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經濟學交流

時間:2022-11-29 08:17:00

導語:馬克思經濟學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經濟學交流

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科學。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不僅體現在100多年來它對客觀世界的深刻改造上,而且體現在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上。今年3月14日,是馬克思逝世120周年。為了紀念馬克思,緬懷馬克思,今天本報刊發此文。作者認為,馬克思的經濟學說是研究經濟現象、經濟利益關系,揭示經濟規律的科學,我們堅持馬克思的經濟思想,就是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和分析當代不斷發展變化的實際經濟情況。

馬克思的經濟學說,主要是研究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及其運動規律的,但不能由此認為,它對社會主義沒有指導意義。雖然馬克思沒有留下專門研究社會主義經濟的論著,但他的經濟學說對社會主義的意義,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研究和把握。下面分別舉例闡述。

有關社會生產與再生產的一般原理,對包括社會主義在內的一切社會都適用

馬克思關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關系的原理,對包括社會主義在內的一切社會都適用。在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中,對待這一原理,既有經驗,也有教訓。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根據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原理,明確了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公有制為主體的條件下恢復和發展了非公有制經濟,實行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繁榮。

馬克思關于社會再生產諸環節間相互關系的原理,對處理好社會主義國民經濟中的生產、分配、交換與消費的關系具有理論與實踐意義。在社會再生產諸環節中,生產具有支配和決定作用。關于這個方面,過去在理論和實際工作中強調得比較多。但對于分配、交換與消費在一定程度上對生產的決定作用,則認識不足。然而,馬克思的有關原理是:“一定的生產決定一定的消費、分配、交換和這些不同要素相互間的一定關系。當然,生產就其單方面形式來說也決定于其他要素。”所謂“單方面形式”的決定作用,是相對于生產在總體上和多方面形式上的決定作用而言的。比如,消費不能從總體上對其他諸環節及其相互關系起決定作用,但對生產這一方面來說可起決定作用。馬克思指出:“消費的需要決定著生產?!苯┠陙恚覈ㄟ^擴大內需來拉動經濟增長,明顯地體現了消費需要對生產的決定作用。過去片面強調生產的決定作用,而忽視消費的需要,搞為生產而生產,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

馬克思還論述了“消費從兩方面生產著生產”的道理:一方面,“產品只是在消費中才成為現實的產品”。無論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國家,如果出現了超常的生產過剩,大量產品積壓,不能被用于消費,它們就不是現實的產品,等于沒有生產,其實還不如沒有這部分生產,因為它浪費了資源。另一方面,“消費創造出新的生產的需要……消費創造出生產的動力”。生產應根據社會的消費需要而進行,生產規模與生產結構應與消費需要的規模與結構相一致。

交換與分配也會在“單方面形式”上決定生產。市場擴大,交換范圍擴大,生產規模也就擴大。允許私人資本參與分配,才有私人資本參與生產。這種關系在現實生活中表現得很明顯。

關于商品生產及其規律的一般理論,適用于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馬克思的商品生產及其規律和勞動價值理論,適用于一切商品經濟。商品與價值,是一種中性的范疇與關系。但在過去很長的時間里,人們曾把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看作是產生資本主義與資產階級的土壤,把發展商品市場關系看作是走資本主義道路。這種認識是不科學、不符合實際的。

馬克思關于勞動和勞動價值的理論,在社會主義經濟條件下需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加以深化和發展。近些年來,相關論述較多,這里不再贅述。

馬克思分析商品生產所揭示的有關經濟規律,如價值規律、價格運動規律、供求規律、競爭規律、貨幣流通規律等,在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中依然存在和發生作用。就拿價值規律來說,在1958年化運動中,搞“一平二調”,違反價值規律,造成了經濟損失。實踐證明,當違反價值規律、破壞等價交換原則時,經濟發展就受到損害;而遵循價值規律時,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就順利。

我國的經濟活動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日益緊密。在國際貿易關系中,國內商品價值會轉化為國際價值。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了國際價值的概念和原理,指出決定國際價值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各參與國家之間的社會平均勞動時間。國內成本低、勞動生產率高的國家,較少的國內價值可還原為較多的國際價值,增加收入;反之,則減少收入。因此,在國際經濟交往中,要重視與遵循國際價值的原理與規律,力求降低國內成本,利用先進技術,提高國內勞動生產率與國際競爭力。

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提出的一些原理和規律,如果抽去其資本主義的特定關系,對社會主義也有意義

