公共活動場所,系統建造能夠準確展現海濱城市精神、增強海濱城市魅力的標志性城市藝術景觀雕塑;系統設計和完善導引城市服務、傳遞城市管理、維護城市秩序的公共信息服務標識;系統整治和提升對城市公共文化環境有一定影響力的城市商業標識系統。爭取用5年時間,形成正確表達國際性濱海城市海洋文化發展理念,準確傳遞現代化的港口工業城市、山海相擁的知名旅游城市氣息,有利于提升城市秩序感、關懷度、生態性和凝聚力的城市標識系統,用以增強市民認知度、社會認同度、區域帶動度和國際知名度。
三是加快推進彰顯海洋文化特點的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從國際性海濱城市建設要求出發,適度加快文化基本建設的速度,建設一批惠及全體市民、承載區域功能、貼近多元需求、便利群眾享用的文化基礎設施。集中力量規劃、推進城市公共文化基礎性主體工程,用10年左右時間,使濱海新城初步擁有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能夠承辦國際文化活動、引領區域文化發展的重大文化基礎設施。政府引導、政策推動,規劃先行、開放領域、市場運作,大力引進各類社會資本、國際資本,著力推進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海洋文化傳播,以及海洋文化休閑度假、海洋文化創意產業等城市文化產業基礎性主骨工程。到2020年,使濱海新城的公共文化設施人均面積高于沿海城市平均水平,形成覆蓋全體市民的文化設施體系,使文化產業的重要區塊、重大項目、重點企業初顯形態、初具規模。
四是打造叫得響的海洋文藝精品工程。樹立高起點、創新新機制,逐步打造國內外沿海城市立得住、叫得響的海洋文藝精品工程,開創海洋文藝創作的繁榮局面。注重把“精品工程”與國際性海濱城市建設背景、樹立城市精神、弘揚海洋文化的主線結合起來,挖掘城市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率先發展、和諧發展的重大現實題材,精心組織、策劃和推進文藝精品創作。以新時期城市精神和海洋文化的形象化、藝術化、魅力化為主線,集中展示演藝、影視、戲劇、舞蹈、音樂、美術、文學等方面文藝創作成果,逐步提高*海洋文藝作品在區域、在沿海以至在全國的影響力。做大規模、做強陣營、做實平臺、做優機制、做活市場,以名團、名導、名角、名劇、名品牌為主攻方向,創新職業經理人、策劃人、經紀人運行機制,使*成為區域領先并在全國海洋文藝領域占有重要份額的海洋文藝名城。改革文藝創作投融資機制,改革資金投入方式,創新藝術創作、生產、銷售聯動機制,特別注重發揮社會力量資助文藝創作的作用,構建政府、行業協會、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在合力扶持文藝創作方面的新型關系。
五是培育城市支柱型海洋文化產業。海洋文化產業既是海洋文化建設的標志產業,又是海洋經濟的“半壁江山”,更是沿海城市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支柱產業。依托*海洋、港口、旅游等獨特資源,圍繞“海洋經濟”發展主題,重點發展為“海洋經濟”核心產業相銜接的會展、貿易等服務產業,為“海洋經濟”發展提供配套服務的傳媒、信息服務、教育培訓等服務產業,滿足多元文化需求服務的影視、演藝、文化旅游、休閑娛樂、圖書音像電子等文化產業。在操作上,加快具有“海洋經濟”配套特征、面向海洋核心產業提供服務的傳媒信息服務業集成化發展。依托國際商務中心、會展中心,大力發展面向區域、面向國際的會展產業。利用*神、奇、海、古、幽的文化特點,特別是別具特色的神話傳說、西游記文化、徐福文化等,大力開發海洋文化藝術資源,發展文化創意業、演藝業、游樂業、休閑娛樂業。依托城市信息化建設,發展互聯網文化內容服務業,鼓勵規范、健康的網絡文化服務,開發各種形式的網絡文化增值服務。加快推進海洋文化傳媒、文化娛樂、文化旅游、文化信息內容服務、影視制作、文化會展貿易等領域的集團化、品牌化發展,鼓勵業外國資、社會資本、外資進入文化領域發展,形成文化產業多元主體競爭發展的格局。
六是推進海洋文化研究和國際交流。積極吸納世界港口城市文化建設成功經驗、努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精華及挖掘本土海洋文化資源,充分發揮城市濱海新城建設后發優勢,以本土地域發展歷史和文化為基礎、以國際海洋文化為特點、以文化藝術交流為依托、以科技教育對外協作為紐帶、以城市文化形象對外展現為抓手,廣泛開展國際海洋文化交流。在注重吸收引進國際先進港口文化資源、項目、技術、人才、創意等要素的同時,努力將富有*區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內容、風格、特色和氣派,貫穿于國際性濱海城市建設的始終,實現古今融匯、中西合璧、全面創新。扎實推進海洋文化理論研究,把側重點放在深入揭示海洋文化的內容形式、品質特征和嬗變規律,準確闡釋海洋文化發展歷程,及時把握發展趨勢,精心營造發展格局,合理預測海洋文化的成長前景和未來走向。積極籌劃、創辦海洋文化研究主體“*國際海洋文化研究院”,靈活采取政府資助、社會捐贈、多方協作的創辦方式,吸引國內外著名研究機構、大學、著名海洋文化專家積極參與,為海洋文化建設提供重要理論支撐和直接智力支持。
七是加強海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更加注重挖掘、扶持和再包裝具有本土特色的海洋文化藝術資源,加強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根據不同的文化藝術資源,可采取分類保護、分類扶持的策略。對具有*地方特色的淮海戲、五大宮調、童子戲、地方鑼鼓等,可通過搶救性保護、傳統曲目挖掘、新曲目創排、引導性公益鑒賞、借腦借力運營及專業藝術院團展演等方式,使其從民間走向社會、走向市場,使其成為*群眾文化娛樂消費中最具本土特色、民族特色的一道亮麗景觀,使其在對外國際交流方面發揮獨特的作用。對能夠充分體現海洋文化特點、海洋文化風貌的傳統海洋文化資源,可以通過設定海洋博物館、臨港漁村景觀、臨港海域旅游等項目活動,來加以集中、整合及保護。要以更為積極的態度和手段,將那些涉及海洋歷史文化的各類遺產納入到文化發展框架之中,作為城市海洋文化積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現有的和潛在的定級文物保護單位、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文物點以及相關的特色性歷史風貌區,要繼續加大保護力度。要通過整理口傳內容、豐富古今展品、修繕實體環境、擴大社會影響等方法,促使歷史文化遺產增添活力、煥發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