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交流

時間:2022-11-25 09:09:00

導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交流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作出的歷史性決策。這一決策,充分體現了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在理論和實踐上取得的重大成果,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表達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學習貫徹六中全會精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準確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立足本地實際,突出工作重點,抓好關鍵環節,扎扎實實地穩步推進。

一、樹立和諧理念

思想決定行動,理念引導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從樹立和諧理念入手,用思想的偉力構筑社會和諧的精神支柱。我們黨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繼承、豐富和發展,是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深化,也是我們必須牢固樹立的發展理念、和諧理念。

堅持以人為本。人民群眾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力量,也是和諧社會的真正主人。社會發展的本質是人的發展??疾烊祟惿鐣M步,既要用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去衡量,也要以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實現程度去評價,二者是統一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未來理想社會是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發展的社會,是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是人與人和諧相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我們黨提出以人為本,體現了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體現了黨的宗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堅持以人為本,就要促進人與人的和諧,大力提倡誠信友愛、團結互助、寬容謙和,形成促進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就要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整合社會管理資源,提高社會管理水平,不斷增強社會的親和力、凝聚力;就要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加強生態保護,改善生活環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我們必須把堅持以人為本貫穿于和諧社會建設的全過程,落實到各項工作之中。

堅持統籌協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涉及黨和國家工作的方方面面。這要求我們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使各方面的發展相互適應,各個發展環節相互協調。歷史和現實充分表明,只有大力發展先進生產力,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才能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物質基礎;只有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的和諧,才能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政治保障;只有大力發展先進文化,鞏固社會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才能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精神支撐。同樣,只有大力加強社會建設,才能形成與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相適應的社會體制和社會秩序。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當前發展與長遠發展的關系、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的關系,統籌協調、全面推進,促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

堅持改革創新。恩格斯指出,社會主義社會本身就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我們黨和國家的性質,決定了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社會基本矛盾的非對抗性,這就為促進社會和諧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和社會制度保證,也為實現高度和諧的未來社會開辟了現實道路。當前,我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也存在諸如發展不平衡、部分群眾生活困難、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消極腐敗現象滋長等一些影響社會和諧的問題。我們必須以科學的態度正視矛盾,用改革創新的精神化解矛盾,推動整個社會持續不斷地走向和諧。改革的實質是制度創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部分,調整和改革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經濟基礎的部分。我們必須適應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根據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繼續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和社會體制的改革創新。必須全面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把改革創新貫穿于治國理政的各個環節,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才能得到發揮,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地釋放,從而使整個社會始終充滿蓬勃的生機和活力。

二、抓好第一要務

社會要和諧,首先要發展。經濟長期搞不上去,人民群眾得不到實惠,社會不會和諧;經濟搞上去了,但社會事業發展滯后,人民群眾不滿意,社會也不會和諧。我們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努力把經濟社會發展納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我國幅員遼闊,發展存在差異是必然的。即使一個地區、一個城市,也存在種種差別。多年來,我們在實踐中,大力發展區縣經濟,對老城區進行了大規模改造,對老企業進行了嫁接改造調整,實施了工業東移戰略,開發建設了濱海新區,完善了區域發展布局和產業發展布局。黨中央、國務院把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納入國家總體發展戰略,這對天津發展的大局、區域經濟發展的大局事關重大。我們一定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堅持科學發展,堅持自主創新,堅持高度開放,堅持深化改革,堅持服務第一,堅持與時俱進,全面落實濱海新區的定位要求,積極推進綜合配套改革,使之更好地發揮輻射和帶動作用。

