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完善勞動力調查統計之思考
時間:2022-07-31 09:25:00
導語:如何完善勞動力調查統計之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就業統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為了解決新形勢下勞動力調查統計面臨的困難和問題,筆者對調查的組織實施、樣本代表性、數據評估和公布機制及調查隊伍建設等方面作了一些調研探索,以期為完善勞動力調查統計制度、進一步做好勞動力調查工作作必要的積累。
一、組織實施
1、缺乏應有的重視和有力的領導。勞動力調查是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是政府行為,涉及部門眾多。目前狀況是,此項工作沒能引起必要重視,政府相關部門間的協調與配合不夠,統計部門被動包打天下,孤軍奮戰,孤掌難鳴。
2、工作流程部分細節的可行性有待探討。時間上。比如摸底階段僅夠調查員收集數據,而沒有必要的核實時間(主要數據一旦上報,即使以后可以調整,也基本不會再有變動),實際會影響數據質量。從摸底登記到數據上報,時間跨度不到2個月,如此過緊的時間容易導致部份環節流于形式,于數據質量不利。協調上。繁重的基層工作已經使作為村居工作人員的調查員重擔在肩,滿負荷運轉,而2006年勞動力調查與農業普查相沖實。那么,僅對應統計系統,他們就要兼顧好兩項工作。并非專職統計人員的他們,無論是精力還是時間都不夠。而目前并沒有明確一套具體可行的措施來加以規避。
3、現行的調查員培訓方式效果不佳。一是培訓時間。由于經費緊張,自上而下的培訓課時遞減。國家級5天,省級就4天,市級對調查員培訓最多被壓縮成3天。實則,最需要保證課時的恰恰是調查員。二是培訓方式。雖然,省級反復要求調查員培訓要因地制宜,注重實效,而各市縣大都上行下效、中規中舉,很少突破創新。比如,省級培訓“住賓館、吃桌餐”,調查員培訓也如此,大部份經費用于吃?。觳湍芙鉀Q,卻要桌餐),與少的可憐的調查員補貼比,似乎是鋪張。三是培訓效果。根據規定,對調查員必須先培訓后上崗,查閱發票、名冊等資料和現場聽課都可以對此加以落實,而對于培訓效果卻沒有好的保證措施,測試也只限于發現問題,對解決問題還是于事無補。
4、質量抽查出現形式化傾向。質量抽查是對前期工作的警示,也是對前期工作的評價,如果上級查出下級的問題,可能會不愿意公布或上報,因為這意味著上級工作也出現了問題,如果質量抽查“走過場”,就意味著對前期工作缺少警示和約束,數據質量又難以保證。從數據內在邏輯分析,近年數據質量每況俞下,這與質量抽查“走過場”關系很大。有的地區質量抽查誤差率很低,真實情況卻是不容樂觀。
二、主要數據代表性和穩定性
抽樣調查數據的代表性和穩定性如何決定于兩種誤差的大小,一種是抽樣誤差,一種是登記誤差。如果將登記誤差降到最?。ɡ碚撋希?,樣本量增加,抽樣誤差減少,數據代表性和穩定性將提高。實際情況是,調查員及他們登記的質量不高,導致登記誤差較大,主要數據的代表性和穩定性難以保證。比如,市區二、三款人占常住比重大幅下降表明存在明顯的外來人口漏報。縣半年至一年外出所占比重太高則可能是相當數量調查員為簡化登記或登記不細致所致,最終導致外出人口虛報。
三、樣本代表性
人口調查搞了二十多年,勞動力調查也搞了十幾年,解決市縣級代表性理應成為共識,而且必須盡快付諸行動。否則,不是丟掉幾張表、幾個數的問題,于統計事業都是損失!百萬人以下國家和地區,全世界有十幾個,其人口總量還沒有我們有的縣多,如果連這樣的縣級統計部門都拿不出勞動就業數據,恐怕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都會遭到質疑,更不用談進一步加強了,最終的結果不消失就是被永遠地邊緣化。
擴大樣本必然加重基層負擔,導致質量下降。但這并不能成為反對擴大樣本的理由。抽樣的精髓是于龐大的總體與有限的人、財、物之間尋求平衡,通過對樣本統計值的描述來相對準確地勾畫出總體。一方面,如果抽樣技術決定了一個地區必須10萬人的樣本量,搞5萬人就不如不搞,搞了也是誤導。另一方面,詳細程度不同的分組對樣本量要求差別很大。因此,樣本設計關注、考慮的應該是最核心指標(失業率、三產比重等)代表性問題。另外,搞10個村和50個村,對每個村和調查員而言基本無差別。基層負擔和承受能力之所以常常被拿來“說事”,實則在人,而不在事。村居工作人員都是義務兼職,全市就是只有10個樣本,對這10名村居工作人員來說都是負擔。
