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精神基層建設交流

時間:2022-11-27 10:06:00

導語:創新精神基層建設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創新精神基層建設交流

實現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我們必須按照“三個代表”要求,圍繞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把開拓進取與求真務實結合起來,把工作熱情與科學態度結合起來,用創新的精神探索新方法,開辟新途徑,使黨的基層組織始終保持先進性,充滿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

——創新工作思維,適應時展的需要?;鶎咏M織工作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鞏固和發展,必須適應時代的需要,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轉換思維方式。一是從被動轉向主動。樹立敢為人先的思想觀念,大膽探索,積極實踐。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形成新認識,開創新局面;二是從封閉轉向開放,對傳統的工作模式進行創新。比如,利用互聯網信息傳播速度快、時效性強、形式新穎等特點建立黨建網站,使黨員電化教育工作形成全方位、立體化的格局,促進黨建工作進入新的空間和領域;三是從單一轉向復合。把黨的組織建設與思想建設、作風建設和制度建設融為一體,置身于促進生產力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大局去籌劃和安排。

——創新工作方法,提高基層黨建工作的水平。要注意抓學習,貫徹一條主線。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貫穿到基層組織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工作環節。抓調研,推廣一批成果。如大力推廣部分區縣黨建工作“三三制”、“三帶”等先進經驗。抓示范,樹立一批典型。如在農村黨員干部中培養“雙示范”典型,在企事業人員中培養業務能手、科技創新典型,在黨政干部中培養“好公仆”典型等。抓機制,健全一套制度。建立健全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常抓不懈的工作機制,建立和完善一系列配套制度。抓試點,總結一批經驗。如在農村發展黨員工作中進行“雙培養”試點,在黨員民主評議中試行“票決制”等。抓落實,形成一種模式。努力把組織部門建設成為學習型組織、創新型組織和效率型組織。通過“六抓”,進一步提升組織工作服務經濟建設功能,提高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推動全市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創新工作領域,擴大黨的工作的覆蓋面和影響力。一是適應新的經濟組織迅速發展的形勢,加強基層黨組織組建工作,消除黨建工作“空白點”。努力做到“兩有兩要”,即有黨員的地方就要有黨組織,有黨組織的地方就要有上級領導;有黨員有組織的地方就要開展活動,就要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二是適應城市管理體制改革的需要,推進街道黨建向社區黨建的發展。并在建立組織載體、轉變領導方式、豐富活動內容上進行改革和創新。三是適應農村人力資源規模轉移的新形勢,推動農村黨建由本土向流動區域延伸。

——創新工作載體,激發基層黨建工作的內在活力。一是圍繞全面提高領導干部的綜合素質創新活動載體。建立干部經常受教育機制,通過教育培訓,使基層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質和工作水平有明顯提高,帶領群眾調整經濟結構、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普遍增強;二是圍繞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創新活動載體。根據“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形勢任務的新要求,在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中深入開展“三級聯創”活動,并積極進行總結和完善,不斷賦予新的內涵;三是圍繞保持和發揚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創新活動載體。通過組織黨員干部開展結對幫扶、為民辦實事等活動,引導廣大黨員在改革發展中充分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爭當實踐“三個代表”的帶頭人。

——創新工作機制,增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實效。一是建立基層組織建設長效工作機制。在農村建立以“干部經常受教育、農民長期得實惠”為核心的基層組織建設長效工作機制。同時,圍繞加強基層領導班子建設和干部隊伍建設,充分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積極探索加強街道社區、國有企業、非公有經濟組織、社會組織、機關、學校、科研單位和社團組織黨建工作的有效途徑。二是形成齊抓共管的領導格局。堅持黨要管黨原則和從嚴治黨方針,嚴格實行“一把手”責任制,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的領導作用;嚴格實行分級管理、分級負責、分級落實的辦法,把黨建工作目標硬化、量化、細化。三是建立一套具有較強操作性的工作運行機制。創建責任機制,明確市、區(縣)、鄉抓黨建工作的責任,做到各負其責,齊抓共管。

——創新工作作風,加強基層黨建工作的檢查落實。要經常深入群眾,了解情況,傾聽呼聲,及時發現和解決基層組織建設中存在的重點和難點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矛盾和問題的措施和辦法。作為組織部門,要立足基層抓黨建,不能坐在機關抓黨建。要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落實工作機制,建立起層次清晰、責任明確、上下貫通、具有較強約束力的抓落實機制,切實加強督促檢查,切實保證各項工作落到實處。作為基層黨建工作者,要牢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埋頭苦干、勤奮工作、開拓進取,為把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成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