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新格局問題思考
時間:2022-10-23 09:59:00
導語:黨建新格局問題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第三次黨代會對黨的建設提出了“實施‘固本強基’戰略和構建城鄉統籌的基層黨建新格局”的重要任務。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簡稱“兩新”組織,下同)在構建城鄉統籌的基層黨建新格局中究竟有著怎樣的地位?我縣“兩新”組織黨建工作是否存在著影響構建新格局的突出問題?應當采取哪些對策措施?這無疑是加強和改進我縣“兩新”組織黨的建設亟需弄清的問題。對此,筆者通過深入調研和思考,談幾點粗淺認識。
一、“兩新”組織在構建城鄉統籌的基層黨建新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兩新”組織大量涌現并迅速發展壯大,逐漸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是黨的特殊領導對象和執政基礎。我縣現有“兩新”組織(含個體工商戶5969個)6252個,從業人員總數為18843人,有黨員1127名,黨員占從業人員總數的5.98%;有黨員業主363名,黨員業主數分別占“兩新”組織業主總數和黨員總數的5.8%和3.22%。加強“兩新”組織黨的建設,是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構建城鄉統籌的基層黨建新格局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兩新”組織是農民進入城市的“大市場”。城市帶農村是世界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共同規律。城市怎么帶農村?簡言之,就是要讓更多的農村勞動力、農村居民進入城市,讓更多的資金、技術、人才流向農村。那么,城市依靠什么吸納農民就業?顯然主要是依靠“兩新”組織。據隨機抽查,我縣48家私營企業的2325名員工中,有1730名是農民,農民工占員工總數的比例高達74.4%。由此可見,“兩新”組織特別是具有明顯非公有制特征的新經濟組織,是農村勞動力進城(包括進入小城鎮)的主要“收留者”,是城鎮使用農民工的最大“市場”。從一定程度上說,大多數農民工在城鎮謀生、就業和發展的過程,就是在“兩新”組織中由農民變市民的過程。
(二)“兩新”組織是城鄉互促互進的“大載體”。農村和城市是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農村發展離不開城市的輻射和帶動,城市發展也離不開農村的促進和支持。這兩個“離不開”的重要交叉點即是“兩新”組織。一方面,“兩新”組織在促進農村商品流通業發展、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推動農村非農產業發展、支持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等方面起著有目共睹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廣大農村也為“兩新”組織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綠特產品資源,同時,國家還為“兩新”組織參與“三農”工作提供了優惠的政策和資金支持等。因此,很大程度上講,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離不開“兩新”組織的又好又快發展。
(三)“兩新”組織是統籌城鄉黨建的“大熔爐”。城鄉統籌的基層黨建新格局,一方面,指的是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工作機制必須城鄉統籌,不能各行其是,更不能相互拆臺;另一方面,指的是都要服從和服務于促進城鄉統籌發展這個大局?!皟尚隆苯M織中吸納了城市居民、下崗職工和農民工等不同群體,匯集了“老板”、管理者、“打工者”等不同階層,做好“兩新”組織黨建工作,就是要引導“老板”致富思源、富而思進,充分發揮工業對農業的支持和反哺作用,積極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就是要把“兩新”組織的優秀員工,包括優秀農民工吸收到黨內來,為統籌城鄉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就是要把“兩新”組織中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社會人”凝聚到加快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中來。因此可以說,“兩新”組織黨建工作是構建城鄉統籌的基層黨建新格局的“大熔爐”,是統籌城鄉黨建的“試驗田”。
