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管人才理論思考

時間:2022-10-11 08:41:00

導語:黨管人才理論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管人才理論思考

一、黨管人才提出的背景

眾所周知,在革命戰爭年代和全國執政的初期,我們黨在人才問題上的認識在要體現在對干部的需要和使用上,黨的干部政策已包含了人才政策,黨管干部的原則就是黨管人才的原則。那時,我黨對干部更多的是要求他們有比較高的階級覺悟。有對舊世界沖鋒陷陣的勇氣。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提出,并長期以來堅持的“黨管干部”原則,其精神實質,就是按照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吸引各個領域的優秀人才,把他們選拔為黨的各級各類干部,并通過有效的管理、監督、培養、考察和引導,使他們成為領導革命和建設的骨干力量?!包h管干部”,對于利用當時有限的人才資源,保證革命和建設的順利推進,發揮了決定性的主導作用。**屆**全會后,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鄧小平提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大力提高人才的社會地位,在全社會形成了崇尚知識、重視教育。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相應服在干部政策上,提出了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四化”方針,吸收了一大批具有高等學歷和較高政治覺悟的知識分子進入各級各類領導干部隊伍。以適應新時期的需要,有力地推動了現代化建設。由于學歷和人才緊密相聯,**年以來,我國一直把“具有中專及以上學歷或初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作為人才的統計標準,這對于開展人才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一標準逐漸顯露出不夠完善的地方。實踐表明,有學歷或職稱的不一定都是人才,有些作出一定貢獻的人才未必有特定的學歷或職稱。十六大提出“尊重勞動真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賦予了人才概念以新的時代內涵?!八膫€尊重”作為一個完整體系,其核心是尊重勞動,其本質是尊重人才。按照這一新理念人才應當是具有一定知識或技能,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作出積極貢獻的人,也就是積極推動社會發展進步者。人才是一個相對的、發展的概念,對于人才的含義,需要在“四個尊重”的指導下進行再認識。

多少年來,我們黨始終堅持以“黨管干部”的方式掌擔著各類人才;但進入新時期,我國干部隊伍的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支撐黨的各項事業的人才的內涵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各類人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斷涌現、競相發展,人才的范圍也從過去的黨內干部擴展到代表不同經濟成份的、處于國民經濟各個領域的、不同層次的價值創造者與貢獻者。因此,在傳統的干部隊伍以外,甚至在體制以外,有越來越多的社會各方面人才,需要黨和政府給以必要的關心、培養和管理,不能使之政治上邊緣化。同時,黨對原來的干部隊伍實施分級分類管理,專業技術人才和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干部身份,在體制改革的過程中逐漸淡化,黨也不再以管理黨政干部的方式對他們進行直接管理,需要采取新的途徑和方式組織發揮好他們的作用。顯然在這一系列背景下,單靠傳統意義上的干部管理已經很難適應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對各類人才的迫切需要;“黨管干部”一詞已難以涵蓋黨對人才宏觀管理工作所應承擔的職責。于是,“黨管人才”呼之即出。從“黨管干部”走到”黨管人才”,是黨的組織工作的與時俱進。

從現代政黨政治的視角看,“黨管人才”的提出,是我們黨基于對自身歷史方位變化及執政方式轉變的高度自覺和清醒把握,以及對人才資源的重要價值和作用的深刻理解,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組織工作中的深入貫徹。

我們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黨要鞏固與擴大群眾基礎、社會基礎、執政基礎,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必須把各類優秀人才吸納進黨的各級組織或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如前所述,改革開放前,絕大多數人才集中在公有部門,而現在包括私營、外資、合資企業以及中介組織等在內的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吸引了大批專業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我國加人世貿組織后,人才的流動趨勢進一步增強,非公有制經濟中的人才規模進一步擴大;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不斷發展才的自由職業者人才群體。這些人才都是黨必須依靠的重要力量。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上述人才的作用將更為凸顯,而現行的人才工作模式又難以將這部分人才納入管理范圍。黨如果不加強對整個人才隊伍的管理,不僅不利于人才的成長進步和充分發揮作用,而且會逐漸削弱黨的影響力,從而影響到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能力。說到底,“黨管人才”,關乎黨的領導權。如果說在計劃經濟年代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的話,那么,在世界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人才就是決定的因素”。因此,在“黨管干部”原則基礎上,進一步實施“黨管人才”戰略,是我們黨在新世紀執政實踐和兩大歷史性考驗中,亟待解決的一個重大的時代課題。

二、黨管人才的特點

“黨管人才”,就是要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領導,重點是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宏觀管理,管好人才隊伍建設的全局,抓好人才隊伍建設的大事,著力解決好人才隊伍建設的關鍵問題,把各類優秀人才聚集到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中來?!包h管人才”,是在“黨管干部”原則基礎上提出的黨建工作的新思路,是“黨管干部”原則的深化和延伸,體現了黨的干部工作與人才工作的有機統一。認識上一定要明確,提出“黨管人才”構想,決不是另起爐灶,決不是用它取代“黨管干部”。從黨的整個事業來說、應該是而且必須是“黨管干部”與“黨管人才”雙“管”齊下,這是規律性的結論,這一點決不能含糊。

