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實鞏固黨執政基礎思考
時間:2022-10-20 02:02:00
導語:切實鞏固黨執政基礎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的社會階層人士主要由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和自由擇業的知識分子組成。根據最新資料,目前全國私營企業有450萬家,投資人1100萬,自由職業者約有1000萬。新的社會階層以及從業人員人數已超過1.5億,約占總人口的11.5%,掌握或管理著10萬億元左右的資本,使用著全國半數以上的技術專利,直接或間接地貢獻著全國近1/3的稅收。
執政基礎是執政黨執政的根本。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切實鞏固我們黨的執政基礎是關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課題。我們認為,黨的執政基礎主要包括階級基礎、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本文就這個課題談些初步的認識。
工人階級是推動先進生產力發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基本力量,是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多種經濟成份的共同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社會成員流動性的增加,我國工人階級隊伍發生了很大變化,工作單位、職業身份的差異性大大增加,工作地點的流動性大大增加,進城就業的農民工已經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
工人階級狀況發生的新變化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工人階級隊伍的人數迅速增加,陣營迅速擴大。二是工人階級的構成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三是工人階級的科技文化素質不斷提高。四是工人的就業方式發生了變化,擇業自主性增強了。五是工人階級中的部分成員,已經分化出來,加入到個體勞動者、私營企業主等新的社會階層中。在發生上述變化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工人階級中部分新成員的階級意識尚未形成,隊伍內部不同群體間的收入差距相對拉大,低收入者尤其是一部分下崗失業職工、困難企業職工的經濟利益沒有得到有效保障,以致一部分工人的理想信念淡漠,對現狀不滿,對本階級作為執政黨的階級基礎認識不清。
對于工人階級隊伍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需要執政黨認真地對待和解決。增強黨的執政基礎,緩解收入差距的擴大是最大的一個現實問題。緩解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重點在于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規范個人收入分配秩序。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必須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尤其要重視解決農民工工資長期來過低和拖欠嚴重的問題。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為職工群眾構筑一道可靠的安全網。
農民階級仍然是黨執政的最主要的群眾基礎農民階級是我國人數最多的一個基本階級。它們是推動先進生產力發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力量,也是黨執政的最主要群眾基礎。要鞏固黨執政的這一最大群眾基礎,
必須高度重視解決這些問題。一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收入差距拉大。二是農村社會保障缺失,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明顯滯后。三是失地農民問題。
團結新社會階層,擴大黨執政的群眾基礎
我們還必須看新社會階層是黨執政的重要群眾基礎。新社會階層是指社會變革中出現的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他們理所當然地應該成為我們黨執政的重要群眾基礎。
要探索有效途徑,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不斷增添新的力量。要充分信任和依靠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過程中具有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的,能夠帶頭致富的新社會階層。他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要鼓勵和引導他們為經濟社會發展多作貢獻,從而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是包括社會各階層在內的全體人民的共同事業。作為執政黨應該創造條件,讓新的社會階層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各盡所能”,“各得其所”,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使各個社會階層的人們和諧相處于我們社會主義社會的大家庭中。
夯實黨執政的社會基礎
(一)形成合理的同社會現代化相適應的社會結構。
在一個已經實現了現代化的國家,都有一個人數眾多的穩定的社會中間階層(我們不贊成使用“中產階級”的提法),從而形成一種“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社會結構。我國現階段的社會結構是呈“金字塔”型的:高收入者出現了,但是極少數;中等收入者出現了,但所占比重也很小;絕大多數人是低收入者。社會中間階層規模過小,意味著社會資源分配是不均等的。貧富差距的拉大,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和長治久安,同時也使國家缺乏抵御各種風險和持續發展的社會條件,使執政黨缺乏穩固執政的基礎。
在現代社會,對于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來說,合理的現代社會階層結構的形成,都不是一個完全封閉地自我演化的過程,而必定要在自身已有結構的基礎上,在保持某些有價值的特色的同時,遵循普遍性的發展趨勢中演化。就社會階層結構而言,具有普遍性的世界發展趨勢,就是通過工業化、城市化,通過教育和科技事業的不斷發展,最終形成一種較為合理的階層結構。而要形成同社會現代化相適應的合理的社會階層結構,必須發揮國家這只“看得見的手”的作用。
在我國現階段,要形成合理的同社會現代化相適應的社會階層結構,必須大力培育社會中間層,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擴大,會極大地改善我國的社會結構,大大推動我國社會結構的合理化和現代化。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從而使中等收入者在人口中占多數,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數,這是比較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這樣的收入分配格局與現代化社會的社會結構是一致的。
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就必須降低低收入者比重。所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關鍵,在于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使更多的低收入者進入到中等收入者的行列。這就必須通過改革分配制度,提高各類企事業單位科技人員、經營管理人員以及技術工人的收入水平,在機構改革和精簡人員的基礎上提高黨政機關公務人員的工資水平,努力增加新型農業和規模農業從業人員的收入水平,使城鄉大多數居民的收入水平隨著生產的發展而明顯提高,加快進入充裕的小康生活水平進而向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邁進的步伐。與此同時,必須逐步提高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和農村居民貧困標準,切實執行并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建立和實行離退休人員最低退休金標準。
(二)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體制。
**屆四中全會指出,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F在,我國傳統單位制的社會結構正在向多樣化的方向轉變,因而,原來那種單位制的社會管理體制已經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了,并越來越嚴重地制約和影響了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單位制管理體制的瓦解,必然要求構建和形成一種新的社會管理體制和社會管理格局。**屆四中全會要求深入研究社會管理規律,完善社會管理體系和政策法規,整合社會管理資源,并且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要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新格局,從而明確了在新的社會管理格局中,黨委處于領導核心的地位,政府要擔負起社會管理的職能,社會組織要承擔起協同黨和政府進行社會管理的功能,公民個人也要發揮廣泛參與社會管理的作用。
(三)有效整合社會,促進各種社會力量的良性互動。
現代社會的社會關系是多種多樣、錯綜復雜的。特別是我國當前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各種社會要素處于不斷的分化和重組之中,社會關系更為復雜和多樣化。能不能整合好各種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關系到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凝聚力大小和人心向背,關系到我們黨能不能團結和帶領全體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前進。這也是對我們黨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考驗。特別是隨著社會階層的分化與重組,出現了各種新的社會力量。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內部已經分化和重組為多樣化的階層或群體,與此同時,出現了新的社會階層。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使階層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各種社會力量之間的關系也發生了深刻變動。隨著民主的發展,民眾的政治參與、社會生活參與的積極性越來越高漲,參與的領域和范圍不斷擴大,并要求通過各種形式和渠道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愿望和意見。
面對上述情況,我們黨要夯實執政的社會基礎,就必須建立健全社會整合機制,提高整合社會關系特別是社會階層關系的能力,有效的整合社會,促進各種社會力量的良性互動。面對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出現不同社會利益群體和不同利益訴求的現實,尤其必須建立健全以利益調節為核心的社會整合機制,建立健全規范的社會協商和對話機制,引導各個社會利益群體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妥善處理好方方面面的利益關系特別是利益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