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農村建設意見

時間:2022-09-23 04:43:00

導語:社會新農村建設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新農村建設意見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三農”問題?!笆濉逼陂g,中央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為“十一五”和今后的農村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十五”農村改革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了基礎

“十五”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始起步的五年,是農業農村發展最好的時期之一。

1.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在宏觀調控中得到增強

“十五”農產品供求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糧食生產經歷了連續下滑和恢復性增長的變化。為發展糧食生產,中央出臺了“兩補貼、三減免、四保障”等扶持政策,**年和**年連續兩年糧食增產,增產總量超過1000億斤,糧食畝產連續兩年超過600斤,創歷史最好水平,為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作出了重大貢獻?!笆濉逼陂g棉花、油料、蔬菜、水果、肉類、禽蛋、水產品等主要農產品產量均有較大幅度增長。**年與**年比,農產品人均占有量,糧食增加4公斤,蔬菜增加96公斤,肉類增加9.4公斤,奶類增加14.5公斤,水產品增加5.1公斤。群眾的“米袋子、菜籃子”更加豐盛了。

2.農業生產布局在結構調整中進一步優化

戰略性結構調整是“十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線。我國農業已表現出生產區域化、品種優質化、經營產業化的明顯趨向。農業生產的集中度明顯提高。從2002年開始,我國制定并實施了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對13個優勢農產品進行了區域布局,啟動了41個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目前,水稻優勢產區產量占到全國的75%,小麥優勢產區產量占全國的63%,棉花優勢產區產量占全國的67%。農產品品種結構得到優化。**年優質稻占稻谷面積的64%,優質專用小麥占48%,優質專用玉米占37%。農業產業化經營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截至**年底,全國各類產業化經營組織發展到11.4萬個,帶動農戶8454萬戶,戶均增收1202元。

3.農村改革在突破二元結構束縛中取得重大進展

“十五”是農村改革的攻堅階段。農村改革主要是圍繞建立城鄉統籌的體制機制,加快市場化進程來展開,特別是在農村稅費改革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農村稅費改革步伐不斷加快,2600年來農民種地交納農業稅的歷史已經宣告終結。隨著主產區全面放開糧食購銷和價格,我國形成了農產品價格由市場決定、農村市場主體多元化發展、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占據主導的基本格局。

4.農民收入在爬坡中實現較快增長

農民增收困難,是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發展最為突出的問題。“十五”時期農民收入年均增長5.3%,比“九五”提高了0.6個百分點。更重要的是,“十五”時期農民收入還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增收格局,突出的有三大亮點:一是糧食主產區農民收入增速加快。**年13個糧食主產省農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3個百分點。二是農民務工收入穩定增加。**年,農民工資性收入人均1175元,首次突破千元,增長17.6%,對增收的貢獻率為55.5%。三是畜牧業對農民增收的貢獻不斷增大。目前畜牧業占農業的比重已達35%,**年農民從畜牧業生產中獲得的收入比2001年增長了34%。

5.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在統籌城鄉中得到發展

“十五”期間,國家不斷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農村面貌有了較大改觀。投資修建農村公路,全面開展農村電網改造,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支持力度,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探索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特別是國家投資35億元用于農村沼氣建設,農村戶用沼氣總數達到1700萬戶,有效改善了農村環境衛生和農民生活條件。

6.農業對外開放在挑戰與競爭中取得新成績

農產品國際貿易快速增長。**年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558.3億美元,比**年增長1.07倍。我國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歐盟、日本的世界第四大農產品貿易國。農業“走出去”戰略取得新進展。向外輸出了雜交水稻栽培、沼氣、水產養殖、農機具等實用農業技術和裝備。一些企業赴境外投資或合作辦廠,邁出了利用國外農業資源和市場的重要一步。

“十五”農村改革發展最根本的就是堅持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只要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能不斷開創農村改革發展的新局面。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未來農村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好“十一五”農村改革發展工作,對全局關系重大,對農村影響深遠。

第一,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實現全面小康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在農村,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發展的進程明顯落后于城鎮。如果農村的落后面貌不能得到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不能得到提高,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就難以實現。我國正處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各種社會矛盾的突顯期,構建和諧社會的任務十分艱巨。目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拉大,城鄉社會事業發展不平衡,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僅要有城市的和諧,更要有農村的和諧。我國經濟增長最根本的是要堅持擴大內需方針,擴大內需的潛力在農村,出路也在農村。發展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一方面有利于刺激和擴大中國數量最多、潛力最大的農村消費群體的消費需求,為經濟增長提供持久動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創造需求,解決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更好地支撐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第二,從農業和農村發展看,建設新農村是破解“三農”難題的戰略選擇。