調查頻率是一年兩次還是四次涉及因素很多,值得研究。從節約經費考慮,一次就行,從調查目的考慮,四次不多。因此,基本原則應該是既考慮人、財、物方面,又兼顧調查特殊性及目的效果。計劃經濟下,人們就業狀況幾乎處于靜態,調查數據結果可能與幾年前變動很小。而市場經濟下,人們就業狀況變動十分頻繁復雜,大量非正規就業人口因年齡或季節不同,從事的工作不同,甚至會在就業和失業兩個極端變動。對農村外出人口回來農忙的行、職業的按在外狀況填報的變通處理就說明了上述觀點。可能一年調查四次也難以解決這類問題,但相對兩次卻并非五十步笑百步,至少表明認識上達到了新高度。思想上有了充分準備,隨著條件日趨成熟,我們的勞動力調查如發達國家一般成為月度調查并非遙不可及。
四、數據分析評估和公布機制
勞動部門的登記失業率與調查失業率指標差異較大,勞動部門強調“登記”,我們強調“調查”,勞動部門的范圍是城鎮地區,我們的范圍是全部地區。因此,硬性銜接沒必要。但勞動部門的登記失業率對我們的參考價值還是較大的,可以作為分析和評估的依據。
主要調查數據是否與相關部門聯合公布,可以因地制宜。原則把握的是調查數據不能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干擾,統計部門必須能夠保有對調查數據調查、評估和的獨立性。另外,不能因為調查失業率的敏感而過于謹慎,調查數據總是不公布,以致喪失話語權,肯定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能否考慮在個別地區進行試點,先行公布調查失業率指標,作一些有益的嘗試和積累,以期進一步推廣。
五、建議
1、盡快取得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重視,組建由統計、財政、計生、公安、民政、宣傳等部門組成的調查領導機構,切實搞好組織協調,解決調查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實際困難和問題。
2、擺正位子,明確職責,統計部門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兩方面。一是具體實施,主要是工作流程實施、質量控制評估、數據使用這類業務性較強的工作,這一點也責無旁貸;二是協作溝通,爭取以政府名義發文明確經費、人員、宣傳等有較大難度的準備性工作在各相關部門的分配,統計部門不可喧賓奪主,只能是精心組織,主動溝通。
3、建立一支與工作任務相適應的調查隊伍,并保持相對穩定。首先,在縣區統計部門要落實專職勞動力調查人員,指導、監督當地調查工作。其次,放棄免費使用村居工作人員的念頭,通過政府行為選調其為輔助調查員,發揮他們熟悉當地情況的長處。第三、市場化操作,組建與工作任務相適應的調查隊伍。市級1萬人樣本為例,1名調查員負責500人,全市只需根據樣本在縣區間的分布向社會招聘優秀人員20名,嚴格考核,一經錄用,長期簽約,并采用市場標準對其補貼。第四,創新培訓方式,突出能力考核。由于調查員長期固定,因此可以淡化培訓,突出考核?;痉桨?、流程和概念(如常住人口),只需培訓一次,下次自學為主,每次培訓的重點是變化部份和測試,作用是溫故知新。最后,加強管理,定期考評。定期測試,合格上崗,不合格按規定解聘另招。如此一個優勝劣汰的循環,穩定、高效的調查員隊伍可基本形成。
4、完善相關制度細節的可行性。比如,外出人口不足半年的人要作為常住人口,如果始終聯系不上,應該作為廢棄樣本處理。而實際上,這類人最終都進行了登記,卻很少進行類似處理。另外,人口流動指標設計不合理。既有大市區又有小市區概念,調查員容易混淆外,無法精確推算縣級流動人口,應該統一。
5、切實加強質量控制評估,讓質量控制落到實處,取得實效。要從制度上保證,層層負責,且是連帶責任,責任范圍內任一小區出現問題,所有小區返工,決不姑息。而且,在工作流程上要預設相應環節,預留一定時間,至少要使誤差率高的小區的返工在操作上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