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分析
時間:2022-08-24 04:29:00
導語: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農業產業化企業集群的概念
從產業集群實踐和已有的理論研究看,產業集群有兩個基本特征:地理鄰近性和產業關聯性。地理鄰近性反映了構成產業集群的各主體在空間上是相鄰的,產業的關聯性反映了構成產業集群的各主體之間的相互聯系。產業集群的優勢來自于集群內部各主體的互動,理論界對產業集群內在機理的各種解釋,如協同效應、網絡效應、合作創新、知識溢出和外部效應等都是產業集群各主體之間互動的結果。波特認為,產業集群代表著一種合作與競爭的組合…,合作與競爭一般是建立在它們之間交易的基礎之上,目標應該是促進交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的質量。地理的鄰近不僅有利于交易主體之間相互了解,增加互信,加強合作,而且也便于了解競爭對手,知己知彼,營造了一種競爭氣氛。可見,地理鄰近性為產業集群的互動創造了條件,而產業關聯性是集群內部互動的基礎。產業集群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系統,產業集群互動不僅包括集群內部互動,也包括集群內企業與集群外企業以及集群與集群內成員之間的協作與競爭。
相比傳統規模經營和產業環境優化理論,產業集群提供了一個組織經濟發展的新途徑。農業產業化集群是在地理相近地域出現的、農業與相關產業相互支持的組織結合體,故農業產業化集群也具有一般產業集群的基本特征,但是農業產業化集群具有不同于一般產業集群的基本特征,既具有農業生產的技術特征又具有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的組織化特征。從目前典型的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歷史來看,農業產業化集群是一個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所依托的組織形式也是發展變化的。因此,在一國農業產業化的進程中.針對本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特點,選擇與之相適應的產業集群模式,使該產業集群模式能夠更充分地促進該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是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和提升涉農產業參與國際競爭,提高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二、我國提倡農業產業化集群現實意義
(一)農業產業集群化有利于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1.農業產業集群化發展引致產業的提升,帶動農村城鎮化和農業工業化發展。在產業集群化過程中,由于相關產業不斷聚集,所以人口與資本也不斷向產業區集中,使農村城鎮化與產業集群化的關系明顯呈正相關性。產業集群化與農村城鎮化是一種互動互利、相互依存、同生同長、共生共榮的關系。
2.就地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農業產業化集群的不斷發展,促使企業的規模經濟和外部經濟發展。特別隨著生產銷售等網絡化的發展,生產、加工、運輸、倉儲、銷售等諸多環節逐步配套,產業化集群所帶來的生產能力的擴大和生產領域的不斷擴展必將吸納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這樣有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分流、就地轉化和勞動力價值提升。
3.農業產業化集群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對農產品品種和質量、農業區域布局和農產品加工轉化進行全面調整的過程,也是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向深度進軍的過程。發展農業產業化集群,可以帶動千家萬戶按照市場需求,進行專業化、集約化生產,避免分散的農戶自發調整結構所帶來的盲目性和趨同性。
(二)農業產業化集群推動了區域經濟發展
農業產業集群的區域經濟效應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實現規模經濟,形成區域企業和產業競爭優勢。Isard(1956)認為集群經濟其中一個形態就是地方化經濟(localiozationeconomics)。許多相同性質或相近產品間的關聯關系使企業集中在一個區位中,使該地區因某一產品或者若干產品增加而獲得經濟的發展。集群中的縱橫交織的產業聯系和合作,容易使企業獲得產業競爭優勢。產業通過在地理空間集聚并相互聯系而形成產業集群,并產生集群效應,這種集群效應既是產業集群形成的內在基礎,也是產業集群不斷發展和集群競爭力提高的內在動力。