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弱勢產業,農村是困難群體比較集中的地方?!叭r”問題,始終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問題。發展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我們要認真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堅持一體化發展的思路,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加快建立有利于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機制,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保持農村穩定貫穿始終,以產業化提升農業,以城市化帶動農村,以工業化富裕農民。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大力發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始終是我們的中心任務。要緊緊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放松,優化結構,提高質量,增加效益,降低消耗,減少污染,用高水平高質量的發展成果構成經濟總量,不斷增強經濟實力。同時,要對發展社會事業與發展經濟進行統一謀劃、統一部署、統一考核,加大資金支持力度,使之與經濟發展相同步,與群眾需求相適應,做到經濟發展不欠技術進步的賬,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良性互動。

三、關注民生問題

民生問題,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問題。群眾生活幸福、心情舒暢,是社會和諧的重要標志。社會和諧是人民之福,社會動蕩是人民之禍。人民群眾盼望國泰民安,過上富足祥和的生活;盼望實現社會公平正義,自身權利和利益得到有效保障;盼望完善公共服務,生活便利,安定有序;盼望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形成融洽的人際關系。群眾的愿望,就是我們前進的動力;群眾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就是我們工作的重點。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由多方面要素構成的,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解決民生問題,需要從群眾反映比較集中的社會熱點問題入手,從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等多方面加以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中改善提高。

千方百計增加群眾收入。收入是構成群眾物質利益的第一要素,是維系群眾生活最基礎、最核心的部分。既要提高在職人員的收入,也要提高離退休人員的收入;既要提高城市居民的收入,也要提高農民的收入,使全體人民的整體收入水平有一個明顯的提高,保證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各行各業都要建立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在各類企業中全面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保障職工工資隨著企業效益的提高而不斷增加。要進一步理順分配關系,完善分配制度,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不斷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堅決取締非法收入,促進共同富裕。和諧不是搞平均主義。收入有差距是正常的,關鍵是要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防止收入差距過分拉大,避免出現兩極分化。解決好這個問題,對于構建和諧社會是十分緊要的。

千方百計保障群眾基本生活。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是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的現實需要,對于深化改革、維護穩定、促進社會公平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當前,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是影響社會和諧的一個突出矛盾。要適應人口老齡化、城鎮化和就業方式多樣化的趨勢,逐步擴大社會保障面,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健全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相銜接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涉及千家萬戶,關系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十分復雜,難度很大,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不斷完善,把工作做深做細。農村是社會保障薄弱的地方,也是我們工作的重點和難點。要進一步強化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強化對農村的公共服務,逐步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切實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使改革發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廣大農民。

千方百計維護社會穩定。穩定是和諧的保障。要深刻認識和把握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的特點,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要堅持想問題、定政策、辦事情始終著眼于最廣大人民群眾,特別要關注中低收入的大多數群眾,堅持把人民群眾是否擁護、是否受益作為檢驗各項工作的根本標準,尤其要妥善處理土地征用、房屋拆遷、企業改制中出現的問題,盡可能減少矛盾的發生。要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搞好安全生產,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要抓住群眾普遍關心的迫切問題,制定具體措施,逐項研究,逐個加以解決,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成效真正體現到為群眾排憂解難上來,體現到維護群眾的切身利益上來。

四、建設和諧文化

文化作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影響越來越大。我們黨提出建設和諧文化,是一個理論創新,是新的文化發展觀。這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是對人類有益文明成果的借鑒,體現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我們一定要立足改革與發展的實踐,大力建設與和諧社會相適應的和諧文化,打牢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建設核心價值體系。任何一個社會,都有其特定的價值觀念、精神追求和社會理想,并以此來整合社會意識,規范民眾行為,引領社會前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牢牢抓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努力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加強國情和形勢政策教育,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堅持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有針對性地解決不同社會群體的思想問題,善于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凝聚力量、激發活力,在尊重差異、包容多樣中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思想共識。

