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經濟調查思考

時間:2022-09-17 05:43:00

導語:集體經濟調查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集體經濟調查思考

近幾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步伐的加快快,農村經濟得到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但與此同時,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速度滯后,實力不足,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也日益凸顯出來。集體經濟實力薄弱,村級班子缺少為群眾生產生活提供良好服務和條件和手段,進而會影響到農村基層黨組織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按照省委組織部要求,近期,我們集中時間和精力,對在全市有一定代表意義的禹城市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狀況進行了調查。

一、現狀

禹城市共有1005個行政村。有集體經濟收入的村300個,占總數的30%;年集體收入在10萬元以上的12個,5—10萬元的14個,2—5萬元的26個,2萬元以下的248個,分別占總數的1.2%、1.4%、2.6%和24.8%;無集體收入的705個,占總數的70%。該市有村辦企業的村15個;有合作經濟組織的村227個;有承包土地的村153個;有承包漁塘的村65個;有房屋租賃的村18個;有被征用土地等其他收入的村31個。

二、集體收入的主要來源

通過調查發現,禹城市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的來源主要有三項:

1、村辦、聯辦企業創收。通過對原有村辦集體企業改制、租賃、承包經營等方式,將單一的集體經濟發展為混合所有制經濟,盤活存量資產,實現集體經濟的滾動發展,這樣的村有15個,占總數的1.5%。如禹城市梁家鎮田辛村棉紡廠,原為村辦集體企業,于**年進行了改制,由企業經營層控股,通過強化管理促銷,企業效益連年遞增。去年該企業產值達到914萬元,上繳稅金20萬元。同年,企業拿出40多萬元用于村莊規劃、市場建設,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莒鎮鄉董莊村與濟南一個體戶聯辦一處養豬場,由村集體提供場地和豬舍,個體戶出資,雙方共同受益,村集體年收入在5萬元左右

2、采取出租、承包等方式,利用土地資源創收。一是把原由集體統管的耕地、漁塘、林地和小型水利設施承包給有能力的農戶,收取一定的承包費。二是將原有集體統管的土地租賃給企業、市場、單位等,收取租金。如十里望鄉萬莊村、李莊村將土地租賃給機動車大世界、大禹學院、交警隊,每年收取一定的租金。三是對荒洼地、廢棄地和閑置土地進行開發、改造和整理,然后,租賃、承包給種植、養殖大戶,增加集體收入。如莒鎮鄉楊集村,自95年以來,實施土地綜合開發,對原有荒洼地進行綜合整理,新增土地500畝,漁塘180多畝,承包給農戶,年集體收入14萬元。四是地處城區或城鄉結合部的村,通過興辦第三產業、房屋租賃、房地產開發、批發市場等項目增收。如市中街道辦事處紅布張村,按照禹城市的總體規劃,以建設禹王大市場為依托,集體出資建設起了商廈和沿街樓,對外租賃,僅此一項年集體收入就達50萬元。張王村與該市房管局聯合搞房地產開發,年增加收入20萬元。

3、發展村級合作經濟組織增收。目前,禹城市有227個村已經建立了村級合作經濟組織,如各種合作社、專業協會等。通過為農民提供資金、技術、信息、銷售等方面的服務,收取一定的費用,增加集體收入,走既富民又富村的路子。

三、影響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及產生原因

從調查情況看,當前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主要問題有三個:

1、基礎薄弱、增長緩慢。雖然近年來我市村級集體經濟增長較快,但與全市農村經濟的發展速度相比很不相稱,加上原來底子薄、基礎差,集體經濟的總體實力仍然十分薄弱,不僅很多公益事業難以興辦,村級服務功能難以發揮,而且大大削弱了基層黨支部在廣大村民中的凝聚力和號召力,已成為當前影響我市農村現代化進程、提高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工作整體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

2、渠道單一,缺乏后勁。目前,一提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多數農村干部都習慣于把目光集中到土地上,以地生財已成為目前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但是,單純的土地租賃,甚至單純依靠國家征用土地增收,是一種缺乏造血功能的一次性收入,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預支了子孫后代生存的本錢,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片面依托土地增收的現實說明,我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要步入自我滾動發展的良性循環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3、發展不平衡,差距進一步拉大。調查發現,地處城區或城鄉結合部,以及鄉鎮駐地的部分村,依靠土地征用費、興辦第三產業、建立大型市場和房地產開發等項目,率先積累了數額較大的集體資產成為富裕村。而地處偏遠、交通閉塞的村,由于受各種條件的制約,集體經濟發展速度明顯滯后,致使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現在,一部分富裕村每年收入達數十萬、上百萬元,社會福利、公益事業蓬勃發展,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服務設施配套齊全,廣大村民安居樂業,生產生活蒸蒸日上。而集體經濟薄弱的村,不僅無力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就連村干部的工資、誤工補貼以及訂閱報刊等費用也無力支付。

