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社會公共經驗交流

時間:2022-10-23 04:10:00

導語:農村社會公共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社會公共經驗交流

**市地處**省東南部的長白山區,幅員6250平方公里,轄6鄉、5鎮、5個街道辦事處、1個省級開發區;全市45萬人口,其中22萬為農村人口,是一個正在建設中的山水生態中等城市。自2003年省民政廳在我市進行農村福利中心建設試點以來,全市著力加大工作力度,全面完成了13所福利中心的基礎設施建設,同時積極拓展服務功能,有效地提升了農村社會公共服務水平,讓廣大農民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享受到改革發展成果。

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科學推進農村福利中心的基礎設施建設

省民政廳將我市確定為農村福利中心建設試點單位以后,市委、市政府領導敏銳地意識到,建設農村福利中心是推進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新舉措,涉及到解決“三農”問題和農村社會發展的諸多方面,是黨委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是改善民生的民心工程。為此,市委、市政府先后6次召開市委常委會議和政府常務會議研究部署福利中心建設工作,及時解決遇到的問題。市政府還成立了由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專門領導小組,統籌解決建設資金、土地征用、規劃設計等問題。這項工作被納入全市“十一五”發展規劃、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并列為近幾年政府年度重點工作,著力將其打造成精品工程。

一是,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根據全省的統一安排,結合我市實際,市政府提出“布局合理、規模適度、功能齊全、管理規范”的16字建設方針。特別是將交通便利、人口密集、方便群眾作為選定福利中心地址的必備條件,全市的13個福利中心有11個靠近鄉鎮政府。同時,責成市規劃設計部門嚴格按照《老年人建筑設計規范》進行設計,責成民政部門精心組織施工。

二是,提高標準,改善條件。在整個福利中心基礎設施建設中,我市確定了“生活便利、設施先進、服務優良、環境舒適”的建設目標,實現了“五個突破”:第一突破火炕取暖的傳統方式,采用先進的暖氣供熱;第二突破清一色水泥地面的老面孔,室內全部鋪裝防滑地面磚;第三突破吃水靠人擔肩挑的歷史,全部安裝上自來水;第四突破廚、灶不分家的舊格局,分設廚、灶,杜絕了燒柴污染;第五突破圍墻圈院的封閉方式,實行庭院美化、綠化對外開放。

三是,保證質量,建設精品。為又好又快地推進農村福利中心建設,我市大體分兩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是打基礎、上標準。從2003年9月至2005年底,完成了各福利中心區域布局、房舍建設、庭院綠化、內部裝修等工作,使各福利中心建設面積都達到了800平方米,擁有50張以上床位,成為每個鄉鎮最好的建筑。第二階段是擴規模、上檔次。從2006年4月至當年底,貫徹省政府下發的農村福利中心建設指導意見,進一步擴大建設規模。截止2006年底,全市13所福利中心新增建設面積2.2萬平方米,總面積比原來擴大了2倍,床位數比原來增加了1倍,居住條件和環境質量都明顯提升。

四是,政府推動,多元投入。我市財政狀況不是很好,建設農村福利中心的最大難題是資金籌集困難。但是市委、市政府認為,作為公共服務提供的主體,再難也要想辦法解決。三年來,我市始終堅持政府投入為主,采取財政拿、部門幫、自身補、資產換、社會捐、民政扶、政策免、乙方墊等方法,先后籌集建設資金2548萬元,其中市、鄉兩級財政投入782萬元,保證了農村福利中心工程的順利進行。**市工程設計院為市福利中心減免15萬元設計費用,北京陽光愛意公司以成本價格為各福利中心安裝太陽能熱水器,都是對建設工作的有力支持。

二、積極拓展服務功能,充分發揮農村福利中心的平臺作用

農村福利中心能否得到農民群眾和社會各方面的認可,根本在于其服務作用的體現。我市在推進福利中心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注重抓好服務功能的拓展和服務能力的建設。

第一,改善老人生活的基礎設施。全市新建成的福利中心都進行了美化、綠化,共栽植各類觀賞樹木23000余株,栽種草坪50000多平方米。各個福利中心都按功能要求,設立了醫務室、康復健身室、閱覽室、棋牌室、浴室、特護室。樓道內普遍安裝了扶手便于老人出行,室外建有涼亭、曲廊和健身場地,為老人休閑娛樂、健身提供便利。各福利中心還安裝了電話,配備了微機,實現了網絡化管理。為使社會救助和便民服務更加迅速便利,全市投資35萬元,為各福利中心配備了服務用車。

第二,增強提供多方位養老服務的能力。根據實際需要,我市各福利中心都劃分了生活區、生產區、娛樂區和辦公區,還設置了相關的服務部門:供養部負責五保老人和自費老人的生活服務;經營部負責自辦經濟的開發管理和自費入住老人的吸納,以及開展對外宣傳、信息傳遞和中介服務;康復部負責為老人診治常見病,給生病的老人送藥、打針。全市各福利中心已為社會老人提供臨時入住服務1200多人次,與全市1466名散居五保老人和代養人簽訂養老服務協議,堅持經常探望照料,組織他們參與福利中心舉辦的棋牌、書法等活動,逢年過節還將老人接到福利中心共度節日。這些細心周到的服務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市福利中心建成后不到一個月,60個房間就被預訂一空。現在全市自費入住老人已達300多人,是規模擴大前的8倍;五保供養對象達到640多人,是規模擴大前的2倍。