馬克思關于資本有機構成的理論,對于說明資本主義相對人口過剩、平均利潤與生產價格、工農業差別及絕對地租等問題,具有理論前提的意義。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出現的矛盾與問題,在某些方面或輕或重地也會在我國出現。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意味著科技進步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但隨之會出現結構性矛盾,使就業難度增大。考慮到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產業資本有機構成高,而勞動密集型產業有機構成低,就業崗位多,因而需要處理好產業結構升級中不同類型產業的關系。資本有機構成高低不同的企業利潤率高低不同,而部門之間的競爭引起資本向利潤率高的部門轉移,最終形成平均利潤率與生產價格。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理論界把平均利潤與生產價格看作是資本主義的范疇和關系。實際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市場發揮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在競爭機制、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的作用下,也會形成平均利潤率與生產價格。如果資本有機構成高的先進行業利潤率低,而有機構成低、生產技術落后的行業反而利潤率高,就不利于產業結構的高度化,不利于科技進步和各部門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馬克思的社會總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的理論,包含社會化再生產的一些一般原理。諸如國民經濟合比例發展的原理,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條件下兩大部類對比關系的原理,社會總產品的實現條件及其價值補償與實物補償的原理,社會再生產中外延的擴大再生產與內涵的擴大再生產的原理等,也適用于社會主義再生產。關于外延與內涵的再生產原理,我國經濟學界經常引用,但存在理解不完整、不準確的情況。馬克思曾從兩個角度論及外延及內涵的擴大再生產問題。一是從固定資本的折舊基金用于擴大再生產的角度論述:“如果生產場所擴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擴大;如果生產資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內涵上擴大。這種規模擴大的再生產,不是由積累———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引起的?!庇械膶W者以此把場所的擴大與效率的提高截然分開,似乎有場所的擴大就沒有效率的提高,有效率的提高就沒有場所的擴大。但實際情況并非這樣。二是從剩余價值用作追加資本的角度論述:“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按其實際內容來說,就是規模擴大的再生產過程,而不論這種擴大是從外延方面表現為在舊工廠之外添設新工廠,還是從內涵方面表現為擴充原有的生產規模?!碧碓O新工廠是外延擴大,但并不妨礙利用先進技術,提高生產效率。這是投資形式上的外延擴大,經營方式上的外延與內涵并舉。這里把追加投資用于原企業的生產規模擴大視為內涵擴大,但可以有兩種經營方式,一是只增加勞動力和生產資料,規模擴大卻沒有效率提高;二是進行技術改造與革新,增添先進設備,提高效率。不能把外延擴大再生產同粗放經營等同,把內涵擴大再生產同集約經營等同。

馬克思對未來社會的設想,其中有些是科學預見,對社會主義有直接意義

馬克思在研究資本主義經濟和商品生產等問題時,為了對比,有時從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趨勢和對未來社會的設想方面,提到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一些特點和規律性。對于馬克思所設想的社會主義社會的某些特征,有些曾在我國宣傳得比較多,如公有制、按勞分配、消滅剝削、計劃調節等,而有些則宣傳得比較少,有的甚至不宣傳。比如,馬克思反復強調的在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制度下人的全面和自由發展問題,就曾在理論宣傳工作的視野中消失。近些年來,我們已注意并重視這個問題?!豆伯a黨宣言》提出:代替“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又指出:在取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更高級的社會中,“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而實現這一原則,要以生產力和物質條件的發展為“現實基礎”。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論述由社會主義社會轉向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的必要條件時,提及一個重要條件就是“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他們的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可見,馬克思強調個人的全面和自由發展,不僅是從人文的角度去考慮,而且是與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財富源泉的充分涌流聯系在一起的。

再比如,社會主義的要求和任務之一,是要盡快地發展生產力和滿足人們需要,實現共同富裕。這在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著作中,是很明確并作過突出論述的?!豆伯a黨宣言》指出,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后,要“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馬克思在1857—1858年的《經濟學手稿》中又說:在新社會制度中,“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將如此迅速”,“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發展了馬克思的上述理論,強調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根本目的是實現共同富裕。搞社會主義如果離開了這兩條,那就只能實行貧窮的公有制,貧窮的按勞分配,短缺的計劃調節,一句話,就是貧窮的社會主義。然而,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對待馬克思的經濟學說,一方面要繼承和堅持,因為馬克思主義既是我們進行革命的理論依據,也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老祖宗不能丟”。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不是靜止的,而是不斷發展的;不是宗教教義,而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的經濟學說是研究經濟現象、經濟利益關系,揭示經濟規律的科學。我們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和分析國內外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實際經濟情況,而不能拘泥于他在特定情況下所做的個別論斷和具體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