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小城鎮建設發展思考

時間:2022-08-15 04:42:00

導語:淺析小城鎮建設發展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小城鎮建設發展思考

*鎮位于*縣東南部,東界松洋、九峰,緊鄰蒼南,南連雅陽、柳峰毗福建福鼎,西北接東溪、鳳洋,是浙南邊陲的一個山區小鎮?,F有13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08個自然村,人口1.9萬人。境內平均海拔420米,以山地為主,面積為48.1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178畝,林業用地55742畝,其他用地17256畝。屬于中亞熱海洋型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春夏冷熱同步,秋冬炎熱溫和,高山云霧彌漫,低山丘陵濕潤。年平均降雨量在2008.8毫米,平均日照時數1716小時,無霜期240天,冬季平均氣溫14.7℃,夏季平均氣溫25.1℃。境內群山疊起,海拔多為500—700米。整個地勢從東北向西南傾斜,東南西北分別有四條溪流匯聚于下橋匯入沙埕港水系,素有“泗水回瀾”之稱。全縣的交通大動脈58省道貫穿全鎮6個村。東到沿海高速公路分水關段接口30公里,西至縣城30公里,到承天氡泉15公里。文福線(文成—福安)與58省道在我鎮境內成“十”字型交叉。地理位置優勢明顯,交通十分便利。

*鎮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旅游資源豐富且獨具特色。境內連成一片的景區共136平方公里,大小景點上百個,有具有考古、科研價值的古廊橋、古民居、包氏宗祠,具有革命傳統教育意義的浙南臨時省委成立舊址、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紀念館、紅軍路等紅色旅游線,還有陶冶情操,靜人心沛的自然景觀。其中堪稱古橋梁建筑的瑰寶,具有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潛力優勢的木拱廊橋的代表就是*的“姐妹橋”。有聞名遐爾的古廊橋,是一個風景優美、商貿繁榮、文化氣息濃厚的古鎮。農民以農業種植、養殖和經商相結合,是勞務輸出較多的高山水鄉。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要與時俱進,創新觀念,立足實際,開創出與之相適應發展之路。本文試從*城小鎮建設發展方面闡述*經濟發展的劣勢和優勢,提出對策和建議。

一、*小城鎮建設發展存在主要問題

(一)歷史和地理條件限制造成城鎮功能缺失。由于先天性的缺陷和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使*的城鎮功能不完善與發展預期的矛盾日益突出,集聚和輻射功能得不到培育和發揮。由于基礎差、底子薄,設施老化,改造和新建政策處理難度大,投資成本高,公共設施量大面廣,建設的任務十分繁重,進一步吸納外來人口的能力不足,嚴重阻礙了小城鎮的進一步做大。

(二)無序開發造成歷史遺留問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從“撤、擴、并”以后,為了加快以白粉墻為中心的城鎮建設,改變城鎮建設的落后局面,從一九九四年起,先后建立了六個開發區。因開發單位繁多,有政府、政府委托、村集體以及個人的股份形式開發,造成土地資源浪費。政府對土地一級市場失控,大多數建房戶未辦土地、規劃審批手續等混亂局面。共有177間房屋未批興建,占地面積9558m2。其中規劃有47間未批,*二中后面12間地基因二中規劃控制中無法建房。這些沉淀的歷史遺留問題一時無法得到妥善解決,許多難點問題解決的難度很大。這給下一步的正常工作開展和*中遠期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嚴重影響。

(三)城鎮基礎設施還不完善,標準不高,市政設施嚴重滯后。一是沒有垃圾中轉站,造成收集點垃圾清運不及時,二次污染嚴重。二是主要街道仍無垃圾桶、果殼箱,存在不少衛生死角,有些地方成堆垃圾清運不及時,有的街道未列入保潔范圍,有的飲食店的油煙隨意向街道上排放,門前“三包”責任制也未真正落到實處,溪流受污染的問題還很嚴重。三是公廁數量少、檔次低。四是沒有公共停車場,公共停車點,導致車輛亂停亂放。街道上車輛來往無序,人車混行,機動車、非機動車甚至公交車都是隨意行駛、隨地???。此外,還存在建成區公共綠地不足等問題。

(四)小城鎮建設發展的“瓶頸”制約依然存在。效益農業增效增收不明顯,農民收入偏低,增長不快,全鎮經濟整體實力薄弱,村集體收入嚴重不足,農民增收渠道不多,貧困人口還占一定的比例,脫貧的難度仍然很大,鎮財政十分困難,投入建設資金十分有限等。