比較看來,“黨管人才”既延續了“黨管干部”的優良傳統,又開辟了“黨管干部”新的發展空間,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特點:

一是從管理的對象上看,范圍變寬。“黨管干部”的主管指向黨內,其管理的對象,主體是黨的各級干部,并通過他們來帶領普通黨員和廣大人民群眾實現黨的奮斗目標。黨管人才的設計構想則指向整個社會,其管理的對象不僅包括黨政干部,還包括國有企事業單位的經營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以及非公有制組織的管理和技術人員,也應該包括自由職業者,即“管”社會上各級各類人才,把各方面的人才都納入黨的視野,并通過對他們的關心、培養和管理,更好地協調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共同來為黨和國家的事業奮斗。這決不僅僅是提法上的變化,更有執政理念上的實質性躍進。

二是從管理的內容上看,內涵變深?!包h管干部”主要側重于政治和思想兩個方面:在政治上,制定相應的干部工作路線、方針和政策,并通過黨的組織渠道監督和保證黨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貫徹執行;在思想上,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各級干部的頭腦,把他們培養成為執行黨的各項政策和決議的中堅力量。雖然“黨管干部”原則也注重對黨員干部業務能力的要求,但由于指導思想上的側重,在干部教育中往往忽視這方面的內容。“黨管人才”不僅擴大了黨的執政基礎,而且深化了黨對人才的管理職能。按照“黨管人才”的要求不僅要把各類人才培養成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中堅,同時要根據分類管理的方針,通過不斷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技能培訓,造就一大批忠誠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具有較強的科學決策能力、駕馭全局能力、開拓創新能力,善于治黨治軍的優秀黨政領導人才;一大批精通經營管理,具有較強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優秀企業經營管理人才;一大批站在國際科研前沿,具有科技創新能力,能夠推動科技進步的優秀專業技術人才,確保人才強國戰略落到實處。

三是從管理的模式上看,方法變活?!包h管干部”的路徑選擇,是在行政權力架構之內通過行政體系設定的。如果我們把設在各級行政崗位上的干部視為點,用線連接起來的話,可以發現黨政干部隊伍的構成是呈寶塔形的。而更大量的、眾多的專業性人才則是分散在各行各業的錯位上,不僅流動性比較大,而且大多集中在基層。如果將他們連接起來的話,往往形成的是一個扁平的面。我們知道,塔型管理與平面管理體制是有著很大的區別的。塔型管理是一種傳統的行政管理,強調的是層次和級別,有嚴格的組織性和紀律性。而從事專業性工作的人才,除了要求嚴謹的工作作風以外,還要求具有發散性和創新性的思維,他們的思維模式同行政人員的思維模式是有差異的。我們常??梢钥吹剑跈C關里工作更多的是講服從和執行;而在科研單位和學術團體里工作更多的是講變異和創新。因此,對他們的管理方式應同他們的思維模式相協調,保護和引導他們的這種思維模式。所以,落實“黨管人才”要求,辦法要活。要嚴格遵循人才成長和管理規律,建立科學合理的人才評價體系,制定相應的評估指標和評估辦法,對人才分類認識、分類管理。對黨政干部,黨委、政府應以直接管理為主;對專業技術人才和企業經營者隊伍,應以間接管理、引導和服務為主,通過高效、優質、卓有成效的服務和營造寬松、祥和、公平競爭、擇優的用人環境,體現黨的執政水平,擴大黨的影響力。凝聚力和控制力。

三、黨管人才的實現形式

“黨管人才”,是在**年底召開的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才正式提出來的,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特別是在實現形式的探索上,都還有待于進一步地展開。大家都在思考,各地都在摸索,經過這樣一個思考摸索的過程,認識和行動一定會產生新的飛躍。其中,有一點是無庸置疑的,那就是,實現“黨管人才”,最根本的是要走創新之路。

堅持觀念創新?!包h管人才”,是一種新思路,創新觀念是前提。首先需要改變和克服的是“官本位”意識。“官本份”這一封建專制社會遺留下來的腐朽的人生理念,其價值追求和判斷標準就在于做官和官之大小,至今還根深蒂固并且頑強地表現著;近幾年,在一些地方還有所發展,使相當數量的各級各類人才做了它的可憐的俘虜和可悲的奴隸。于是,跑官、要官、買官、賣官、騙官、混官、賴官者出現了;假檔案、假年齡、假資歷、假學歷、假數字、假政績出現了;致使一些昏庸無恥、貪贓枉法之徒也能混跡官場?!肮俦疚弧痹谌瞬艈栴}上的表現和危害,主要是以行政級別、官職大小來衡五個人的社會、政治、經濟地位及其價值與作用的大?。粚θ瞬诺倪x拔任用簡單采用論資排輩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或過分看重單位的所有制屬性?!肮俦疚弧钡乃季S慣性,極不利于各類優秀人才的脫穎而出,也不利于黨對人才的有效管理,嚴重影響著人才強國戰略的貫徹落實。因此,黨要管好人才,必須變“官本位”為“能力本位”,引導各級組織摒棄“官本位”這一陳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糾正論資排輩的習慣做法,按照知識、能力的大小及其對社會的貢獻程度來評價各類人才的價值和作用。并且,要通過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干部的率先垂范,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新風氣。

