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衛生服務經驗交流

時間:2022-10-13 04:31:00

導語:社區衛生服務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區衛生服務經驗交流

現在普通民眾面臨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是不容置疑的??纯创?、中城市里看病的有多少是本市居民,再看看大醫院里看病的有多少是附近的市民,至少都有40%,這就可見一斑。我國的“看病難”,難在區域醫療衛生水平差距較大、難在地方醫療衛生資源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更難在社區衛生服務的不健全。

現在進行“新醫改”,必須實現結構性調整,這是“新醫革”的重中之重。因此,“新醫改方案”確定的近期五個重點中,就有兩個是關于基層衛生服務,即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其實施主體的重點就是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農村是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在城市是社區衛生服務站(中心)。健全和完善的社區衛生服務是醫改的基礎,不健全將直接導致城鄉居民的健康管理缺失和生活方式病等多發。為此,筆者就搞好社區衛生服務的健全和完善提出以下三個方面的建議。

1.轉變“小病去社區、大病去醫院”的功能定位和宣傳誤區,健全和完善社區衛生服務功能。

社區衛生服務應該是以社區和家庭為對象,開展疾病預防、常見病與多發病診治、醫療與傷殘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婦女兒童與老人殘疾人保健等“六位一體”的服務,醫療只是其中的一項,而且是全科醫療服務。這就是稱之為“社區衛生服務站”而非“社區醫院”的緣由。

而現在廣為傳之的“小病去社區、大病去醫院”的功能定位和宣傳,對社區衛生服務的實質內涵會產生兩方面的誤導:一是使廣大群眾,包括醫療衛生人員普遍認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職能與大醫院是一樣的,只有醫療功能,不同的是看不了大病,是離家近、規模小、水平低的醫院和藥店。因而往往拿大醫院的醫療水平一項指標來要求和評價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并以此來決定是否接受社區衛生服務或者是否就職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

二是不利于社區衛生服務人員在專業、業務技術能力的配備,也不利于醫療衛生人員從治療模式轉到“六位一體”的思維習慣上來,大部分人員的知識結構、從業經驗和思想意識仍集中在治療上,缺乏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等相應的意識、知識和技能,因而距擔負相應職能尚存在較大差距。

正確的功能定位和宣傳引導,才能增強人們對社區衛生服務的認知,了解大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功能定位有何不同,了解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對社區居民生活和健康的影響,強化其在防病、養老、保健和康復等健康領域中的“守門人”作用。

2.健全和完善有關法律法規。

按現行法律規定,社區衛生的服務方式是不合法的。國家《執業醫師法》第14條規定:“醫師經注冊后,可以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按照注冊的執業地點、執業類別、執業范圍執業,從事相應的醫療、預防、保健業務?!奔捶梢幎ㄡt師執業僅可在注冊的機構及地點內行醫。而許多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采取的服務方式,是“片區醫生團隊”、家庭醫生、24小時呼叫上門等。這些深受城鄉居民的歡迎,也是行之有效的以家庭為服務對象的基層服務方式,但卻是與法律規定相悖的。

因此要在加強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人員法規培訓、避免不當醫療行為發生的同時,應盡快制定和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對社區衛生入戶服務也應制定操作規范,細化服務種類、范圍、方式和具體要求等,為社區衛生服務提供切實有效的法律保障。

3.健全和完善有關政策措施。

(1)改革“收支兩條線”管理體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體現了社區衛生服務的公益性和政府的主導性。但目前是按行政區劃由各市縣財政負責撥款,許多市縣財政安排公共預算執行的零基預算標準中,不包括職工的“四險一金”、取暖費、公費醫療超支款等保障福利性預算;也不包括工會經費、交通費、取暖費、會議費、物業管理費等支出預算,這些支出仍由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自身負擔并繳納。國家給事業單位人員的新增津貼,絕大多數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均無法落實。

基本經費的不足限制了社區衛生服務事業的發展,限制了衛生資源流向社區,社區衛生服務專業隊伍建設滯后,加之受服務人員編制、結構所限,難以承擔相應服務職能。衛生資源呈“倒三角”的不合理配置,一直是衛生事業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政府為解決這一問題,不斷加大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房屋建設、醫療設備更新和升級等投入,但硬件環境的改善并沒有改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生存現狀。只有不斷提高人員素質,才能真正使居民留在基層、“流”向社區,減輕居民和大醫院的負擔。

改革收支兩條線資金管理模式,一要科學合理地編制預算,將人員應有的待遇和專用業務費全部納入,這是該管理模式得以實施的基礎。二要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科學考核預算執行及工作效率,根據考核結果兌現相應經濟責任和獎懲制度。三要明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性質,公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應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四要深入研究收支兩條線下的財政補助模式,以解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人員和人力嚴重短缺等問題。五要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參與的長效發展機制,鼓勵非公機構和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進入社區衛生服務領域,開發建設社區衛生基礎設施及市場,衛生、工商、稅務、勞社、民政、保險、金融等行業共同制定影響社區衛生服務市場的多領域配套政策體系,對私立及其他社團興辦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實施“購買公共衛生服務”的補償機制,建立公平競爭機制,優化現有衛生資源,使社區衛生服務事業具有良好的生存空間,推進社區衛生服務事業的發展。

(2)“零差率售藥”舉措亟待配套政策以惠民。政府出資實行“零差率售藥”,是遴選出占80%左右的百姓常用藥品,實行政府集中采購、統一配送、零差率銷售。目的是使廣大居民得到零差率的實惠,買到較廉價的藥品。本來是一項惠民舉措,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卻走了樣。如同一藥廠、同一規格藥品“銀杏葉片”,北京市某地附近藥店售價9.50元,而零差率售價卻達17.10元,差價7.60元,幾乎貴了一倍。

出現了“低價采購、高價售藥”的現象,經調查原因有三:一是零差率藥品采用的是“打包招標”的集中采購方式,在產品技術指標相同條件下,每包總價最低者中標。某些投標者對不常用的藥品以低價競標,而對百姓常用的藥品以高價競標,使得中標的各包藥品總價雖低,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百姓常用的“零”差率藥品價格,卻高于附近藥店里的同類藥品。二是在實行零差率藥品舉措后,一些藥商停止了銷售某些低利潤藥品,另一些藥商尋找新的廠家藥品,出現了通過改變生產廠家和產品規格而抬高藥價的現象。三是藥商在低價中標后,無法供貨,使市民得不到零差率的實惠,甚至出現了有些社區衛生服務站高價購進市售藥品,再按中標價格低價售出藥品的價格倒掛現象。這些問題將越來越嚴重影響藥品“零差率銷售”這一惠民政策和舉措的效果,影響群眾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公益性的認同,也一定程度上詆毀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聲譽。

為此,應完善“零差率售藥”實施相關政策和措施。一是完善藥品集中采購方式,將零差率藥品集中采購對象為藥商改為藥廠,減少藥品流通環節;評標時不只看每包的總報價,更應以分項報價表為主要評審依據,杜絕“打包藏價”現象的發生。二是完善藥品價格政策,限定最高價格,控制藥品利潤率,對違反者明確處罰規定。三是對納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和質優價廉的藥品,應制定切實的鼓勵政策,減少和杜絕“降價無貨”和“換名提價”現象的發生。

相信通過政府的大力宣傳和各相關部門的通力合作,以及城鄉居民認知程度的提高,社區衛生服務能力一定能夠不斷提高,“六位一體”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功能一定能夠整體發揮作用,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網絡一定能夠實現全覆蓋。在此基礎上,醫改才能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