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城鄉改革交流
時間:2022-11-28 07:57:00
導語:統籌城鄉改革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家發改委正式批準重慶市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是中央對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化改革和加快推進西部大開發的重大戰略部署。它預示著重慶經濟社會從此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掀開了重慶踐行科學發展觀、實現和諧發展嶄新的一頁。
統籌城鄉發展,從世界范圍內工業化的歷史進程來看,這不是一個新的概念,也不是一項新的實踐活動。但是就其所處的科學技術日益發展的當今時代,就重慶這種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西部現象與東北現象疊加、大城市與大農村同構一體的特殊市情來說,卻賦予了新的內涵和新的要求,有許多理論上和實踐上的問題需要探討。如何構建和完善統籌城鄉發展的機制問題;土地制度創新的問題;城市容納能力的問題;老少邊貧地區如何脫貧致富的問題;等等。這些問題需要重慶深入貫徹市第三次黨代會精神,通過全面推進各個領域的體制機制改革,并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突破、大膽創新,在實踐中去思考、去謀劃、去落實、去解決,并且交出一份令重慶、令全國、令黨中央都滿意的答卷。
統籌城鄉發展,首先需要解決的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機制問題。即需要解決如何有機地實現城鄉發展的聯動并進,彼此呼應中的制度性問題。我國乃至世界各國在促進城鄉發展、推動城鎮化建設方面的探索,為重慶建立統籌城鄉發展機制提供了諸多寶貴的經驗。例如,韓國在上世紀70年代開展的新村運動,以“農村工業化”模式帶動城鄉發展,建立起了農村與城市聯動并進,合作發展的橋梁;我國陜西省寶雞市在上世紀80年代提出了“城鄉緊密結合、協調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建立起城鄉互助、工農相扶、優勢互補、綜合開發的格局;四川省成都市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成為中國統籌城鄉發展、引導集中聚集最佳案例城市。這些成功經驗無不顯示出機制的關鍵性和重要性。建立統籌城鄉發展的運行機制,對城鄉特別是對農村的要求很高,包括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基礎的城鄉各種資源自由流動與配置的機制;統籌安排的決策、規劃、聯系機制;城鄉信息傳遞及響應機制;城鄉互動的組織、推進、協調機制;互利互惠的合作機制等等。通過這些機制的建立,把統籌城鄉發展納入科學、健康的發展軌道,并由此形成符合重慶新階段特征,能夠完成新階段任務要求的發展模式。
統籌城鄉發展,需要著力于土地制度的創新。統籌城鄉發展,必須創新土地制度,使土地資源能夠伴隨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而有效地集中起來,充分發揮土地的規模效益。多年來,我國在土地制度上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積極的成果,特別是今年人大審議并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對農村土地流轉、承包經營年限等做了新的規定,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持,這對重慶統籌城鄉發展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深入學習和貫徹落實《物權法》,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要遵循法律的規定,盡快在土地流轉、承包經營等方面進行新的制度設計和機制建立,積極探索與《物權法》相適應的新型農村生產經營模式,如農田股份制、家庭農莊制、公司承包制等,以加快農村土地的流轉,推動農村土地的有效集中,有效解決土地撂荒的現象,從而為統籌城鄉發展打下最堅實的基礎;而且還要積極按照“非禁即準、非限即許”的要求,按照“三個有利于”和實現科學發展與和諧發展的原則,對土地制度進行創新。
統籌城鄉發展,需要在擴大城市容納能力上尋求出路。重慶擁有近2**0萬農民,農民人均土地面積不到2畝。根據城鄉協調發展的基本要求,農民所擁有的人均土地面積,其產出率起碼要達到城市職工的平均收入水平。這樣才能產生比較效益,從而實現資源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按照2**6年重慶市城鎮單位職工平均工資19215元來看,一個農民要想通過種地來達到這種收入水平,按照現在的耕作水平和種地收入水平(2**6年農民種地人均收入約16**元),最起碼農民人均土地面積需要達到20畝以上(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的農民人均占有土地至少數百畝,有的多達上千畝)。因此,按目前人均擁有耕地面積20畝的最低要求計算,至少有15**萬農民需要從農村轉移出來。這么多的農民轉移到城鎮,必然會對城市造成極大壓力。這樣,城市能否擴大容納能力,大范圍地接受進城農民,就成為決定統籌城鄉發展的關鍵環節。根據重慶工業基礎比較雄厚、第三產業發展不足的特殊市情,重慶可以而且能夠通過“一小時經濟圈”建設、成渝經濟區建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服務業發展、社區服務、文化產業創新等,在擴大城市容納能力上探尋新出路。
統籌城鄉發展,需要把激勵、創造、責任、智慧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在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中,建立起有效的激勵機制,無論是對企事業單位還是市民個人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舉措。這種激勵機制,主要應包括對組織和個人創造性思維活動和行為的鼓勵支持;對自由創業環境的培育和倡導;農民自覺學習的鼓勵等等,其目的,就是要充分發揮31**萬重慶人的能動作用和主人翁責任感、創造性。創造精神,在統籌城鄉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統籌城鄉發展,需要借鑒過去的成功經驗,但更需要擁有符合當今時代特點和重慶現實狀況及今后一個時期發展要求的理論和方法。只有弘揚創造精神,鼓勵探索創新,激發出全市人民的創造熱情,才能做到這一點。重慶的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必須增強責任意識,切實對國家、對重慶,對31**萬重慶人承擔起應有的責任。這種責任包括歷史責任、政治責任、法律責任、領導責任、行政責任、組織責任等。統籌城鄉發展,涉及的范圍之廣、程度之深、難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我們要充分發揮全市31**萬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使之在城鄉各個領域發揮作用,為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目標的實現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