2.充分利用外在效應,實現區域資源共享。從經濟學角度分析,集群效應的優勢來源于集群內各企業共同分享公共資源從而產生外部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大大降低生產成本,同時分享垂直一體化與水平一體化利潤,形成企業集群的競爭優勢。
3.農業產業集群有利于集群內組織形式創新。產業集群是在共同的區域和產業文化背景下,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基礎上的經濟網絡關系,其可以強化合作,增強誠信度,形成良好的集群社會資本,降低企業間合作和交易成本。集群社會資本,即指集群內企業間長期互動形成的、基于網絡關系的信任與合作的能力,是集群企業互動的“黏合劑”,從而使得集群企業發揮單個分散企業無法發揮的群體合作優勢,是產業集群可持續成長的關鍵要素。農業產業化集群的社會資本實質上是一種能力,其基石是信任。集群的社會資本不僅有利于降低企業間的交易成本,而且伴隨著市場的需要更有利于集群內的產權激勵和其它組織形式的出現。
4.農業產業集群能夠促進涉農企業技術創新進而實現區域創新。首先集群加劇區域內相關企業之間的競爭,形成“追趕效應”;其次,知識外溢和擴散有利于相關企業采用新的技術和生產組織形式,并能夠引起生產率提高。對于默示知識,一般只能通過研究人員之間的交流來傳遞,有理由相信農業產業化集群使企業能夠充分運用區位鄰近優勢,獲取有關知識。越來越多的實證和理論研究發現,來自外部的信息交換及協調對于成功創新非常重要;再次,眾多企業集群在一個地區內,互相競爭又互相學習,能夠降低匹配費用,使協作成為可能,這樣加強了區域創新能力和提升了區域競爭力。
5.農業產業化集群有利于塑造地域品牌。大量企業集群容易產生地方品牌效應。產業集群生產的一些主要產品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享有相當高的知名度,特別是新興產業集群(包括農產品服務等涉農產業的發展)生產的產品因其創新活動更具影響力,具有更高的知名度,從而形成地域品牌。當農業產業集群在某一個地方進一步集中,會反過來提高和促進當地農產品品牌化的進一步發展,進而提升品牌化地域產品的知名度,提升品牌化地域在投資者和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從而促進品牌化地域的綜合協調發展。
三、我國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模式
在發達國家農業產業集群的理論研究和發展實踐已經較為成熟,一些依托農業產業集群的特色農業產業已經成為一些國家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如荷蘭的花卉產業集群、美國加利福尼亞的葡萄酒產業集群等。
波特(*)分析了加利福尼亞葡萄酒集群的結構及其競爭優勢。該集群包括了680家商業釀酒企業和幾千個葡萄種植園,以及眾多的葡萄儲存、灌溉和收割設備、包裝器材提供商、專業化的公共關系和廣告公司、消費類租貿易類的酒類出版物企業。文獻顯示國外已被廣泛研究的農業產業集群包括荷蘭的花卉產業集群、丹麥的養豬產業集群、比利時的養雞產業集群、智利的蘋果產業集群。
與國外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相比,我國的農業產業集群總體還處于起步階段,隨著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和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我國的許多地方出現了農業產業集群現象,如河北清河羊絨集群的羊絨產量占全國產量的80%、云南斗南的花卉占到了全國市場份額的1/3、山東金鄉的大蒜占到了全國產量的1/4和出口額的70%等等。這些產業集群是以某種農產品為核心,集中了專業的農產品生產者、加工者、銷售者以及科研、服務機構,它們以專業化和規?;〉锚毺馗偁巸瀯荨?/p>
(一)我國農業產業化集群的基本模式
我國許多地區已經產生和正在發展農業產業集群,其以鄉村農民企業家、城市科技實業家、外資、港臺資本家和國有企業等為驅動主體,在不同的背景下,以不盡相同的方式組織農業生產,農業產業集群基本上可分為勞動密集型和資本--技術密集型兩種,其中以農業科技園和現代農業示范區存在的農業集群總數已達到440多個。從主要類型和相關問題角度來看,我國農業產業化集群主要有以下幾種基本模式:
1.通過農業工業化生存方式建立涉農業產業化集群,并形成專業化小城鎮。例如山東壽光蔬菜產業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蔬菜生產、蔬菜批發、種子生產等不同生產企業、服務企業集群;廣東東安的農林牧漁產業群,已形成的優勢農產品規模集聚區有淡海水產品、畜禽產品、林果蔬產品、特經產品和糧棉油產品五大板塊和相應等級群群落。
2.依靠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農業科技化示范集群。陜西楊凌示范區充分發揮楊凌的農科教整體優勢,經過6年多的發展,從開始的17家企業發展到現在的680多家,逐漸形成基礎農業、高新技術農業和農業服務化及科技創新群落。
