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思考

時間:2022-09-15 04:22:00

導語: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思考

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在課堂,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在教師。我工作十余年,多數教師的教學模式已成定局:我教你學,我問你答。課堂是安靜的,不許有討論聲,不許有異議,一堂課下來,老師講得累,學生聽得也累,學生對學習沒興趣,老師心情不好,就開始諷刺、挖苦、體罰學生。課余時間,我常常聽到有些教師無奈地說:“我又何嘗不想放開課堂、放開學生,讓學生能順心地學,可是課堂千變萬化,一旦放開,學生的興趣是有了,可是把課堂的有限時間占用了,后面的教學內容完不成,這樣還能叫成功的教學嗎?”作為教學的主要實施者教師,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呢?以下是筆者對課堂教學的粗淺認識:

一、關注學生的課堂紀律

在我們傳統的教育觀念中,學生課堂紀律的好壞與教學質量密切相關。因此,多少年來,課堂紀律成為衡量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的尺度。然而,這一做法與新課程倡導的“課堂應給予學生選擇與自由的空間產生了極大的沖撞。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分別到兩個同級班級聽同一老師的課,其中一個班級的學生很守紀律,雙腿并攏,身體坐端正,除了教師規定的動作,如舉手發言、拿書、寫字外,其余動作都是多余的,甚至連教師讓他們討論問題或提出問題,舉手發言的學生甚少。而另一個班級的學生面對老師提出的問題,不但跳著、喊著、搶著回答,還提出不同的看法。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學習效果,一個班級的學生“太守紀律”,根本就不敢問,也根本談不上有自己的觀點、自己的選擇、自己的權利,學習效果也不會高,而另一個班級的學生的學習過程卻很愉快,學習的效果也大大提高。為了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進行,課堂切實需要紀律,課堂討論也要有秩序、有規則,一個吵吵嚷嚷、秩序混亂的課堂,很難保證教學目標的完成,“七嘴八舌”也不是個性發展。可是,守紀律是否就要兩手背后,雙腿并攏,身體坐端正,除了教師規定的動作外,不做其他動作呢?這顯然不是課堂教學所需的必要條件,而是為了防止個別學生影響教學而采取的一種預防手段。只要學生在思考和體驗,必然伴有豐富的情感、情緒的變化和豐富的語言動作,甚至會不由自主地站起來跳躍,如果教師把這看作是防礙教學,以紀律為名去強行抑制,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就會受到壓抑。我們的課堂應該是一個能讓孩子體驗感悟的場所。是孩子身心完全放松的課堂。學生可以兩手自由擺放,兩腳隨便活動,而且可以離開座位與同學討論,還可以找教師請教,沒有喧鬧聲,但有激烈的討論聲,有時還伴隨著表達喜悅、遺憾或沮喪的動作和聲音。

二、注重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

美國教育家彼得克萊恩說:“學習的三大要素是接觸、綜合分析、實際參與?!睂W生要實現主動發展,參與是基本的保證條件。每一個學生都發言就是參與嗎?。我認為課堂教學,應該把問題習慣于拋給學生,要求學生回答,轉向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如何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呢?我覺得首先應當創設情景,巧妙地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心理上的認知沖突,使學生處于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狀態。同時,教師要放權給學生,給他們想、做、說的機會,讓學生放開說,并且讓盡可能多的學生說。條件具備了,學生自然就會興奮,參與的積極性高起來,參與度也會大大提高。只有積極、主動、興奮地參與學習過程,個體才能得到發展。實踐證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參與的深度與廣度,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

三、認真對待學生的“兩極分化”

過去,教師對每個學生的要求是一樣的,接受同樣的學習任務,回答著同樣的問題,做同樣的作業,迫使這些學生在被動狀態下完成任務。而在新課程背景下,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轉變,多了民主性、少了強制性、多了自主性、少了被動性、減少了機械模仿,沒有了強制手段,減輕了學習壓力,一部分自覺性差的學生不知道該如何學習,使原本已有的差距拉得更大。另外,教師指導教學的思路發生了變化,關注的是學生的探索、創新,是師生互動中出現的新問題。由于課堂的開放,教師隨時都可能面臨學生提出新問題的挑戰,關注課堂的發展和變化,于是就無暇按傳統的方式給學生更多的輔導和幫助,這些都促使個別學生向差的一極分化。所以,對于兩極分化,應當具體分析。原來是齊步走,現在拉開了距離,好的更好了、更活躍了,一般能達到基本要求,就不能叫“兩極分化”。我們應該看到,孩子本身是有差距的,我們不可能通過課改,讓所有學生處在同一發展水平上。關鍵是要選擇和運用好課堂教學策略,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也可以適當使用分層教學,盡量縮小兩極間的差距,做到每一位學生都要發展,但不求一樣的發展;每一位學生都要提高,但不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學生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規格。

四、注重課堂機智的運用

課堂教育機智是一種轉化師生矛盾的藝術,是一種正確處理教與學矛盾的技巧,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機敏而靈活地教育學生,隨機應變地解決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以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能力。也許許多教師會這樣認為,課堂出現意外就意味著教學效果不好,教學設計不到位。為了減少意外的發生,我們必須千方百計的把課“做”得圓滿,不容許學生有出錯的余地。其實,這是認識上的一個誤區!要知道,“非預設性教學”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最重要特征。新理念下的課堂是鮮活的,隨機生成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是真實的生活經歷。這里不應該有花架子,不應該有裝腔作勢,不應該有嬌情表演,有的是學生實實在在地學,教師真真實實地教。水到渠成的教學效果固然好,意料不到的課堂意外也不失為一個小插曲兒。所以,當面對無法回避的課堂意外時,我們應該對它有正確的認識,把這意外及時納入預設的教學當中,在冷場的時候及時調整,在出錯的時候重構共建,從而使課堂上的意外轉化成教學中寶貴的課程資源和財富。

總之,教師要進行成功的教學,不僅要學習課程標準理念、理解其內涵和意義以及操作方法,重要的還是要在情感上認同,大膽祛除傳統模式化教學的束縛,根據課程標準教學的理念將其自覺運用于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主動地摸索、反思、積累教學經驗,盡快探索出適合自己教學風格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