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會階層發展問題思考
時間:2022-10-21 11:49:00
導語:新社會階層發展問題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同志在“七一”講話中提出的在新的社會階層中發展優秀分子入黨的論斷,不僅是對黨建理論本身的突破,而且也是黨不斷加強和改進自身建設的重大舉措。正確理解和把握這一論斷,解決好在新的社會階層中發展黨員問題,對于充實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不斷增強我們黨在全社會的影響力和凝聚力,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在新的社會階層中發展黨員,繼承了我黨根據時展要求,不斷充實黨的隊伍的優良傳統。
馬克思主義認為,階級和群眾是一個歷史性的概念,其構成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生變化。執政黨要擁有自己強大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就必須始終反映和體現變化著的本階級和廣大群眾的意志和愿望,把廣大人民群眾凝聚和團結在自己的周圍。列寧說過:“先鋒隊只有當它不脫離自己領導的群眾并真正領導全體群眾前進時,才能完成其先鋒隊的任務。”從我們黨發展的歷史來看,從來就是高度重視社會階層的變化,適時制定相關的政策,來充實黨的隊伍,保持黨的先進性和戰斗力的。
民主革命時期,在國民黨反動派的封鎖包圍和扼殺下,根據國情,我黨采取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路線,黨長期處于農村環境之中,為了保持和壯大力量,我黨大膽做出了在農村發展貧雇農入黨的決定。1935年瓦窯堡會議決議提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他應該大量吸收先進的工人雇農入黨,造成黨內的工人骨干,同時中國共產黨又是全民族的先鋒隊,因此,一切愿意為著共產黨的主張而奮斗的人,不問他們的階級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產黨?!辈⑶覈绤柕嘏u了黨內當時存在的追求黨員隊伍純而又純的“左”傾關門主義錯誤。歷史已雄辯地證明了這一決定的正確性,到七屆二中全會我黨實現工作重心從農村到城市的轉移時,黨員已發展到了400多萬人,八大時更達到了1070萬人。這一時期,由于我黨采取了黨員不僅要在組織上入黨而且要在思想上入黨的方針,黨員隊伍的質量不但沒有下降,反而成為黨的歷史上最有威望的時期,先后取得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的工作重心由階級斗爭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面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繁重任務,黨的第二代領導核心鄧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并明確提出知識分子是我國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從而非常有遠見地解決了知識分子的地位和作用問題,使黨的隊伍進一步壯大,到黨的十五大時,黨員總數已達到了5800萬。這一時期,雖出現了蘇東劇變和國內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的泛濫,但我黨仍頂住了考驗,保持了強大的凝聚力和旺盛的戰斗力,且取得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巨大成就,使人民生活從整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轉變。
現在,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產生的新的富裕階層,雖然與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當時所面對和研究的情況有很大的不同,但他們中大多數人的主要收入來源是靠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靠勤勞致富和守法經營得來的,這與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家靠占有他人勞動而獲取的剩余價值完全不同。而且在財富的投向上,新的社會階層掌握的財富和生產資料主要是用來擴大再生產,而不是進入消費。據統計,2000年底全國單是私營企業的注冊資金就達到了13307.7億元人民幣,1999年投入再生產的資金,占到年度純利潤的64.5%,這與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實現人民的富裕幸福是一致的。因此,在看待新的社會階層擁有的財富問題上,我們應該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用具體的、歷史的、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不能簡單地把有沒有財產、有多少財產當作判斷人們政治上先進和落后的標準,而主要應該看他們的思想政治狀況和現實表現,看他們的財產是怎么得來的以及對財產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們以自己的勞動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所作的貢獻?!闭腔趯︸R克思主義階級、群眾觀點、經濟社會變化和社會主義特征的深刻理解,同志才“七一”講話中提出:“應該把承認黨的綱領和章程、自覺為黨的路線和綱領而奮斗、經過長期考驗、符合黨員條件的社會其他方面的優秀分子吸收到黨內來”的論斷,從而進一步解決了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的難題,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黨的優良傳統與我國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緊密結合。實踐證明,我們黨在各個歷史時期,雖然都有不同成分的人入黨,但卻沒有改變黨的性質,反而是黨這個大熔爐改變了各種成分的人,消除了他們的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因此,擔心在新的社會階層中發展黨員會影響黨的性質和純潔性,給黨帶來消極因素的疑慮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二、發展新的社會階層中的優秀分子入黨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