二、當前我縣“兩新”組織中存在的、影響構建城鄉統籌的基層黨建新格局的主要問題
今年以來,特別是5月初成立縣委“兩新”組織工委以來,我們積極創新“兩新”組織黨建工作領導機制、黨組織組建機制、黨員管理機制和組織活動機制,累計建立“兩新”組織黨組織54個(在冊黨員628名),較好地實現了“兩新”組織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兩個“全覆蓋”目標,基本做到了“四個落實”,即:每個符合條件的“兩新”組織都落實了黨組織的組建工作、每個“兩新”組織都落實了黨建工作指導員進行聯系指導、每個“兩新”組織黨員都落實了黨的支部加強教育和管理、每個村和社區黨組織都落實了抓“兩新”黨建的職責任務。但是,我縣“兩新”組織黨建工作中,也還存在以下一些影響構建城鄉統籌的基層黨建新格局的突出問題:
(一)組織設置聯合不緊。全縣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大多為單獨設置,與企業所在地村(社區)、與企業原材料基地村沒有建立緊密的共建關系、聯合關系。同時,我縣各行政村只設黨支部,沒有設黨總支或者黨委,加之轄區內“兩新”組織一般不具備“村民”資格,一旦具備單獨建立黨組織的條件,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就脫離于村黨組織之外,“兩新”組織中有頭腦、懂經濟的優秀人才乃至業主都不便在村黨組織或村其它組織中擔任職務,不利于調動他們關心和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積極性,不利于村企聯建、以工補農的關系的形成與鞏固。
(二)黨務干部素質不高。全縣54個“兩新”組織黨組織共選拔配備黨組織書記54名、其他委員49名。現有“兩新”組織黨組織書記中,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18人、占33.3%,年齡50歲以上的25名、占46.3%,任職以前從事或較多接觸過黨務工作的11人、僅占20.4%;從職務構成上看,有專職書記4名、僅占7.4%,有企業業主和高管人員兼職書記27名、占50%,其余都是企業中干或一般黨員擔任黨支部書記,他們在地位和觀念上同企業之間的“雇傭”關系更為強烈,工作中往往畏手畏腳,很難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應有作用,難以在構建城鄉統籌的基層黨建新格局中有所作為。
(三)黨員黨性意識不強?!皟尚隆苯M織中的黨員由于流動性大,特別是在建立“兩新”組織黨組織之前,所受的有效管理和教育比較少,加之有不少黨員親歷過國有、集體企業改制的“陣痛”,有的對黨組織和黨的政策存在一些誤解,有的對黨的感情受到一些傷害,思想上有“疙瘩”、行動上有抵觸,黨性意識不強、黨紀觀念淡漠,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兩新”組織黨的工作的扎實有效開展,影響著他們參與構建城鄉統籌的基層黨建新格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四)黨員管理無所適從?!皟尚隆苯M織中的黨員身份各異,有農民、有社區居民、有下崗職工、還有離退休人員等,其文化素質、思想素質也參差不齊,給黨員管理工作帶來了較大困難。由于不同身份的黨員在黨費收繳方面存在較大的政策差異,很多農民、居民為了避免“按相對固定的、經常性的收入為基數交納黨費”,總是以工作是臨時性的,黨組織關系在企業所在地鄉鎮、不影響過組織生活等為由,拒絕將組織關系轉入“兩新”組織黨組織,較大地影響了“兩新”組織黨組織的組建和黨員管理工作?!皟尚隆苯M織黨員的教育培訓,既受業主支持程度的制約,又受培訓對象身份多重性所導致的需求多樣性的制約,難以取得實際效果。這些,都是構建城鄉統籌的基層黨建新格局必須解決的問題。
(五)黨建經費缺乏保障。目前,我縣對基層“兩新”組織黨組織,既缺乏成立之初的臨時性工作經費、物資支持,也無長期性的活動經費補貼政策,“兩新”組織黨組織的工作和活動經費,全憑業主自身解決。而“兩新”組織的非公有制性質,決定了“兩新”組織黨組織中的干部同業主之間存在著事實上的雇傭關系,業主對黨組織的認可程度、支持程度、重視程度,直接影響著“兩新”組織黨組織的工作經費,嚴重制約著“兩新”組織黨的建設。
