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黃蛋腌制與蛋雞產業思考

時間:2022-08-31 06:20:00

導語:雙黃蛋腌制與蛋雞產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雙黃蛋腌制與蛋雞產業思考

克力代蛋雞養殖始于1982年,至今已有20多年歷史,養殖規模達百萬只以上。隨著市場蛋價的波動,養殖總量也不斷起伏。

多年來,幾屆黨政班子都希望將蛋雞產業做大做強。一是希望總量迅速擴張;二是向無公害、綠色蛋產品方向努力;三是延長產業鏈條,向加工增值方向努力,使產業化與工業化有機地對接起來,在富民的同時也增加財政收入。為此,歷屆黨政班子付出了堅持不懈的努力。無公害蛋雞養殖示范小區和雞糞加工廠于*年建成運行,使傳統產業提升了檔次,產業鏈條得以延長,經濟效益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下架雞加工、雞蛋加工等項目上,由于資金、技術、市場等因素的制約始終沒有新的突破,一直處于思考、探索當中而難以付諸實施。

*年全旗經濟工作會議上,吉玉龍書記介紹黑龍江阿城市全店村豆包出口的經驗給了我們很大啟示。沒有礦產資源靠什么發展工業?司空見慣的粘米成了全店村寶貴的資源。思路打開了,很多原以為不是資源的東西倒成了稀有的寶物。下架雞、蛋黃粉不能加工,很有特點的雙黃蛋加工腌制如何?

雙黃蛋的優勢、特點有哪些?市場銷售前景如何?本地有多少雙黃蛋資源?經濟效益如何?怎樣操作運行?對蛋雞產業的發展有何意義?

一、雙黃蛋的特點及營養價值

雙黃蛋最大的特點是雙黃。它的獨特與稀缺備受消費者珍視。人們吃咸蛋主要是吃“黃”,而一個蛋兩個“黃”自然備受青睞。

雙黃蛋的另一特點是它本身就是雛雞蛋。雙黃蛋產于產蛋高峰期之前,屬雛雞蛋,營養價值高于高峰期雞蛋。

雙黃的象征意義也是“雙黃”本身派生出的一個特色。日本民俗將雙黃蛋視為“百年好合”的象征,用作新婚和結婚的紀念和贈品。我國民俗將雙黃蛋視為可給人們帶來吉利祥和的“祥瑞食品”。在購買的雞蛋中偶爾發現一個雙黃蛋如獲至寶,大多數敬獻于老人或賜于獨生子女享用。

據有關資料介紹,雙黃蛋的營養比單黃蛋高。蛋清主要含蛋白質,蛋黃主要含卵磷蛋白、磷脂、甘油三脂、膽固醇;磷、硫、鈣、氯、鉀、鈉、鎂、鐵;VA、VE、VB1、VB2;煙酸吡哆酸、泛酸、生物素、葉酸、VD;黃體素、玉米黃素、隱黃素等。雙黃蛋的“黃”占可食部分的72%,營養價值高于普通蛋。

雙黃蛋腌制后保鮮期達3個月,用塑料包裝可達6個月。而鮮蛋保鮮期常溫下只有七天。這為雙黃咸蛋進入超市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

二、雙黃蛋的市場潛力巨大

目前的特色產品銷售普遍看好。土特產品往往被看成了無公害食品而倍受歡迎。加之雙黃咸蛋有幾個鮮明特點,銷售市場潛力巨大。第一批腌制的832個雙黃蛋在旗賓館試銷都很受歡迎,目前供不應求。

克力代無公害小區的雙黃蛋本身就是品牌,象四家子小米、雙井喬麥一樣,是無形資源,有利于開拓市場。賓館、飯店乃至于快餐都可作為特色菜而登上大雅之堂。饋贈親友既經濟又受歡迎。目前全國尚無注冊雙黃雞蛋的商標,只有江蘇高油市有專門銷售雙黃鴨蛋的廠家。幾乎是獨此別無分店。

三、雙黃蛋的效益情況

目前克力代銷往北京、廣州等地的雞蛋,用普通蛋箱裝運的,雙黃蛋與普通蛋同價銷售,而用蛋托裝運的車輛不愿收雙黃蛋。因它個體大,易擠碎,而且蛋重,往往還要低于普通蛋的價格銷售。用蛋托收購雞蛋的分大中小碼,40斤以下一件的為小碼、42斤為中碼、45斤為大碼。大碼的每件要低1--2元。

雙黃蛋每個收購價按0.5元計算,每個腌制成本0.15元,銷售按每個1元計算,每個成品咸蛋收益0.35元,是普通雞蛋利潤的15倍,每天銷售2000個雙黃咸蛋,純收入是700元,年利潤是26萬元。

四、雙黃蛋的資源狀況

不算*周邊的蛋雞,全旗蛋雞總量是800萬。按產蛋的400萬只、產蛋期有雙黃蛋的時間45天、產雙黃的比例2%計算,每天產雙黃蛋6000個左右。收上60%是3600個。加工腌制的規模將是十分可觀的。隨著養雞規模擴張,雙黃蛋數量出會大大增加。

五、雙黃蛋的加工銷售

一是盡可能地將雙黃蛋收集起來,使稀缺的資源別浪費掉,以保證較大的加工腌制規模。

二是總結實踐出成熟的腌制技術。保證不了腌制質量,一陣風過去就失去了市場,無法發展。

三是保證腌制咸蛋的品種的多樣化,以適應多樣的市場需求。雙黃蛋可腌制成油潤型、起沙型、辣香型等。

四是培育品牌提升檔次。設計商標進行注冊,保護知識產權,提升檔次品味,開拓市場。

五是搞好包裝設計,適應消費趨勢、購買動機、找準消費群取向,為產品找準市場定位。

六、雙黃蛋腌制對產業化經營的意義

一是提高養雞戶經濟效益。低價的雙黃蛋可以高價出售給加工腌制廠。

二是打出品牌有利于提高傳統產業的知名度,有利于促進蛋雞產業規模擴張。

三是開創了本地蛋產品加工的先河。雙黃蛋腌制加工有效益,雛雞蛋的資源更豐富,可帶動當地禽蛋產品的加工業發展。

四是為產業化和工業化的對接找到一個突破口,有利于實現產業化富民與增加財政收入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