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中問題思考
時間:2022-10-13 05:24:00
導語:新農村建設中問題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了解掌握新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根據縣委組織部要求,本人于近日就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F將此次調研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和取得成效
**鎮位于**谷支流鞏乃斯河下游,鎮區北依阿布熱勒山,東接**縣**鄉農場,西臨尼**縣,國道218線東西橫貫全境與省道316線交匯。**鎮地形特點是北高南低,北面靠山,東西長約30公里,南北寬18公里,屬陽坡地帶,總面積503平方公里,距**縣城12公里,是**縣的一個重要鄉鎮。
(一)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積極探索農民增收良策,農業農村經濟實現較快發展。依據市場的需求,及時調整產業結構,進一步增強了農副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形成了糧、經、草、林齊頭并進的種植業格局,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贏”的目標。全鎮工農業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2%,達到1.87億元,其中鄉鎮企業總產值11587萬元;農業總產值7113萬元。**年農牧民人均實現增收302元,達到3622元。
(二)招商引資成效顯著,農村基礎設施逐步改善
在國家政策和自治區、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和項目,一年來,全鎮共有5個項目計7650萬元的工程已經完成,有4個項目在積極籌建和爭取之中,取得了招商引資的顯著成效。協調鞏乃斯河流域管理處維修阿西勒村紅旗渠20余公里,協調駐鎮單位養路段、伊鋼對我鎮北岸大渠6.2公里部分地段清淤取土8000余方,保證了大渠中下游近萬畝耕地的正常灌溉和村隊民居庭院用水。重新改造喇叭村自來水管道500米。完成春季植樹造林630畝,超額完成任務的126%,成活率85%以上;秋季整地750畝,秋季植樹260畝;全鎮配備護林員16名,簽訂了森林防火目標管理責任書。沙石化鄉村道路15公里,在一、二大隊鋪設路沿石2公里。在阿克西村新建水泥路面670平方米。公共服務事業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明顯進步。
(三)小城鎮建設步伐不斷加快,鎮容鎮貌進一步改善
**年,在完成鎮村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對所有村莊開展了“三清”工作。在試點示范村建設中,拆除危舊房、舊廁、牛圈舍26間,硬化村主干道鋪設高標準水泥路面13條,砌排污U型渠3400米,硬化、綠化、美化公共用地1600平方米。爭取到基層陣地建設資金35萬元,在**村新建村級辦公室306平方米,在阿西勒村新修了兩層村級辦公樓一幢。爭取300萬元國家小城鎮建設專項資金,硬化道路17600余平方米,新鋪步行街彩磚7000平方米,在鎮區主街種植花卉8000余株,補種草坪437平方米,栽種樹木270余棵,補栽樹木180棵,平整草坪4200余平方米;清運居民區生活垃圾1800車3600余方,垃圾處置率達到95%。完成了鎮區800米的排水管網鋪設工程,新換路燈134盞,新建抗震安居樓房10棟,共40000余平方米。這些工程的實施為我鎮的新農村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得城鎮面貌煥然一新。
**
(四)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
一是切實加強了黨支部組織建設。按照“五好”標準,加強了村級干部隊伍建設,整頓了后進村黨支部,解決好了黨支部書記的選配問題。進一步加強了民主政治建設,抓好了村委會的民主選舉,實行了村務公開,注意及時發現和解決影響農村穩定發展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和農牧民收入的穩步增加。二是做好全程為民代辦工作。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將全程代辦制落到實處,使政府職能得到了進一步轉變,強化了全鎮干部的服務意識、責任意識、廉政意識和維穩意識。三是認真開展“星級化”管理。鎮黨委從“隊伍建設、陣地建設、制度建設、工作成效”四個方面制定不同星級創建計劃,開展創建工作。通過星級管理這一途徑,解決了一些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中長期存在的突出問題。四是切實做好電教、遠教工作。采取了多項措施促進電教、遠教活動的實效性,進一步提高了教育培訓工作的質量和覆蓋率。
二、主要困難和突出問題
(一)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
我鎮的農業總體上還是粗放生產,加工能力低,產業化經營尚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在農作物種植和畜產品養殖過程中,更多地追求數量的增長,不注重質量的提高,忽視了品牌效應,盲目效仿和低水平發展,且多以零散種養為主,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與此同時,農產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級生產、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農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競爭力較弱。此外,農戶與加工或企業沒有結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合同不規范,訂單履約率較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功能作用有待增強。我鎮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規模小,功能單一、結構分散,輻射力不強,推廣型、農產品加工型和綜合服務型專業組織協會制度不健全,內部管理不規范,政府協調成立的多,農民自發組建的少,財政專項資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協會活動開展不正常,帶動力不強。
(二)農村投入嚴重不足
免征農業稅后,我鎮農村的基礎財力巨減,財政“缺口”大,加之各村歷史上形成的債務都很大。上級部門下撥的轉移支付無法維持鎮、村組織機構運轉所需財力。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調查顯示,由于受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制約,部分行政村的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治理根本無法開展,導致農業抗風險能力薄弱。
(三)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
當前,絕大多數農民的素質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在思想素質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同時缺乏誠信意識,在產業化經營中常有違約等不守誠信行為出現。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農民科技知識水平不高,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知,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養方面,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嚴重地制約了農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質方面,贍養父母、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有滑坡趨勢,關心集體、熱心公益等集體主義觀念正在逐步淡化,賭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會風氣有抬頭的趨勢。
(四)農村社會事業建設滯后
我鎮農村總體上的醫療衛生、科技、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水平普遍較低。農村醫療條件差,醫療水平低,農民生一場大病往往意味返貧。同時村醫務人員水平低,醫療衛生狀況令人擔憂??萍嘉幕度氩蛔悖鬃颖?、基礎差、人才缺、資金少、設施差的狀況未從根本上改變。部分村缺乏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和體育活動,全鎮沒有穩定的公共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投入嚴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尚未普及開展,農村弱勢群體保障體系薄弱。
(五)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
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基層廣大**
黨員、干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創新意識不強。多數農村黨員、干部沿襲于傳統工作思路,習慣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動、疲于應付。二是帶領群眾致富本領不高。目前,一些農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不強,發展的路子不寬,工作方法不多,在群眾“盼富”面前力不從心。三是工作作風不扎實。服務意識不強,缺乏對農村工作的熱情和對農民群眾的感情,做“撞鐘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級組織難以正常發揮作用,部分村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正常的辦公費用都依靠轉移支付來維持,因此村級組織作用無法發揮,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斗力、號召力隨之減弱。同時由于包產到戶后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村經濟發展,也致使了無人關心集體事業的現象的產生,村委會雖實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規劃在本村因無力參與支持而無法實施。五是農村村民自治工作發展不平衡。六是農民的法治意識淡薄。農村法制建設相對滯后,法律在調整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過程中,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農村社會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三、發展思路和幾點建議