三、創新“兩新”組織黨建工作機制、努力構建城鄉統籌的基層黨建新格局的對策建議
(一)建立城鄉統籌的組織設置機制。在堅持黨組織設置和隸屬關系“屬地管理為主”原則的同時,積極探索“村企聯建”的組織設置新模式,在鄉鎮黨委統一領導下,將規模以上非公企業黨支部與貧困村、新農村建設推進村、移民重點村、企業所在地村黨支部統籌安排,設立多個村企聯合黨總支,促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要通過設立村企聯合黨總支,把非公有制企業作為“村民”的一員,鼓勵非公企業中有頭腦、懂經濟的優秀人才和業主到村黨總支和其它組織中擔任職務,積極貢獻其聰明才智;引導業主“致富思源、富而思進”,積極回報社會、支持農村,從而帶動當地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
(二)建立城鄉統籌的人才工作機制。一方面,要堅持黨管人才的原則,建立和不斷完善“兩新”組織黨務人才庫,進一步拓寬視野,花大力氣來物色、培養、儲備一批既懂管理、又會做黨的工作的“兩新”組織人才,并主動向“兩新”組織宣傳推薦,促進優秀黨務人才到“兩新”組織任職。另一方面,要寬松環境,創建條件,鼓勵“兩新”組織業主、優秀人才到村黨支部和其它組織任職,發揮他們在市場、技術和資金等方面的優勢,帶動農村共同發展。此外,還要按照“市級調訓重點、縣級培訓骨干”的原則,切實加強“兩新”組織黨組織書記的培訓,努力提高他們構建城鄉統籌黨建新格局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三)建立城鄉統籌的黨員培訓機制。建立健全黨員學習、教育、管理、聯系群眾等方面的長效機制,通過縣鄉黨校集中培訓、學歷教育、黨員電化教育等形式,分級分類抓好“兩新”組織黨員培訓工作。要在普遍重視對黨員進行黨的政策、理論和基本知識培訓的基礎上,努力建立城鄉統籌的黨員培訓機制,確保培訓取得實效、深受黨員歡迎。農村黨組織要跳出僅僅以培訓農業技術提高農民黨員“雙帶”能力的傳統培訓思路,整合職業學校、技術學校等培訓資源,或者就近邀請企業人才到村授課,千方百計抓好務工黨員技能培訓、就業推薦等工作,努力使農民黨員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帶頭人”。企業黨組織亦應打破只注重本企業業務技能培訓的做法,注意對農民工黨員進行農業科技、市場信息等方面的培訓,支持農民工黨員參加學歷培訓、“綠色證書”培訓等,為農民工黨員返鄉創業提供智力準備和支持。
(四)建立城鄉統籌的黨員管理機制。要充分考慮“兩新”組織黨員的工作固定性較差、實際身份與傳統意義上的“工人”有著明顯區別等實際情況,對業主黨員、高管黨員和其他黨員實行區別對待、分類管理。要特別注意關心幫助“兩新”組織中的下崗黨員、農民工黨員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要引導“兩新”組織積極探索制定黨員“用工優先、提職優先、加薪優先、培訓優先”的“四個優先”激勵措施,建立完善困難黨員幫扶機制,不斷增強黨員政治榮譽感和優越感,激發廣大黨員在城鄉統籌中更好地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要尊重歷史、尊重黨員合理的“趨利”心態,區別“兩新”組織中黨員的不同身份,按照“就低不就高”的原則明確“兩新”組織黨員的黨費收繳標準。要著眼于黨員隊伍建設全局,把解決農村黨員隊伍結構不合理、年齡老化問題作為“兩新”組織黨組織的共同責任,切實做好在“兩新”組織優秀員工特別是優秀農民工中培養發展黨員工作,建立城鄉一體的黨員發展機制。
(五)建立城鄉統籌的經費保障機制。在“兩新”組織中建立黨的組織、開展黨的工作,主觀上要受業主認識水平和積極性高低的影響,客觀上要受“兩新”組織經濟效益的限制。特別是在黨組織組建初期,由于黨組織的作用還沒有顯現,業主認識還不到位,很多業主不愿“白花力氣”支持黨的工作和活動。為此,必須建立城鄉統籌的基層黨建工作經費保障機制,把“兩新”組織黨建工作經費與村和社區等其它領域的黨建工作同等對待、統籌解決。建議在“兩新”組織黨組織組建初期,財政應當一次性撥付一定數量的工作啟動經費,并將“兩新”組織黨組織活動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每年按黨員人數實行定額補貼。同時,加大黨費使用向“兩新”組織傾斜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