第三,強化農村民政服務的基礎性工作。我市的福利中心投入運行以來,都積極協助各鄉鎮政府做好社會救助的基礎性工作,落實包保和幫扶措施,普遍建立了轄區內60歲以上老人、五保戶、優撫對象、低保戶、殘疾人、孤兒、災民等困難群眾檔案,并將基本情況全部錄入微機,做到底數清、情況明。去年全市開展農村低保擴面工作時,雖然時間很緊,工作量很大,但各鄉鎮借助福利中心這個平臺,很快就完成了全市1.7萬名農村低保對象的審核確定和低保金發放工作。其他175戶農村貧困家庭大病醫療救助對象的核定和救助金的發放,237戶“老兵安居工程”房屋狀況踏查、施工督查和建房補貼款的發放,也都是通過福利中心來完成的,從根本上扭轉了過去民政助理員一個人忙不過來的狀況。

第四,組織開展農村社區服務工作。各福利中心普遍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社會服務活動,舉辦科技培訓,引領農民致富。比如金沙鄉福利中心,通過組織培育吊袋木耳、種植天麻,幫助30多戶貧困戶脫貧,并帶動了100多戶農民從事這項產業。各鄉鎮福利中心還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醫護人員為困難群眾開展義診,進行醫療保健知識宣傳。據統計,全市已為老人義診1200多人次,送去價值2萬余元的各種藥品。另外,與“148”法律服務熱線聯手,無償為農民提供法律咨詢和援助服務。建立服務信息庫,無償為所在區域內的群眾提供家政、婚介服務,近年來先后為18對老人舉辦婚禮,為社會提供保潔、家電維修等項服務230人次。八道河子等鄉鎮福利中心舉辦文體活動時,都邀請各村老人代表參加,讓他們胸戴紅花坐在最明顯的位置。這些,都對農村社區服務產生了很好的示范、引導和拉動作用,讓農民群眾漸漸感受到社區服務的溫馨和諧。

三、逐步健全體制機制,不斷提升農村福利中心的整體水平

創新體制機制,提高管理水平,是農村福利中心生存發展的關鍵。在省民政廳的指導下,我市著重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搞好管理體制改革工作。按照省民政廳、省編辦的要求,我市將農村福利中心納入了事業單位序列。經過清產核資、人員剝離、職能確定等工作程序后,全市11所鄉鎮管理的福利中心全部進行了事業單位登記,人員工資及運行經費由市財政列入預算,主管部門為所在地鄉鎮政府,市民政局實行業務指導和監督,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這是一種全新的管理體制,為切實發揮各福利中心在農村社會服務工作特別是農村民政工作中的平臺作用,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二是強化服務隊伍建設。在福利中心主任的配備上,考慮到鄉鎮民政工作的實際需要,目前都由民政助理員兼任;副主任則實行公開選聘的辦法,由市民政局、市人事局和鄉鎮政府一起,面向社會公開選聘了12人。結合農村配套改革,從鄉鎮政府分流人員中選擇了28名年富力強、有較強政治和業務素質的人員充實到福利中心工作,還把48名原敬老院服務人員全部納入公益性崗位。與此同時,采取集中授課、現場觀摩、典型指導等方法,對150余人次的服務人員進行專業技能、服務理念、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培訓,經考試合格后持證上崗。為了進一步充實服務力量,我市依托基層干部、中小學生和衛生、文化、科技等專業人員,以及具有特長、熱心公益事業的人員組成了4500多人的志愿者隊伍,實現了專業人員服務與志愿者服務的有機結合。通過這一系列措施,全市福利中心服務人員的知識結構、年齡結構和專業結構有了顯著改變,基本適應了服務管理工作的需要。

三是加強服務管理制度建設。針對福利中心的特點,全市從以人為本、優質服務的要求出發,統一制定了《服務管理人員崗位職責》、《工作人員行為規范》等十幾項制度,培養工作人員牢固樹立“手握手的承諾,心貼心的服務”的理念。對于違反行為規范,不適應工作崗位要求的22名人員,及時進行了調整。為規范志愿者服務活動,市政府下發了《農村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各類活動實施方案》,建立了志愿者隊伍負責人聯席會議制度,開展了系列主題服務活動,形成了覆蓋面廣、輻射力強的服務網絡體系。各鄉鎮福利中心還建立了工效掛鉤、百分考核的運行機制,把員工自身生存同福利中心的生存、自身經濟利益同福利中心經濟利益掛起鉤來,進行周密合理的督查考核,并切實以考核結果為依據確定工資和福利待遇,較好地調動了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大家變8小時工作制為24小時跟蹤服務,把溫馨文明的服務送到了老人床頭,送到了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