其次,要走出“管人”的思想誤區。中國傳統的干部管理是依靠行政單位和組織體系,進行自上而下的選拔和任命。這樣做的好處是容易形成黨對人才的有力控制,但弊端則是,人們習慣于眼睛向上,聽命于領導和上級,謹小慎微和過度服從壓制了他們的能動性,對于冒犯上司或犯錯誤的擔心壓抑了他們的創造欲。所以,過去我們在干部工作上,往往錯誤的認為黨管干部就是要管住干部和管住人才,通過思想教育和組織管理,使一他們不犯或少犯錯誤。這種觀念產生一種組織性誤導,即在干部的教育和人才的培養上,往往強調義務性規范多、重視發揮主體作用少,強調共性多、尊重個性少,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各類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利于培養適應時代要求的開拓型、創新型的干部和人才。因此,黨組織及各級領導干部要變“管人”觀念為服務觀念,“管”的出發點不是去禁錮人、約束人,而是以人為本,創造條件讓人發展,既要繼續注重對各類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又要特別注重為人才的成長和發展服務,做好人才的發現、選拔、使用、培養和保障,鼓勵和引導人才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不斷開創工作的新局面和新境界。從這個意義上說,“黨管人才”就是“解放人才”,用制度活力提升整個民族的創新精神。

堅持制度創新。落實“黨管人才”,要特別突出制度創新,因為制度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作為執政方式的一個新境界,“黨管人才”應該為堅持、改善、加強黨的領導和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提供新的路徑及制度平臺。

建設競爭選擇平臺。要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在全社會范圍內創造人才的涌現機制和環境,要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在其崗位上脫穎而出,推動人才在競爭中接受選拔。選人不能光看學歷、經歷而要看能力、業績,要到賽馬場上選駿馬。要以此為基點,著眼于建立人才的匯集機制,按照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堅定不移地貫徹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繼續推行和完善公開招考、招聘、競爭上崗等措施辦法,在“賽馬場”上發現人才,在“賽馬會”中速選人才,打破以往靜態的選人用人制度,建立起能上能下、動態管理的長效用人機制,為優秀人才脫穎而出開辟“快車道”。

建設培養成長平臺。加強各類人才的培養,是黨管人才的關鍵所在。要從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人才的實際和需求出發,建立各具特色的分層分類培養機制,優化人才成長和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促進各類人才不斷更新知識、提升能力。在培養目標和重點上,對黨政領導人才,要在提高理論素養、培養戰略思維、樹立世界眼光和加強黨性修養上下功夫,全面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要通過建立市場化、外向型培養機制,著力提高他們駕馭市場、參與競爭尤其是國際競爭的能力;對專業技術人才,著重提高他們的科研、學術水平,從中培養一大批具有領先水平的專家、學者和學科帶頭人。在培養的方法和手段上,要不斷探索創新肥理論培訓與實踐鍛煉、國內培養與出國出境培訓、短期培訓與職業教育等有機結合起來,建立廣覆蓋、多層次、開放式的人才培養體系,努力構筑學習型社會,逐步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人才培養成長發展之路。同時,要建立開放靈活的人才流動機制,打破人才的部門、地區、所有制壁壘,打通各類人才隊伍之間的交流渠道,逐步實現人才資源的市場化配置,促進人才合理流動,使人才在流動中脫穎而出,在流動中成長發展和發揮作用。

建設保障激勵平臺。要切實為各類人才提供包括工作、學習、生活等在內的配套完善的服務保障,為各類人才的發展創造條件、提供機會。在此基礎上,特別要按照“四個尊重”的要求,更新分配觀念,改革和完善現行的分配制度,堅持把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采用年薪制、股權、期權等多種分配方式,鼓勵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建立符合市場經濟法則的人才分配激勵機制,充分體現人才的價值。同時,要堅持物質激勵與成就激勵、精神激勵相結合,善于用偉大的事業凝聚人才,堅持用崇高的精神鼓勵人才,努力用真摯的感情關心人才,使人才充分享有實現自身價值的自豪感。貢獻社會的成就感、得到社會承認和尊重的榮譽感。

堅持管理創新?!包h管人才”,是一項涉及面廣、政策性強、難度大的系統工程,不是也不能事無巨細,由黨委包辦人才工作的一切方面,更不是要黨委組織部門取代政府職能部門的職責?;镜乃悸?,是要形成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努力健全和完善人才工作咨詢決策機制、協調落實機制和監督約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