培育文明道德風尚。同志指出,“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實現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沒有良好的道德規范,是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的?!碑斍?,我國正處在大發展大變化時期,樹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旗幟鮮明地劃清是非、善惡、美丑的界限,明確我們堅持什么、反對什么、倡導什么、抵制什么,意義非常重大。要積極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廣泛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切實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社會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風尚。要深入開展破迷信、改陋習、樹新風活動,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深入開展“共鑄誠信”活動,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建設,增強全社會的誠實守信意識。要廣泛深入地開展和諧社區、和諧村鎮、和諧企業、和諧單位、和諧家庭等和諧創建活動,把和諧創建活動與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結合起來,引導人們樹立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用和諧的思維認識事物,用和諧的態度對待問題,用和諧的方式處理矛盾,使崇尚和諧、促進和諧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追求。

著力引導社會輿論。面對意識形態領域的復雜形勢,能不能有效引導社會思潮和社會輿論,直接關系黨執政的思想基礎,關系黨的執政地位。隨著信息傳播技術迅速發展和信息傳播渠道日益多樣,我國社會輿論環境和輿論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我們必須深入研究新形勢下各種受眾群體的接受習慣和心理特征,始終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理直氣壯地講大道理,通過多種形式和手段,深入宣傳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及時推廣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典型經驗,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努力形成健康向上、生動和諧的社會主流輿論。要建立健全突發事件宣傳報道機制,切實把握好輿論引導的時機、節奏和力度,有效引導社會群體和社會成員保持心理平衡和心理和諧,避免造成心理失衡,影響社會穩定。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諧文化是和諧社會的先導。把和諧的理念和精神融入文化,不斷促進文化事業的繁榮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是和諧文化建設的重大任務。要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使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植根于現實的豐厚土壤,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進一步完善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加快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大對公益性文化設施的投入,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群眾性文化活動,大力發展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村鎮文化、校園文化、軍營文化等,發揮文化在促進社會和諧中的特有功能。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加快文化資源整合和結構調整,推進體制機制創新,不斷提高文化的整體實力。

五、融洽黨群干群關系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群眾是基礎,干部是關鍵。干群關系決定著人心向背,影響著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關系到黨的事業的全局,關系到構建和諧社會目標的實現。我們必須大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證。

以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我們黨是執政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決策者、組織者和領導者。黨的執政地位,決定了黨內和諧規范和影響著社會和諧,并引導和帶動著社會和諧。要堅決維護中央權威,自覺與黨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保持高度一致,確保中央政令暢通。要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嚴格執行黨的紀律,建立健全各項制度,切實保障黨員權利。和諧不是掩蓋矛盾,不是不講原則。要像珍愛生命那樣對待黨內民主,像愛護眼睛那樣維護黨內團結,通過積極的黨內思想斗爭,努力在黨內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紀律又有自由、既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的生動局面。

提高領導和諧社會建設的本領。社會和諧與否,與黨的執政能力密切相關,也與廣大干部的領導能力密切相關。我們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自覺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斷深化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規律性的認識,大力提高激發社會創造活力的本領、管理社會事務的本領、協調利益關系的本領、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本領、開展群眾工作的本領、維護社會穩定的本領。制定決策要以促進和諧為重要依據,檢驗工作成效要以促進和諧為重要標準,統籌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要牢固樹立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的思想,體察民情,善待百姓,增強與群眾同甘共苦的自覺性,做到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要善于做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做每一項決策,干每一項工作,都要善于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為群眾著想,讓群眾氣順,讓群眾滿意,及時化解矛盾,防止矛盾積累,努力創造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

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黨風正,則民風好;干部廉,則民氣順。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有力保障,是實現黨群干群關系和諧融洽的迫切要求。要加強黨章和法紀的學習教育,自覺做到為民、務實、清廉,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要以正確行使權力為重點,用改革的辦法推進反腐倡廉制度建設,建立健全防范腐敗的體制機制,從源頭上防止腐敗。要加強對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的監督,把黨內監督與各方面監督結合起來,形成監督合力,提高監督實效,確保權力干凈運行,以優良的黨風促政風帶民風,在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中引領社會和諧,在密切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中實現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