二、制約*小城鎮建設發展的原因分析

(一)體制因素造成歷史遺留問題。一是在現有的縣鄉體制下,小城鎮還不是完備的一級政府,只是一級事權,而沒有全面的財政和行政權,嚴重影響了小城鎮獨立地制定和履行規劃、進行建設和管理,也影響了小城鎮的生財理財積極性。二是條塊分割的格局,政出多門,使鄉鎮往往要花費很大的精力協調部門關系。三是九十年代初的鄉鎮“撤擴并”后留下的后遺癥,使縣級決策層心存余悸,求穩怕亂。加上撤并后確實給山區部分地方的群眾辦事帶來了不便,因此在縣域城鎮體系總體規劃上,對做大中心城鎮態度不明朗、行動不堅決、力度不夠大。四是重點不突出,在政策、資金等方面昔降細雨,加快城鎮化進程往往成為一般性號召。一些鄉鎮為了爭資金、爭項目、出政績,紛紛不顧實際地搞基礎設施建設,“個個都在建設,個個不死不活”,使得并不寬裕的建設資金未能發揮應有的效益,還加劇了鄉鎮財政的負債程度。所有上述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乃至阻礙了小城鎮的健康協調發展。

(二)觀念因素影響城鎮建設。一是規劃意識淡薄,大多數干部群眾沒有真正意識到規劃在小城鎮建設中的龍頭作用,在干部中表現為規劃建設隨心所欲,建設到哪里才規劃到哪里;在群眾中表現為從短期和自身利益出發,寸土必爭,亂搭亂建,阻礙建設,缺乏大局觀念。二是故土意識濃厚。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業人口中,家鄉觀念根深蒂固,舍不得離開祖輩居住的地方。三是創業意識不強。沒有闖蕩市場的觀念和勇氣,死守幾分薄田,即使生產生存條件十分惡劣,也不愿意到政府為其提供的地方下山脫貧,安居樂業。

(三)經濟基礎薄弱導致城鎮建設投入受到制約。一是財政收入低,政府對城鎮化的投入不足。每年的財政支出完全靠上級扶持,能用于城鎮建設的資金十分有限。由于投入的不足,對硬件設施包括交通、通訊、電力、水利、環境等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城鄉一體化的步伐。二是山區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比較低,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顯得力不從心。大多數只有通過勞務輸出,實現資本原始積累后,才能脫貧下山。三是機制不靈活,組織民間資金投入建設的能力弱。道路、供水、排水、電力等城鎮基礎設施基本上需要由政府出面組織實施。欠發達地區在人口高度離散的狀況下完善公共設施的成本是地方和群眾的財力所無法接受的,從而普遍存在道路網絡不合理,交通不暢,機動車停車場地嚴重不足,文教科衛等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配套不健全等現象。

三、*小城鎮建設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一)做好城鎮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要按照“顯山露水、依山就勢、錯落有致、鎮在林中、林在鎮中”的思路,初步建立完整的城鎮規劃體系,編制完成*鎮城鎮總體規劃。同時,編制*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使建設用地和城鎮規劃相對稱,搞好土地資產經營,爭取政府土地收益零的突破。引導民間投資參與小城鎮建設,積極解決小城鎮發展中的民營經濟建設用地及土地流轉問題,引導鼓勵有條件的村莊并點,進行舊村改造,促進土地集約利用。

(二)發揮優勢,發展特色經濟,增強城鎮經濟實力。立足小城鎮的功能定位,以市場為導向,發揮比較優勢,形成合理的產業布局和各具特色的城鎮經濟,是搞活城鎮經濟的戰略方向。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必須以發展城鎮經濟為先決條件,以經濟大發展促進小城鎮的大發展。要根據城鎮資源、區位、產業和經濟結構特點、歷史沿革和發展現狀,揚長避短,突出特色,在“個性”上下功夫,開發拳頭產品,選準項目,培育發展主導產業,走以市興鎮、產業立鎮之路,形成自己的獨特優勢,走出一條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以旅游、文化資源為憑藉,發展旅游開發主導型小城鎮。

(三)創新體制,為小城鎮發展提供動力。一是全面落實小城鎮戶籍制度改革,降低農民進入小城鎮的門檻,實行以居住地確定落戶地點,以現行職業確定身份的戶籍管理制度。鼓勵有技術、有資金的農民向小城鎮聚集,參與小城鎮建設,形成有利于勞動力資源按市場經濟要求合理有序流動和配置的管理體制。二推進小城鎮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按既有利于保護耕地、節約土地,又有利于促進城鎮化的原則,妥善解決小城鎮建設用地的供需矛盾。通過租賃、招標、拍賣等方式有償出讓土地使用權,籌措建設資金。對小城鎮規劃區內的土地,堅持統一征地、開發、出讓,盤活存量建設用地,提高土地資源的整體效益。三是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通過制定和完善土地轉讓,集中統建,招商引資,誰投資、誰受益的優惠政策,運用市場經濟手段,強化城鎮理念,啟動民間投資,鼓勵和引導多種投資主體籌資建城,使農民成為小城鎮建設、投資和消費的主體。四是積極探索農村財產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允許農民將擁有的已經量化的集體財產變現,或保留其遷入城鎮后的分紅權利,維護農民自身勞動成果;保留農民戶口遷移后對土地的承包權利,鼓勵他們對承包的有償轉讓;允許入鎮農民利用原有宅基地按一定折算標準轉換城鎮住宅用地;制定有利于吸引資金、人才的就業、住房、教育、社會保障的制度和政策,切實解決進鎮農民的后顧之憂。