3.通過新興的貿易集群帶動生產集群。這類形式的典型代表是都市農業服務業集群。例如信宜市發展就是以典型的新興的貿易服務集群為代表,帶動周圍城鄉農業生產集群發展。
4.關聯產業發展的農業集群發展模式。如臺商在福建農業投資范圍由原先的種植業、水產業和畜禽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擴大到農業關聯企業乃至觀光休閑農業,特別是出現了整個農業產業上中下游一體化配套投資的現象,除農業生產領域之外,還投資產后的加工、貿易、銷售和產前的種苗業、化肥、農藥、農用機械、農產品加工機械和食品加工包裝設備、農產品運銷設備等領域。這種農業集群化生產組織模式促進了產品質量和效率的提升,在帶動投資地產業提升和整體經濟發展的同時,競爭力不斷加強,效益不斷提高。
5.大企業繁衍和小企業集聚形成農業企業集群。大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由于企業資源的有限,很多企業為了集中企業的優勢資源,不得不剝離某些業務,這樣形成了很多小企業。也有些小企業以前是作坊式勞作,在獲得了新技術和資本支持下,逐漸形成了一家或幾家核心企業的集群發展模式。
(二)農業產業化集群未來可利用模式
1.結合當地的資源優勢,發展特色農產品開發鏈延伸模式。農業跟其它產業相比一個顯著不同點是農業的區位性和生物依賴性。農業走產業化集群發展的道路,形成農業企業集群產業化發展模式,首先必須定位當地的可利用的特色資源,這是發展特色農業、優勢農業的必然選擇,通過突出農產品的比較優勢和地方特色,依托地方農業優勢,實現農產品強勢布局,致力打造優勢產業集群,形成“突出區域特色,優化區域布局,培育優勢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同時通過新的龍頭企業和輔助性產業發展,逐步奠定特色農產品開發鏈延伸模式。
2.以園區與市場帶動的“谷”模式。產業集群有個重要特點是如何降低相關成本,而以園區與市場帶動的“谷”模式必然是農業產業集群的另一種可選擇模式。從規劃建設“谷”到打造具有強大競爭力的產業集群,首先要有相應政策將企業引入其中,即筑巢引鳳,還要有相應政策將已入園的企業留住,光有土地和稅收的優惠政策還不夠,重要的是在入園的企業之間建立專業化分工協作和密切的經濟聯系,形成一個建立在合作競爭基礎上的互動機制和完善的社會化市場組織網絡,使企業融人到當地的文化環境當中。只有企業集群在當地具有根植性時,集群中的企業才能獲得外部經濟和創新優勢,從而使“谷”模式的產業集群具有持續的生命力。
3.“小商品大市場”的“一村一品”模式。以家庭作坊和民營企業手工生產以村為單位集聚,可注冊形成農產品加工的優勢行業,促成以外銷為主的“一村一品”產業集群模式。“小商品大市場”的專業村集群模式,其產品的成本和質量是集群是否具有競爭力的關鍵。同時,專業化分工與企業間網絡化聯系以及經濟總量等問題,是該模式中值得深思之處。
4.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這一模式由生產鏈和生態系統構成。通過每一條生產鏈、每一個生產鏈上的聯結點上企業的集聚,構造一個比較完整的多門類農業結合的集聚生態系統。各系統內分別有產品產出,各系統之間通過中間產品和廢棄物的相互交換而相互銜接,從而形成一個較為完整和閉合的農業生態集群網絡,使農業生態集群網絡內資源得到最佳配置,廢棄物得到有效利用,環境污染減少到最低程度。
5.其他模式。有關農業產業集群模式還有很多,諸如以大企業為核心的產業綜合體發展的“航母”模式、有計劃有選擇地利用外資以形成本地產業鏈的“效應”模式、具有共用產品特性的“網絡化”模式等等。但總的來說,農業產業集群模式應適應不同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的要求。
四、目前農業產業化集群存在的障礙及解決措施
(一)目前發展農業產業化集群的障礙
1.農業生產過程連續性難以形成中間產品。產品生產過程的可分割性,離散性和中間產品的交易市場是產業集群形成的重要條件。在非農產業集群中,大量的中小企業都是“工序型”企業,每一個企業僅完成最終產品的一道工序或者僅生產最終產品的某個零部件,形成了產業集群內部企業之間的緊密聯系。工序型企業對上下游企業的依賴性強,形成了集群內部各主體之間的密切關系。農業與制造業相比,農業生產過程雖長,但農業自身的生產鏈卻很短,僅是農業產業化鏈條中的一個節點;農產品生產過程與勞動過程有時分離,生產過程的連續性與勞動時間的間斷性并存,這一特點限制了農業生產鏈自身的延伸。
2.農業對其關聯產業的依賴性比較弱。產業關聯性是產業集群的基礎特征,也是產業集群形成的基礎。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來自集群內部成員之間的密切合作與協同效應,成員企業之間的產業聯系是協同效應的基礎。我國農業處于傳統農業技術與現代農業技術并存階段,農戶在無需任何主體幫助的情況下也可以獨立完成農業生產過程,農業生產的最終產品絕大多數既可以無需加工直接進入消費市場,也可以經過加工后進人市場。農產品本身具有兩面性,決定了農戶生產和經營方式具有兩面性。從傳統觀點來看,農戶可以一家一戶地完成生產過程,也可以聯合起來完成生產過程。這樣農業的生產經營容易走向封閉性。這一特點導致農業對其關聯產業的依賴性可強可弱。使農業產業關聯性產業不能得到持續的發展,喪失了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一個基礎。