目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仍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尚未消除,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特別是資源短缺與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矛盾、農戶小規模生產與實現農業集約經營的矛盾、農村勞動力大量富余與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矛盾、農業和農村投入不足與農村要素外流的矛盾比較突出。同時,如何在擴大農業對外開放中加強國內產業的保護也值得關注。

第三,從實現《“十一五”規劃綱要》目標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既是《規劃》明確的重要任務,又是《規劃》實現的重要基礎。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會不斷降低。目前,我國農業占GDP的比重已降到12.4%,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沒有改變,農業對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影響沒有減弱。農業作為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的統一,具有多功能性。農業不僅具有經濟功能,而且具有生態和社會功能。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只有努力完成《“十一五”規劃綱要》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部署,才能為全面完成“十一五”的各項任務打好基礎。要加快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努力實現《“十一五”規劃綱要》規定的未來五年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重要指標。要促進農業和農村的全面發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的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面貌、培養新型農民、增加農業和農村投入、深化農村改革的各項任務。要使農業和農村有實實在在的發展。加快實施《“十一五”規劃綱要》確定的新農村建設14項重點工程。

在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加大農業改造和農村建設的力度,是許多國家通行的做法和普遍的趨向。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在農村的建設和發展上,既有許多有利的條件,也存在一些特殊的困難。建設新農村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貫穿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需要經過幾十年、有些地方甚至需要上百年的艱苦努力和不懈奮斗。因此必須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扎實穩步推進。

三、做好“十一五”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好局起好步

建設現代農業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工程。“十一五”時期,要圍繞發展農村生產力,實施“轉變、拓展、提升”三大戰略,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重點抓好以下六個方面。

1.確保糧食穩定增產,大力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十一五”期間,要圍繞10000億斤的目標,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著力提高資源保障、物質裝備、科技支撐、抗御風險和政策支持等五個方面的能力,努力構建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長效機制。要加強糧食主產區建設。繼續組織實施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力爭到2007年建設5000萬畝標準糧田,新增糧食生產能力120億公斤;2008―2010年再新建設標準糧田1億畝,糧食生產能力再增加100億公斤左右。要調動種糧農民積極性。落實好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等扶持政策。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繼續搞好儲備糧的吞吐調節和糧食進出口調節,不斷完善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

2.繼續推進結構調整,積極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

“十一五”期間,要以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為帶動,大力推進農業的標準化、市場化和產業化。要推進農業標準化全程監控,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強化對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的監控檢測。要充分利用現代流通手段,建設大市場,聯結大網絡,搞活大流通。重點完善以批發市場為中心,以集貿市場、零售經營門店和超市為基礎,布局合理、輻射力強的全國農產品流通網絡。要著力培育一批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群示范基地,引導優勢企業向優勢區域積聚,把主導產業做大做強。

3.依靠科技進步,切實轉變農業增長方式

“十一五”期間,要加快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基地和區域性農業科研中心,建立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三大能力。要積極培育主導品種。大力加強農業基礎研究、高新技術研究與產業化,啟動一批重大農業科技專項和重點項目,著力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上取得突破。要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運用。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爭取到2010年對10億畝農田進行測土配方施肥。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完善科技指導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農技推廣機制。加快發展循環農業。以節地、節水、節肥、節種、節能和資源綜合循環利用為重點,推廣一批應用節約型技術。

4.加強農業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

“十一五”期間,重點要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業行業協會建設。目前,農業部依據《農業法》和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制定了《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示范章程(試行)》,規定了“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積極發展、規范運行將起到引導作用。農業行業協會是架設在農民與市場之間的重要橋梁。今后要一方面抓發展,一方面抓改革,通過積極引導,大力扶持,健全功能,使協會更好地為會員提供服務。

5.著力培育新型農民,進一步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

“十一五”期間,要多形式多渠道地大規模培訓農民,力爭五年內對一億農民進行各種類型的系統培訓。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圍繞當地特色農業和支柱產業,以農業科技和經營管理知識為重點,對農村青年開展示范性培訓。以綠色證書工程為載體,對生產骨干進行農業科技知識的系統培訓。組織實施農村實用人才“百萬中專生計劃”。依托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和農業職業院校,爭取用十年的時間為農村培養100萬具有中專學歷的種養能手和經營能人。擴大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的實施范圍。提高補助標準,健全培訓機制,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

6.穩定、完善和強化惠農政策,努力構建農業支持保護體系

目前,中央已明確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用于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要高于上年,逐步形成新農村建設穩定的資金來源。今后應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同時,應在國家扶持下,鼓勵農民投工投勞開展農民直接受益的農田水利和基礎設施建設;制定優惠政策,引導社會資本和工商資本積極參加新農村建設,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資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