就**鎮實際情況而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當前思路可理解為:努力推進和實現農村的農業產業化、農民知識化、村鎮文明化、保障社會化和管理民主化。
農業產業化:加快農業結構調整,鼓勵發展適度規?;洜I,重點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實現家庭經營和聯合組織經營的優勢互補。努力培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引導企業與農戶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接機制,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努力在二、三產業上拓展農民增收空間,增加農民收入。
農民知識化:大力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加大對農民科技文化知識教育和免費的實用技術培訓,讓他們能掌握一項致富的技術,加大對外出務工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開發和充分利用農村勞動力資源的潛力,加強對農民應該掌握的經營管理知識的教育,培養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的新型農民。
村鎮文明化:積極推進農村的“四改”(改環境、改容貌、改衛生、改觀念),加大對農村公路、農電網、電視網、電話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改善鎮村環境;編修村鎮規劃,推進現代化村鎮建設,改變農村面貌。采取推行農村飲水改造、發展戶用沼氣、實行人畜分離和垃圾集中處理等措施,改善農村衛生狀況;改變傳統觀念,提高農民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保護的意識,樹立良好的文明鄉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和諧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保障社會化:全面推行新型農村醫療保險,積極推進農村養老保險,建立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農民生活保障機制,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救濟制度,探索建立城鄉銜接、公平統一的社會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導農民積極參加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活動。全面實行村干部“直選”和村支部“兩推一選”制度,完善“一事一議”、村務公開、民主監督等制度,保障農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
面對當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和新要求,針對我鎮的實際,現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提出幾點建議:
(一)加快城鄉統籌,促進和諧發展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面對當前城鄉發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終把發展農村生產力、建立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農村經濟發展。統籌城鄉發展,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都要切實向農村傾斜,取消對農民進城就業的各種限制,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要抓好統籌規劃、**
城鄉市場的統籌發展、城鄉基礎設施的統籌建設、城鄉教育、衛生、社會事業的統籌發展和城鄉社保制度的統籌,讓農村和農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業化的建設成果。
(二)加大農村投入力度,強化政府服務功能
統籌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動社會公眾資源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加大對農村教育、衛生、交通、電力、通訊、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力度,不斷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城鄉基礎設施的共享度,解決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嚴重滯后的瓶頸制約。通過加大農村公共產品的支持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彌合各項公共事業方面的城鄉差距。
(三)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建立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機制
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因此在積極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的同時,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緊緊抓住國家加大農業產業化投入的機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發展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加快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引導農民主動融入大市場。通過選擇優勢項目,制定優惠政策,營造寬松的發展環境,招商引資興辦農副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提高農業附加值。此外,要積極組織實施好“陽光工程”,加強對外出務工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就業能力和就業率。
(四)抓新農村建設規劃,加快推進新村鎮建設
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工作各級要有總體的規劃,對全鎮來講,按照“分類指導,重點推進,逐步發展”原**進行規劃,先選擇條件好、有特色的村進行試點。根據其現有特點,對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搞好村鎮規劃建設,條件好的要高起點規劃建設,其它地方的規劃也要適度超前。
(五)繼承與發揚并重,促進鄉風文明建設
鄉風文明建設,通過定標準、樹典型,加強監督,獎懲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鄉風文明的評比獎勵機制;文化活動要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建立農民自辦文化扶持基金,引導農民發展民俗文化表演;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利用廣播、電視、報紙、宣傳隊、文藝演出隊、科技宣傳隊等各種形式送文藝下村,加強先進文化在農村的傳播速度和覆蓋范圍,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占領農村陣地;要繼承并發揚農村自身所擁有的文明傳統,提倡尊老愛幼、妯娌和睦、鄰里團結、不打架不罵人、愛護公物、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等良好鄉風民俗。
(六)加快促進農村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
免收義務教育的雜費,調整中小學布局,增加教育投入,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增加農民受教育的機會,建立城鄉教師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素質。建立起政府出“大頭”的農村基本醫療體系,鞏固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繳制度、就醫制度和結算制度,探索建立參保農民小病優惠制度,讓農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財政為主導,建立多渠道社會保障資金投入機制,建立新型的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建立健全新型社會救助體系,逐步構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為補充的多元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做到農村低保水平與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步增長,使城鄉居民同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 上一篇:村級干部隊伍現狀思考
- 下一篇:村干部隊伍建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