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組織設置的經驗交流

時間:2022-06-26 05:31:00

導語:黨組織設置的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組織設置的經驗交流

20*年以來,*縣*鄉根據農村產業發展和深化稅費改革的實際,對村級黨組織設置進行了改革創新。以地緣相近、親緣相近、習俗相同為紐帶,*鄉共組建了3個聯村黨支部。聯村支部由鄰近或地域特色相近的村聯合組成,成員為鄉機關黨員干部和村支委成員。村支部接受聯村支部“零距離”的管理和服務,工作涵蓋好事聯辦、經濟聯合、治安聯防等方面。聯村支部的設立,提高了農村經濟發展的組織化程度,較好地發揮了農村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有力地推進了全鄉兩個文明建設。

一、改革村級黨組織設置的動因

隨著農村進行稅費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不斷加大,傳統的單一按行政村地域設置黨支部的作法表現出種種不適應。

一是與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要求不相一致。隨著農村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村級經濟正由單一的種植業結構,向農副工貿等多產業發展,這迫切需要村級黨組織提供多方面的引導和支持,推進特色產業的快速發展。

二是與新形勢下發揮農村黨員的特長不相協調。當前農村黨員從業崗位發生諸多變化。單一按行政村設置黨支部,黨員的專業特長難以充分展現。

三是與村干部精簡后的工作實際不相合拍。稅費改革合村并組后,*鄉的村組干部由337人減為108人,精簡率為38%。村干部人少事多、無職黨員數量多且作用發揮不好的問題比較突出。

面對農村工作中遇到的這些新情況、新問題,*鄉黨委進行調研。通過綜合分析和研究,形成改革村級黨組織設置的思路,并通過近一年的試點取得了經驗,然后在全鄉推廣。

二、建立聯村黨支部的新模式

*縣*鄉進行以建立聯村黨支部為主要內容的改革,主要以“三改”為其載體:

一是改革村級黨組織設置方式。由過去的農村黨員以行政村為單位設置黨支部轉變為以居住地域就近設立聯合黨支部,按黨員工作崗位狀況設立分類黨小組。在原*、羅漢、銀杏3個工作組,建立“聯村支部”。在不增加村干部編制的前提下,挑選政治素質高、農村工作經驗豐富、駕馭統攬全局能力強、群眾威望高的鄉黨員干部擔任“聯村支部書記”,行政村支部書記擔任聯村支部委員,所轄11個行政村黨員348名。

二是改變黨員編排方法。由過去組織劃定轉變為個人志愿和組織安排相結合。各聯村支部在掌握村情和每個黨員從業崗位的基礎上,結合“設崗創星”活動,研究確定各村擬設分類黨小組的種類;然后讓黨員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長和興趣愛好,申請參加哪種類型的分類黨小組志愿;聯村黨支部將黨員的志愿匯總后,按黨員意愿和實際工作需要進行調整,統一將黨員編到各分類黨小組之中。

三是改善黨員教育內容。由過去同一化教育轉變為普通教育工作和專業培訓相結合。聯村黨支部在抓好黨員普遍教育的同時,各村黨支部根據各自的職責,開展有針對性的專業培訓學習,豐富黨員活動內容,增強黨員教育活動的吸引力,保證黨員活動的質量和效果,提高黨員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

三、村級黨組織設置的初步成效

改革村級黨組織設置,建立新型的村級黨組織設置模式,使村級黨組織工作運轉有序,農村黨員有了新的舞臺,各類專業優勢得到充分發揮,顯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一是優化了資源配置,加快了專業特色村建設步伐。通過改革村級黨組織設置,對農村各類人才實行優化組合,使農村產業結構得到有效調整,村級經濟發展思路更加清晰,專業特色村正在逐步形成。

二是達到了“雙增”目的,村級組織形成了良好的運行態勢。建立聯村黨支部、村黨支部和分類黨小組,組織體系的構成更加鮮明,突出了專業建設和“集體增積累,農民增收入”的主線。運行機制更加科學,各聯村黨支部將以“雙增”為主要內容的總體工作目標分解到各村黨支部,各村黨支部再將支部目標分解至各個分類黨小組和黨員,形成了嚴密的村級黨組織內部目標責任網絡。各黨支部圍繞全鄉總體目標任務,抓好產業發展,使得村級積累、農民收入不斷增加。20*年夏掛,隸屬聯村黨支部的十一個村組織群眾修路、引水、建茶園,20多個工程全部竣工,其中4個村完成新建茶園700畝,新修的7條公路達20公里。籌資30.8萬元,完成改水50外,為97戶1136名農民解決了飲水難題,解決了150多畝旱地的灌溉問題。

三是強化了自身建設,發揮了戰斗堡壘作用。*縣*鄉按“三改”模式設置村級黨組織,“條塊”管理脈絡分明,促使各黨支部各司其職、各盡所能,發揮了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縣*鄉改革村級黨組織設置后,使村干部能夠騰出時間,集中精力抓規劃、抓服務、抓管理、抓協調,實現了領導方式的轉變,同時增強了農村黨員干部帶頭致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能力和本領,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發揮了農村黨員的先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