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改革思考
時間:2022-10-15 10:17:00
導語:基礎教育改革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屆**全會及其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命題??茖W發展觀就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基礎教育是教育事業的基石,我們更要堅持科學發展觀,認真總結教育發展的經驗教訓,深化基礎教育改革,實現教育健康、穩定、可持續的發展。
一、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可持續發展
人類越向前進步,教育就越與個人的生存和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連;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然是建立在人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基礎之上。因此,我們必須關注“促進人的可持續發展”這一教育目標,深入研究如何在基礎教育中落實素質教育。
教育首先是人學,教育必須創造條件,去激活、展示生命的靈動與飛揚,促進每個生命全面、和諧地、自由地成長。因此,我們就要擯棄把教育看做是知識的傳授,并以此作為教育的惟一的、最高的目的;擯棄讓教育成為記憶之學、機械之學;擯棄讓教育遠離個性,成為標準化的模具。教育不應只是往桶里注水的過程,而應是不斷向外流淌創造之泉的過程;教育不應當把知育等同于智育,把復制等同于創造。發展人的個性,解放人的創造力,應該成為我們基礎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使命。
二、優化配置,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教育的地區差距、城鄉差距、區域差別是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可避免的,我們要用科學的發展觀指導教育的發展,縮小這種差距,促進教育與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教育發展不均衡主要原因之一是教育投入失衡。教育投入的失衡造成了辦學硬資源的顯性失衡,這直接導致了軟資源如教育觀念、教師素質、科研能力、管理水平、教學效率等的隱性失衡。基礎教育的失衡嚴重弱化了教育的社會功能。教育部部長助理、基礎教育司司長李連寧明確指出:“均衡發展應當成為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的一個帶根本性的重要指導思想和價值追求”。惟有均衡發展,才能體現教育的民主與公
平,才能切實提高全民族的整體素質,最終增強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應對力、競爭力和發展力。
面對教育均衡發展的問題,要繼續增加基礎教育投入,對基礎教育各級各類學校實施標準化建設,在同一區域范圍內,所有同級別、同規模的中小學,實施基本統一的標準建設、師資配備,讓自然的、經濟的、社會的人都盡可能從教育制度本身得到補償。我們鼓勵優秀人才到貧困地區、到農村地區從事教育工作,增加農村學校的教師編制,提高貧困地區和農村教師的地位和工資待遇。實施強弱聯手的辦學方式,讓弱勢學校與強勢學校共同構建優質的基礎教育體系。
三、加強管理,注重學校的內涵發展
學校教育是基礎教育的支撐,學校教育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不斷提高普及率的基礎上,向管理要質量和效益,堅定不移地促進學校的內涵發展,促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首先,學校要優化辦學質量。學校要從單純的追求升學率的狹隘教學目的觀中走出來,要著力于教學方式的改革和創新,實現由只注重教師的“教”到兼顧教與學兩方面,緊緊抓住教學質量這一生命線,樹立正確的教學質量觀,讓學生得以最優發展。學校教學質量不是某個學生或某個教師個體成績的展示,而是學生群體和教師群體素質的整體體現,教學要面向全體,照顧個性差異,切實使每個人都能得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教學質量也不是單一的某種素質的體現,而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體現,是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內在統一協調發展的綜合體現。
其次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改變單一“灌輸”型、“一言堂”型教師培訓為教師“案例培訓”、教師與專家互動培訓,注重教師教學實踐與教育理論密切聯系;讓教師從繁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開展教學行動研究,做研究型、專家型的教師,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
再次學校要鑄就自身特色,營造富有特色的學校文化。從片面的“做大做強”的奮斗目標中解放出來。學校要充分發掘學校的特色資源、優勢資源,開發富有特色的課程資源,培養有個性的學生,有特長的教師。特色的鑄就,不僅需要歷史底蘊的“鋪墊”,更需要學校管理者在堅持教育方針、遵循教育發展規律的前提下,根據自身實際,開拓創新,不斷賦予特色新的內涵和豐厚的底蘊。
四、實事求是,夯實新課程改革
推進新課程改革必須科學處理好新舊課程觀之間的關系、新課程的目標與起點的關系、新課程與實施素質教育的關系等,確保課程改革的順利推進。
首先,我們要學習和深入理解新課程新理念。新課程要求教師具有新的學生觀:學生是自主的學習者,通過自主的學習活動,學習的創造力、潛能和天賦得以發揮;新課程要求教師具有新的教材觀;教材是引導學生認知發展、生活學習、人格構建的一種范例和中介;新課程要求教師具有新的課堂觀:課堂是師生開展多種活動從而構建知識、探究真理、發展能力、加強溝通、陶冶情操的地方;新課程要求教師有新的活動觀,教學不只是傳遞知識的過程,更應是知識的自主構建的過程,同時也是師生對話、交流、合作的過程;新課程要求教師具有新的評價觀,把評價作為促進師生共發展的一個途徑。通過教師自主學習和教師論壇,讓教師在教學中主動實踐新理念,探索新課程新。
其次,我們要在實踐過程中,加強反思,在反思中提升新課程改革的時效。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對原有課程要合理“揚棄”,不能因為要“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就摒棄教師的講授和學生的獨立思考;不能因為要重視“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就忽視“知識與能力”,而要兼顧“二維”、多維發展等;不能因為重視課堂教學活動生動性,而忽視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培養。同時,課程改革是一次機遇,它為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搭設了一個平臺,我們要通過人性的校本教研,提升教師,發展學生。校本教研的基點是學校,研究是扎根于本校的實踐,以本校教師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為出發點,借助同行的智慧,理清頭緒、消除困惑,找到科學的應對策略,解決現存的問題。教師在這過程中,激活了教學智慧,樹立了開放的心態和不斷進取的意識,并學會了在實踐中不斷學習、研究和反思,對自己的知識、能力和經驗進行整合,從而達到教師專業成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