3.農產品生產技術相對穩定,企業之間的合作又容易受到農產品生產周期的影響,決定了農業集群容易被復制和合作關系容易破裂。產業集群的優勢來自于集群內部相關企業之間密切關系’形成知識共享和知識溢出效應,但是在農業生產中,由于農業技術開發必須和當地環境有效結合,決定了農產品生產不確定因素遠遠高于工業產品生產,影響了技術在農業生產集群中積累和創新,這樣集群本身容易產生遷移。合作是產業集群獲取長期競爭優勢的一種行為方式。集群企業之間的廣泛聯系便于加強企業之間的合作。群內企業在地理空間上的集聚性帶來了企業間行為的長期性,基于合作中獲得的遠期利益,合作伙伴都會盡量避免短期機會主義行為,加強了企業對于未來行為的預期。但是農業以動植物為勞動對象,這種特殊資產的專有性高,(例如果業,畜牧業),生產周期長,生產關系的柔性差,生產對市場需求變化的反應存在時滯。這些因素不僅使農戶與農產品加工企業和營銷機構之間難以形成一種穩定的合作關系,而且也加大了他們之間的交易成本,所以農業產業化集群的這一優勢較欠缺。
4.農業產業化集群缺少相應的集群所需要的基礎條件和制度。首先農業產業化集群需要與集群相對應的相關制度保證。目前我國農業發展中由于歷史原因,農業發展所需要的協會等中介組織發展滯后,同時企業缺少有關市場、技術開發和農產品生產等方面的相關標準,而這些標準的缺失,直接影響了集群內企業無序競爭和產品本身的缺陷;其次,由于農產品生產周期長,導致農業生產與市場之間容易脫節,這要求農業產業化集群經營要以農產品市場為導向,按照市場經濟的運作規律來建立農業產業化的運作體系和方式;再次,在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利益分配機制是制約產業化經營能否長期堅持下去的瓶頸因素。由于農民比較注重短期收益,而有關龍頭企業又受到農業生產投資周期長等因素的影響。這些都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產業化集群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如何建立農戶短期利益和有關組織長期利益之間的平衡機制是當前十分突出的問題。
(二)發展農業產業化集群的措施
1.農業產業化必須依賴于農業關聯性的非農業產業的健康發展。農業生產的連續性和生產過程的不可分性使農業的生產鏈短,農業產業化的關鍵是兩端延伸農業生產鏈,實現農業生產服務的系列化和農產品的轉化增值。農業產業化要依靠與農業及其關聯產業的集聚,發揮集群效應。因此,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不能僅僅從單一產業自身發展來看,必須把農業產業化發展和農業產業的復合化(從幾個涉農產業整體來看)發展結合起來才可以形成產業集群??梢?,與農業相關聯支持產業的充分發展是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條件,只有農業產業關聯的支持產業均得到發展時,才可能實現農業產業化集群。
2.壯大龍頭企業,打造平臺,提升傳統農業科技含量。要根據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在產業關聯上,不斷創建新的龍頭企業,逐步形成龍頭企業集群,并抓好產業的拓展和延伸。既要重視提高整個企業集群在規模、設備、資本、產品等方面表現出的“硬競爭力”,也要重視企業集群在管理、信譽、品牌、服務、理念等方面表現出的“軟競爭力”。要鼓勵龍頭企業積極參與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通過要素重組和聯合,使之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有效載體和主導。
3.搞好早期規劃,打造地域品牌。在農業集群的初建時期,各地區在統籌研究和制訂地區發展規劃,應以市場為基礎,選擇具有一定發展的本地特色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因為只有內生的企業集群凍具有優先發展的獨特優勢,才可能形成本地的競爭力。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重點應圍繞“特色、優勢、潛力”展開,重點發展區域特色強、競爭優勢強、科技含量高、成長空間大、帶動作用大的農業產業集群。
4.優化市場環境,打造物流平臺?,F代物流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加速器。打造農業產業集群,就必須打造現代農業物流業,做到貨暢其流。要加強農產品專業市場建設,通過專業市場,把更多的農產品生產者、企業更緊密地聯結在一起?,F代農業物流的作用:一是使集群內生產的農產品能實現其價值和使用價值;二是使農產品通過物流過程產生增值;三是降低農產品生產與流通成本,提高市場反應速度。
- 上一篇:受賄刑事案件意見
- 下一篇:林業生態建設狀況公報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