首先,發展新的社會階層中的優秀分子入黨,有利于推動社會主義經濟現代化的迅速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當前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資料記載,截止到1998年底,全國的個體工商戶就已達3129.9萬戶,從業人員達6114.4萬人,私營企業達120.1萬戶,從業人員達1709.08萬人。到2000年底,私營企業達到了176.2萬戶,從業人員2406.4萬人。在全國工業總產值中非公有制經濟占30.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值中,非公有制經濟占52.9%。非公有制經濟的迅速發展,對滿足城鄉人民多樣化的生活需要,擴大就業門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國民經濟發展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為人民生活提供了方便。我國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主要從事第三產業,其經營網點約占全國的90%,這就為解決人們采購難、就餐難、乘車難、住宿難、修理難等問題提供了方便。二是提供了就業渠道。目前全國3200多萬戶個體私營企業,共安置了8000多萬人就業,大大緩解了我國的就業壓力。三是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據統計,單是1992年-1997年六年間,個體私營企業就上繳了稅金956.4億元。因此,也可以說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穩壓閥”,發展其中的優秀分子入黨,在政治上予以承認他們的地位,一方面可以通過他們影響和帶動這些階層中其他人員更好地為國家、為社會服務,給經濟發展提供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另一方面,還可以順利地在這些經濟組織、社會組織中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從而保證其行業正確的發展方向。
其次,發展新的社會階層中的優秀分子入黨,有利于保持黨的先進性和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新的社會階層中的一大批人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目前,私營企業主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就占總數的77.6%,其中,大學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8.4%。他們懂市場、懂經營、懂管理,代表著當今社會的先進生產力。并且他們中不少人是來自農民、工人、學生、國企經營管理人員、黨政機關干部、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員,以及留學歸國人員中的先進分子。因此,我們黨要保持先進性,當好“三個代表”,鞏固執政地位,就必須把這些新的社會階層中符合黨員條件的優秀分子吸收到黨內來,以增強黨對新的社會階層的影響力,改變黨在這些經濟、社會組織中工作薄弱的狀況,擴大黨的工作的覆蓋面。
再次,在新的社會階層中發展黨員,有利于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許多從事非公有制經濟的人員和其他社會階層人員是響應黨的號召富起來的,他們既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踐者,又是黨的富民政策的受益者,這決定了他們的政治傾向和態度。目前,非公有制經濟人士中,擔任全國人大代表的有48人,全國政協委員有46人,省級人大代表有372人,省級政協委員有895人,總數已達1361人。所以,對新的社會階層加以培養、幫助、教育和引導,把其中的優秀分子吸收到黨內來,充分體現我們黨在政治上對他們的信任,使他們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有利于更好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更好地團結和帶領廣大群眾,為實現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服務,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貢獻力量。
三、嚴格把關,做好在新的社會階層中發展黨員工作。
發展新的社會階層中的優秀分子入黨,雖是發展黨員工作推進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現象,對黨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都有著重要作用,但它對于我們黨來說畢竟是個新鮮事物。據中央統戰部經濟局調查顯示,有76.5%的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表現出較強的政治需求,他們的心態主要是:(1)可以提高政治地位,體現自身價值;(2)有助于提高企業知名度和商業信譽;(3)有助于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保護自身利益;(4)有機會接觸上層領導和知名人士,建立必要的社會關系;(5)有利于企業在資金、項目、信息等方面得到支持。因此,為了能夠真正把新的社會階層中符合黨員條件的優秀分子吸收入黨,保持黨的隊伍不變質,在實踐中就必須做到堅持入黨條件,謹慎從事,嚴格把關,這是落實“七一”講話精神,確保在新的社會階層中發展黨員質量的前提和保證。
第一,要堅持標準第一的觀點。各級黨組織一定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原理和方法看待他們的入黨條件,按照“七一”講話精神,著眼于增強黨的社會影響力、鞏固執政地位、提高執政能力的要求,準確地把握新的社會階層入黨的條件,堅持成熟一個,發展一個,真正把他們中承認黨的綱領和章程、自覺為黨的路線和綱領而奮斗、經過長期考驗、符合黨員條件的優秀分子吸收到黨內來,切“趕時髦”、“一窩蜂”、搞生產力標準的現象。
第二,要堅持組織上入黨和思想上入黨統一的觀點。各級黨組織要把著力點放在入黨積極分子隊伍的培養教育上,對新的社會階層中主動要求入黨者及時做好培養工作,幫助他們端正入黨動機,為他們創造入黨條件;對沒有明確表示入黨愿望的優秀青年,要主動引導,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覺悟和對黨的認識,激發他們在政治上的上進心和進取心,使入黨積極分子隊伍在包括私營企業主在內的新的社會階層中不斷壯大、源頭不斷拓展。
第三,要堅持積極慎重的觀點。各級黨組織要針對私營企業主在內的新的社會階層身份的多變性、工作的特殊性、流動的經常性等特點,加強對他們中入黨積極分子的考察時間、方法、手段、范圍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一要進行全方位的考察,全面考察了解他們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質、業務素質、自身形象等現實表現;二要擴大公示范圍。吸收預備黨員前,擬發展對象的情況不僅要在本單位公示,還要到與他們有關的部門和單位公示;三要長時間考驗。對發展私營企業主在內的新的社會階層中的對象入黨,不能只看一時一事,而應看一貫表現,力求準確認清和把握他們的入黨動機和條件,積極而又慎重地發展優秀分子入黨。
第四,要加強對新的社會階層黨員的日常管理,克服入了黨就大功告成的麻痹思想。各級黨組織要繼續注意觀察他們黨員義務的履行情況、用工情況、財產來源和支配情況等,督促和引導他們積極參加黨的組織生活,把經濟收入的絕大部分用于擴大再生產,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作出貢獻。同時要會同工商、稅務、審計等部門核準他們的收入水平,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相應的黨費交納標準,做好黨費的收繳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