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電線路管理改革思考
時間:2022-09-26 03:13:00
導語:送電線路管理改革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電網建設的飛速發展,送電線路長度的快速增長,人員少、設備多、工作量大、人員素質跟不上形勢發展要求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給快速高效地完成生產任務帶來許多困難。還用常規的檢修、運行管理模式和方法來解決這一矛盾顯得力不從心。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告訴我們,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必然要求生產關系的變革,否則就會阻礙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導致電力生產事故的發生。在這種情況下,送電線路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創新勢在必行。
麗水電業局110千伏至500千伏送電線路約1702千米,而從事線路維護人員只有82人(國網公司新定員標準約150人),除了管理人員、后勤人員、駕駛員以外,在運行、檢修崗位的人員只68人。近幾年送電線路增長迅速,而人員數量增加有限,加上麗水地區環境較差,山高路遠、交通不便,工作壓力就更大。雖然在管理上也想了很多辦法,采取了很多措施,來提高職工的責任心和積極性,但終究不是長遠之計,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為了解決在改革和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這一突出矛盾,近幾年麗水電業局結合地區線路、人員和環境方面的特點,在確保送電線路安全運行的大前提下,對送電線路的檢修、運行管理模式和傳統的管理方式進行了大膽而又慎重的改革探索和實踐,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一、變常規檢修為狀態檢修
常規檢修是一種預防性、周期性的檢修模式,是一種以清潔瓷瓶,檢查導線連接器、檢查各種金具等為主要內容的檢修模式,每年每條線路要停電綜合檢修一次。由于地區山高、交通不便,懸掛接地線占用時間多等原因,平均每條線路大修停電時間為4天左右,不考慮平時技改、消缺等原因引起的線路停電,設備可用率只有91%左右,大大低于國一流指標要求。而且檢修工作量大、費用高,對用戶引起的停電多、時間長,給企業的經濟效益帶來一定的影響。從1997年開始麗水電業局試點開展狀態檢修工作,以后逐年增加狀態檢修的條數和范圍,到目前為止,除500千伏線路(需審批)外,其他線路全部實施了狀態檢修,占全局線路條數的68.3%,占全局線路長度的70.58%。從工作量上看,狀態檢修比常規檢修可以節約40%左右。從設備可用率來看,由于目前麗水電業局采用的是以測量不帶電瓷瓶附鹽密度為主要技術手段的狀態檢修,受懸掛不帶電瓷瓶串數量的限制,而且在試點時期麗水電業局采取了保守的辦法,所以一般三年也要停電檢修一次,按三年停電檢修一次這樣的檢修周期來計算,設備可用率平均可以提高到99.6%,超過國家一流企業指標99.5%的要求。開展狀態檢修10年間,共節約檢修工日5000天,多供電量36000萬千瓦時,設備可用率提高到99.7%。
狀態檢修是一種以設備狀態為基礎,以預測設備狀態發展趨勢為依據的檢修方式,是一種從預防性、周期性檢修發展而來的更高層次的檢修模式。以前,麗水電業局開展的狀態檢修是以測量瓷瓶的附鹽密度為主要技術手段,加上采用紅外測溫儀測量導線連接器發熱情況,帶電測零值瓷瓶的一種狀態診斷方式。這種狀態檢修模式,雖然能指導線路的狀態檢修工作,但在瓷瓶附鹽密度測量的準確度上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不帶電瓷瓶上測量附鹽密度則存在測量誤差大,檢修周期受到限制,在帶電瓷瓶上測量附鹽密度則工作難度大,安全上危險性大,不能實現真正的長時間的狀態檢修。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從**年又開展了在線路上安裝絕緣在線監測系統的試點工作,用于代替常規的附鹽密度的測量工作,不僅大大提高了測量的準確性、及時性,而且也大大減少了附鹽密度測量的工作量。該系統通過安裝在帶電瓷瓶上的檢測裝置,通過無線傳輸方式,與局計算機聯網,隨時可以通過無線拔號方式來了解通過瓷瓶的電導電流,從而預測瓷瓶的清潔程度,指導線路的清掃,真正達到“應修必修,修必修好”目的。