(五)把規范建設、加強管理、做好服務作為小城鎮健康發展的保證

小城鎮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社會多方面、多部門,這就需要加強領導,健全機構,建立良好的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秩序,各項政策制度協調配套,各方面、各部門通力協作,高起點、高標準、高品位地抓好小城鎮的建設和管理工作。首先要根據城鎮的功能定位和規模,加強供排水、交通、能源、通信、防災減災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社會服務和居住服務功能。其次,要以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為中心,加強城鎮生態建設和污染綜合治理,提高城鎮生態環境質量。同時,小城鎮建設要體現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蘊,同本地人文景觀和歷史文化傳統有機結合,提高文化品位。第三,要加強城鎮管理,盡快形成符合市場經濟和城鎮化要求的行政管理體制。一是要制定城鎮規劃、建設、管理的法規體系,依法管理城鎮規劃的實施,健全城鎮社區的綜合管理制度,全面提高城鎮管理水平。二是要轉變政府職能,小城鎮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創造良好的軟硬環境,提供公共用品,做好服務上。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產業支撐,突出特色”的方針,走“鄉鎮工業小區、市場建設、城建發展”三位一體之路,塑造小城鎮的良好的形象,真正使小城鎮成為經濟繁榮、功能齊全、特色鮮明、環境優美、秩序優良的“鄉村都市”,從而保證城鎮化戰略的順利實施。

四、*小城鎮建設發展的主要工作

(一)發展生態經濟

*發展生態經濟的思路越來越清晰,農業產業結構逐步向生態經濟轉化,按照生態農業建設標準,加大科技投入,繼續推進三大產業帶(即以高山蔬菜和花卉為主的高山特色產業帶、以名優茶生產和有機茶改造為主的名優早茶產業帶、以中藥材黃芪為主的中低邊坡藥果產業帶)建設,培植一批特色村和專業戶,充分發揮產業帶的帶動和示范作用,不斷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計劃在*年內,發展高山蔬菜300畝,力爭成為市級蔬菜供應后備基地,發展有機綠茶300多畝和中藥材、野菜基地200多畝,注冊茶葉商標1個、高山蔬菜品牌1個,真正實現“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轉”的結構調整目標。同時,編制完成廊橋保護和開發規劃,突出旅游特色,以氡泉為龍頭,以*古廊橋、古民居為底蘊,加強古廊橋的開發和保護工作,加大開放和招商引資力度,加快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步伐,實施廊橋文化生態園項目,充分利用生態資源,實現旅游城鎮建設,促進生態經濟發展。把*旅游逐步推向市場,努力把我鎮建設成為融旅游、愛國主義教育、休閑、觀光為一體的我縣特色旅游鎮。

(二)建設人居環境

一個地方要發展,首先得要有人,而要有人的條件,首先就是能居住,要適宜居住。*要把自身的發展,定位為建設最適宜人的居住環境。積極普遍的開展“五改一化”?!拔甯摹?,即改廁,消滅露天糞坑,普及室內衛生設施,村內建公廁和集糞池;改路,暢通村內道路,路面硬化率達100%;改水,整治河道、水塘,改善飲用水質,逐步普及自來水;改房,按規劃要求建新居、拆危房、修舊房、整圍墻,統一粉刷外墻;改線,清理、整改村內電力線、電信線路,達到線桿架設整齊、規范、安全?!耙换?,即環境美化,設置垃圾收集點,建立保潔制度,房前屋后植樹種花,因地制宜建設村中花園。全面整治建成區,初步形成山水文化城鎮的雛形。在建成區,進行河流整治,舊村改造、生態廣場等項目建設,供水、供電、通訊、電視、燃氣等公用設施和配套工程也要提升了檔次。良好的人居環境,就能贏得了都市人和創業者的興趣和關注,吸引外地人到*投資興業。

(三)弘揚生態文化

實踐中深刻體會到,生態保護和建設要由淺入深,弘揚生態文化是重要的方面,需要營造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氛圍。他們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反復宣傳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和意義,引導人們選擇健康、文明、綠色的生活方式,確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觀念。每年在生態環境精品地區、示范區展示生態建設階段性成果,培養和發展人們改造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創建了一批文明村、生態示范村,組織一批民間環保,做到“‘吃山’不毀林、添綠又致富”,“要綠色消費,不要消費綠色”已逐步成為村民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