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寓理念民工交流
時間:2022-11-28 04:25:00
導語:三寓理念民工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開展農民工思想政治工作試點,著眼于讓農民工融入城市生活,倡導“寓管理于服務,寓教育于維權,寓和諧于發展”的“三寓”工作理念,推行“互學互幫、互惠互利、共謀發展、共建和諧”的十六字工作思路,努力營造農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環境,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形式和載體,對破解農民工思想政治工作重視程度不夠、責任不清等許多矛盾和問題做出了有益嘗試。
準確掌握農民工基礎信息
運用科學方法,摸清農民工“家底”,奠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礎性。重慶市沙坪壩區土灣街是典型城鄉結合部,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前往租住的農民工逐漸增多。為摸清農民工“家底”,20**年1月至3月,組建27個調查小組,深入轄區內8個社區的大街小巷、租賃樓院、農貿市場、工地企業等場所,開展調查摸底,全面登記造冊,從政治面貌、文化程度、技能狀況、從業類別、求職意愿等方面準確掌握轄區農民工的基礎信息,分類進行梳理,總結出三個“絕大多數”:一是從農民工人員構成上看,青壯年占絕大多數;二是從農民工從事的工種上看,一線重體力活占絕大多數。主要有建筑工地民工、城市挑夫、農貿市場小攤販、物業管理人員和零雜工;三是從農民工在轄區租(居)住時間上看,流動性大占絕大多數。
建立電子臺帳,掌握農民工“動向”,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動權。利用黨政內部辦公局域網,開辟農民工思想政治網頁,新建農民工信息登記系統,對農民工實現分類別分層次動態管理。按照居住時間,將農民工分為就業相對穩定的農民工和靈活就業農民工,將就業能力差的農民工隨行人員納入登記范疇。根據農民工流入輸出的實際,及時調整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和策略,動態電子臺帳發揮出“風向標”作用。
解決農民工的“后顧之憂”
解決“民生之憂”,抓好互動就業。一是用就業載體吸納農民工,抓好政府對農民工就業的扶持。充分發揮土灣轄區原有的工人村、模范村、民主村三個背街小巷再就業市場的載體功效,幫扶、引導、保障轄區進城農民工優先就業。二是用雙向選擇引導農民工,搞好農民工就業意愿的尊重。組織農民工免費參加各級政府組織的招聘會,向農民工免費提供就業信息和就業指導服務,保護農民工守業、創業積極性。
解決“務工之憂”,規范用工管理。轄區內共有19個單位使用農民工,行業涉及個體餐飲、建筑公司、國有企業等多種類型。為切實解決農民工“參工之憂”,多次主動配合聯系職能部門,開展農民工用工專項執法檢查,規范用工管理,使轄區單位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的人數達1087人,占使用農民工總數的98.9%。
解決“弱勢之憂”,實施維權服務。定期組織律師、法官等法律從業人員,走進工棚,駐入社區,開展維權咨詢和法律服務,建立街道、社區2級維權平臺,切實解決農民工作為弱勢群體的“后顧之憂”,收到良好實效。
用“三寓”理念卸下農民工的心理包袱
寓管理于服務——高度重視思想政治工作,完備農民工組織體系,組建街道、社區兩級服務管理網絡平臺。
發揮工作網絡優勢,建立農民工立體關懷體系。以街道黨政主要領導為組長,分管領導為副組長,各科室負責人及有關社會單位為成員,成立進城就業農民思想政治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8個社區居委會相應設置進城就業農民服務點,落實社區助農員1名,形成轄區“橫向到邊、縱深到底”思想政治工作網絡,專門負責農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發揮組織網絡優勢,增強農民工認同感和歸屬感。建立土灣街道進城就業人員臨時黨支部,依托黨支部,將轄區內13名農民工黨員組織起來,讓農民工黨員積極參加社區黨建和黨員教育活動,在農民工與社區之間搭起雙向交流、共同促進的橋梁。成立土灣街道農民工聯合工會,選出農民工代表進入社區成員代表會議,加強農民工參與社區管理的渠道,讓農民工黨員和農民工自覺履行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從而實現農民工的自我管理與服務,增強對城市企業和組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激發出他們更大的工作熱情和奮發向上的動力,充分發揮出主觀能動性。
寓教育于維權——利用宣傳載體,緊扣農民工“想知想曉”,開展時事政策教育。
利用轄區載體,開展農民工喜聞樂見的宣傳。開展“城里人生活離不開農民工幫助,農民工發展離不開城里人支持”、“農民工、城里人,都是社區關心的人”等主題宣傳活動,舉辦“農民工專題服務日”時事政策服務活動,向農民工發放各種材料,讓農民工了解黨和國家政策。打造集閱覽、電教和文化活動于一體的“春風文化活動室”,向農民工提供安全知識、操作技能、權益保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培訓服務。
根據認知實際,解答農民工想知想曉的問題。采取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對農民工進行培訓,傳授法律法規、疾病防治、生活常識等農民工想知曉的知識,他們的知識面進一步擴大。工人村社區、模范村社區、新生村社區邀請區法院法官為農民工進行現場法律咨詢活動。
寓和諧于發展——開辟活動平臺,選樹農民工“身邊典型”,倡導愉悅共享和諧。
開辟活動平臺,發動農民工“自我展示”。一是策劃實施土灣地區“街坊鄰居文化節”,發動轄區農民工參與其中,搭建起充分展示其健康愛好和特長的舞臺,達到農民工之間同歡慶、齊和睦、重交流的目的。二是倡導社會單位共建,打造農民工公寓文化。與中建五局三公司共同打造卓越康樂農民公寓,改善了他們的住宿條件。在中秋、國慶、春節等傳統佳節來臨之際,社區工作人員、志愿者與公司領導一同來到農民公寓,與他們開展聯歡活動,讓他們“不思鄉”,真正體會到家的溫暖。
開展文明共建,倡導愉悅共享和諧。倡導全民共建,在農民工與城市人一起居住的樓院開展“好鄰居文明樓院”創建活動。新建五村281-283號住戶在工人村社區居委會召開代表座談會,他們與城市居民一道,充分發表意見,指出目前存在的問題,表示積極用行動來支持創建工作。開展“四進”農民公寓活動,進行文明公寓創建活動,營造了良好的文明氛圍。發揚互助精神,倡導城市居民幫助農民工子女入學,組織農民工子女與社區居民子女參加“六一”節、暑期活動聯誼,做到無一農民工子女輟學,讓社區居民、農民工在活動中互幫互助,使農民工充分地感受到城市人的熱心和關愛。
建立激勵機制,選樹民工典型。對文明守紀、誠實守信、愛崗敬業,積極支持配合社區建設,為轄區的城市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農民工,由社區推薦,街道務工辦認真調查核實,經街道黨工委研究審定,授予土灣街道“十佳進城就業農民”榮譽稱號,并給予物質獎勵。通過公開宣傳農民工的先進事跡,讓城鎮居民意識到農民工對城市建設的重要性,樹立起民工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勵他們共同為推動地區進步、社會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