二、變常規運行巡視為狀態運行巡視
常規的運行巡視方式為每條線路每月巡視一次,而且高山偏僻地區要求2人一組進行,目前麗水電業局送電工區運行班人員一共只有25人(國網公司新定員標準約53人),按單人巡線方式計算,相當于每人每月要巡線68公里,實際所走的路程按最小系數4來計算,要走272公里,加上某些地區要二人一起巡線,所走的路程就更多了。為了解決這一矛盾,麗水電業局從**年開始,采取了狀態運行巡視辦法和擴大護線員隊伍的措施。
狀態運行巡視的指導思想是根據送電線路設備健康狀況、線路沿線的環境特點,把線路分段劃塊找出危險點(動態),然后分段確定巡視周期。其周期的確定原則:在高山偏僻地區、人員到達困難,線路健康狀況良好、樹木最終生長高度符合安全距離要求的地段延長巡視周期,一般每季度巡視一次;在線路的危險點,如樹木、毛竹生長較多,人員多、建筑多、洪水沖刷嚴重等地段,重點加以關注,并按季節性要求,增加巡視次數。每月巡視2~3次,甚至更多。同時還增加和擴大群眾護線員的隊伍,基本上每10公里左右設置一個護線員,以便及時了解和處理線路沿線的異常情況,這是巡線力量的一個有益補充。通過開展送電線路狀態運行巡視,不但減少了工作量,提高了巡視的質量,控制了危險點,而且也降低了運行成本,增強了職工的責任心,減少了弄虛作假的情況發生,實現了“應巡必巡,巡必巡好”。
三、變傳統管理方式為現代化管理方式
為了適應電力系統的快速發展,適應新的線路運行、檢修管理模式,按照國家一流企業的要求,麗水電業局在繼承傳統管理方式的基礎上,按照現代企業管理的要求,大膽創新,在組織上、制度上、手段上進行了改革探索和實踐。
在組織上,首先主要在班組的建制上,按照現代企業“一崗多能”、“一專多能”的要求和充分利用人力資源的原則,把原來多個運行班合并組成一個大的運行班,分線承包運行。把原來一個帶電班、一個檢修班合并成二個性質和任務完全一樣的帶電檢修班。通過培訓,做到“一專多能”的要求;通過班組的重組,充分地利用了現有人力資源,對緩解目前線路檢修、運行人員力量不足的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制度上,加強了狀態檢修、狀態運行巡視的制度建設,使制度建設跟上線路管理模式變化的要求,特別是注重技術標準、管理標準和基礎資料的積累,加大責任制考核力度,確保線路的安全穩定運行。
在手段上,加大了科技投入的力度,提高生產自動化和管理現代化水平。**年建立了線路瓷瓶的絕緣在線監測系統,線路巡視管理采用智能管理、計算機技術和衛星定位技術,運行巡視人員持掌上電腦可到巡視現場輸入缺陷等各種數據,回局后與計算機連接,自動輸入計算機并分類進行匯總,減少了管理工作量,同時確保了巡視質量和巡視到位率。送電工區線路運行檢修、技術資料管理實現微機無紙化。通過采用先進的管理手段和科學方法,減少手工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管理水平。
在人員素質上,與浙西電力技校聯合辦了一期國家教委承認的中技班,在送電工區工作相當繁忙的情況下,選派46人參加了學習,占送電工區人員的56%,經過一年半的學習,大大提高了線路工的文化素養和理論水平,為下一步更好地開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送電線路管理模式的改革是針對電力企業快速發展,新技術不斷運用和人員數量不足、素質不高的矛盾運用而生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個在探索和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修改、完善的過程,改革成功與否,關鍵看能否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按照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減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確保送電線路的安全穩定運行,實現企業經濟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