形成以上問題的原因主要是:一是干部素質低。目前,多數農村干部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較差,懂經濟、善經營、會管理、勇于開拓的“經濟能人”較少,有些干部面對市場經濟的新形勢,致富無門,導致經濟發展緩慢。另一方面,許多素質較高的青年農民人紛紛外出務工經商,黨員干部隊伍年齡老化、文化偏低、素質不高,村干部后繼乏人。這是影響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二是基礎薄弱。在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初期,大部分村把多年積累的集體資產被分凈流失,村集體一窮二白。在這樣的基礎上發展集體經濟困難重重,特別是地理位置偏僻、既無資源又無人才的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更是步履維艱。三是觀念落后。目前,廣大農村干部雖已意識到發展集體經濟在農村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在缺乏物質和經濟基礎的條件下,對發展集體經濟存在嚴重的畏難情緒,缺少“闖、冒、試”的勇氣的膽量,“等、靠、要”的思想還比較嚴重。特別是有些村,在前些年發展集體項目過程中,企業沒有搞好,還欠下大量的債務,現在一提發展集體經濟,就有一種“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顧慮。四是管理粗放。少數村財務管理粗放,民主理財小組流于形式,對村干部缺乏有效的監督;有的村干部特別是村會計更換頻繁,導致財務管理混亂,集體資產流失,有的村對土地征用費等數額較大的收入一分了之,集體經濟一窮二白,進而影響村集體經濟增收。五是政策制約。上級有關政策規定,村級的各項承包收入全部抵頂村提留。村集體有收入但沒有積累,增加集體收入的渠道很窄。另外,經濟空殼、貸款困難從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集體經濟的發展。

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應堅持的原則和基本思路

通過調查,我們認為,在平原地區和集體經濟相對薄弱的村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應堅持以下四個原則:一是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的原則。新的形勢下,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不能再走過去集體經濟“一大二公”的老路子。要建立產權明晰、責任明確的經濟管理體制。二是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因村制宜,揚長避短,適合發展什么就發展什么,能發展多快就發展多快,不能亂提口號。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要與發展個體民營經濟相結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三是堅持分類指導的原則。對集體經濟基礎較好的村,要強化管理,深化改革,將單一集體經濟發展為混合所有制經濟,不斷增強發展的活力。對中間村,要幫助他們找到“突破口”,加快發展,不斷提高經濟效益。對集體經濟實力較差的村,特別是一些經濟“空殼”村,要抓住調整產業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的機遇,立足本地優勢,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逐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四是堅持服務群眾的原則。發展集體經濟,要不斷增強為群眾服務的功能,走共同致富的路子,決不能侵犯群眾的利益。不得以發展集體經濟為名,收回已承包給群眾的土地、果園、漁塘等。要切實減輕農民負擔,不得以發展集體經濟為名亂集資、濫攤派。

下一步,我們準備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好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文章:

1、盤活土地資產,搞活土地經營,走以地生財的路子。一是健全完善土地流轉機制。在穩定土地承包關系和群眾自愿的基礎上,進行集中配套開發,發展高效農業,使村集體和農戶同時增加經濟收入。二是臨近城區有區位交通優勢的村莊,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積極興辦房屋租賃、房地產開發、批發市場和服務業等項目,做好做活土地增收的文章。三是大力開發荒洼地和坑塘,租賃、承包給種植、養殖大戶,增加集體收入。

2、繼續發展工業項目,走企業生財的路子。在搞好市場預測和效益分析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本地的資源優勢,積極興辦各類加工企業。在項目選擇上,可依托、掛靠大型企業,發展服務配套聯合項目,也可利用本地優勢資源,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項目。原有工業基礎較好的村,可上一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項目。在項目投入上,有一定集體積累或因土地被征用獲得大量資金的村,可由集體直接投資,也可通過以集體所有的土地、房屋入股,吸引外地投資或民營業者投資,合作經營,利益共享。既無集體積累,又無外來投資的村,可采取干部、群眾自愿集資入股的辦法創辦集體企業。

3、興辦新型合作經濟組織,走依靠服務創收的路子。通過大興辦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股份合作組織、聯合體等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收取一定的服務費、中介費、勞務費。同時,村集體通過為民營經濟提供場地、電力、道路等方面的服務,收取一定的費用,使集體收入得到增加。

4、發揮強村、富村的帶動作用,走兼并聯合的路子。鼓勵強村依靠經濟優勢,對弱村生產要素統一管理、統一規劃、統一配置、統一經營,達到以強帶弱,共同發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