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關愛留守兒童經驗交流提綱

時間:2022-07-10 09:21:00

導語:鄉鎮關愛留守兒童經驗交流提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鎮關愛留守兒童經驗交流提綱

近幾年來,我鎮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積極鼓勵和引導農村勞動力向新興產業、第三產業轉移,目前全鎮農村勞動力轉移人數達2.2萬余人,這對促進經濟發展,增加群眾收入起到積極作用。但是隨著勞動力的大量轉移,留守兒童也逐年倍增,全鎮留守兒童達750多人。

由于中青年外出,孩子在家由老人、親友幫看或隔代撫養,不少父母只滿足于寄錢回家給孩子交學費,并不注意關心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受教育狀況,而在家照顧孩子的老人或親友一般只能照顧孩子的衣食,對孩子學習、思想品行方面則無暇顧及,也難以盡到監護責任。主要表現為“三個缺乏”:一是缺乏父母關愛。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在外經商或打工,沒有父母在身邊陪伴,容易缺少親情和家庭溫暖,影響了學習和生活。二是缺乏行為管教。留守兒童在家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友撫養監護,有的因為精力不濟而放任,有的因為方法不對而溺愛,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管教不到位的問題。三是缺乏親情交流。小孩往往缺乏安全感,情感相對冷漠,人際交往能力差,思想感情較脆弱,對周圍的人和事都有一些疑慮、陌生,甚至不信任。

為了讓留守兒童健康成長,鎮關工委在鎮黨委、政府重視和支持下,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認真做好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取得較好的成效。其主要做法是:

一、領導重視,建立健全關愛網絡

關工委成立鎮“留守兒童”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吸收教育、共青團、婦聯以及“留守兒童”所在村兩委負責人參加,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建立了鎮黨政領導、鎮關工委領導和下鄉工作隊聯系各村、各中小學,村干部聯系村民組長和黨員,村民組長和黨員聯系到家庭的三級關愛網絡。落實每個留守兒童“愛心媽媽”、“家長”職責等制度,選派關工委老同志為“留守兒童”的聯系人和監護人,他們經常進家入戶了解和掌握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情況,及時解決他們的困難和問題;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詳細記載每個留守兒童的家長姓名、務工地點、收入情況、聯系電話,兒童所在學校、思想聯系人、經濟幫助人等信息,做到一人一檔、一個不漏,并定期統計匯總變動情況,凡是建檔的兒童,都確保關心和幫扶措施落實到位;學校原則上每周對“留守兒童”家訪一次,做到學校、監護人、聯系人互相溝通,及時掌握孩子各方面情況,并定期向其在外務工的父母通報。有效延伸了學校教育,促使家庭、學校、社會教育有機結合。

二、營造氛圍,形成強大關愛合力

發出“致留守兒童家長的一封信”,要求外出家長對留守孩子做到“四個一”,即每周打一個電話,每月寫一封信,每月與班主任聯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加強家長與子女之間的溝通理解和親情聯系,強化外出人員家庭教育的責任意識。組織開展“關愛留守兒童宣傳實踐活動月”活動,為留守兒童送溫暖。鎮、村關工委主動配合四中、中心小學開展“知榮辱、樹新風、促和諧”演講、征文比賽,全鎮共有200多名留守兒童參加,豐富了他們的課余文化生活。鎮各婦代會還發動“三八”紅旗手、“巾幗文明崗”、“五好文明家庭”及女黨員、女教師等做留守兒童的“媽媽”,充分利用雙休日和“五一”、“六一”節等時機,進家入戶為留守兒童檢查指導作業,送課外書,梳理頭發,修剪指甲,整理房間,使留守兒童感受到母親般的關愛。鎮衛生院還組織醫生進村免費為留守兒童檢查身體、預防疾病。派出所加強巡邏,重點排查治安和安全隱患,保證留守兒童住所安全。鎮關工委配合綜治辦、司法所開展青少年維權行動,依法保護留守兒童合法權益。鎮精神文明創建領導組把關愛留守兒童作為評選“文明家庭”、“文明安全片區”、“文明村”的一項重要內容,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培育文明鄉風結合起來,初步形成全社會都來關愛留守兒童的良好氛圍。

三、加大投入,改善留守兒童的學習成長環境

鎮關工委和有關部門密切協作,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監護網絡,共同為農村留守兒童辦實事,出實招,解難題。為了解決留守兒童的生活困難,鎮政府多方籌措資金,投入100多萬元建成中心小學綜合樓,建立全日寄宿制學校,設立食堂和學生宿舍,讓一些條件較差的農村留守兒童在學校學習和生活,解決了220名留守兒童“上學難”問題。綜合樓設有“留守兒童”讀書室、活動室、電腦室等,由5-10名專職人員管理,對住校學生進行思想、情感教育和日常生活的集中管理,為留守兒童提供咨詢、聯系家長、看管重要物品等服務,教師輪流到校組織留守兒童晚自修,以保證“留守兒童”受到良好的教育。寄宿制學校的優良管理多次受到上級教育部門的表揚。同時通過開展“愛心一對一”義務家教、愛心心理咨詢和留守流動兒童心理導航等豐富多彩的關愛活動,使留守兒童“心有人愛、身有人護、難有人幫”,感受到更多的社會關愛和人間溫暖。

四、重點幫助,細致關懷見成效

深入開展親情關愛留守兒童活動,讓留守孩子享受父母般的關愛。在鎮中心小學掛牌成立了全縣第一所留守兒童家長學校,向留守兒童家長或第二監護人宣傳普及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念、知識和方法,在留守兒童家長中開展“爭做合格家長、培養合格人才”的家庭教育實踐活動,優化養育和監護行為。通過舉辦專家講座、推薦優秀家教讀物等,對監護人進行培訓和指導,為他們答疑解難。開展“手相牽,心相連”、“愛心媽媽”、“家長”與留守兒童結對活動,每逢節日,“愛心媽媽”、“家長”們還將結對的留守兒童接到家中過節。中心小學五年級學生某強,父母在陳埭經營日用商品批發,該生原來的學習成績在班級名列前茅,四年級下學期時隨父母到就學,由于居住環境一時不適應,學習課本不同,課程有異,結果成績直線式下降,父母十分擔憂,五年級上學期又轉回中心小學。鎮、村關工委到學校了解情況之后,把他安排在校寄宿,由中心小學指定2名教師加強課后輔導,在3個月之內完成了補課,使該生學業進步很快,在校內數學競賽中獲得一等獎。小學六年級學生鄭某如,父母原在經營飯店,去年到發展,將孩子交由鄰居照看。鎮、村關工委與小學校長和班主任多次為該生送去課外讀本,到家中輔導功課,在全縣小學生作文競賽中榮獲二等獎。

五、豐富活動,拓展關愛工作載體

一是建立家長親情電話。為了讓孩子能夠定期與父母電話聯系,傾聽親人的聲音和囑咐,所有學校的電話號碼向學生家長公開,并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學校還收集了學生家長的聯系電話,并裝訂成冊,保持與家長聯系,并經常主動安排家長和孩子通話交流。既讓家長隨時了解孩子學習、生活、思想等方面情況,也讓留守兒童經常能聽到家長的聲音,感受到父母的關愛與呵護。二是建立“家長”和“伙伴結對”制度。由學校發動,組織教師、職工做留守兒童的“代管家長”,共青團員、少先隊員和其他學生與留守兒童結成伙伴,從生活、學習、情感和經濟等多方面給予他們關心照顧和幫助教育。三是豐富兒童的學習生活。保證每個兒童每周至少參加一次班級或年級組織的親情活動。親情活動的形式主要有:聽演講報告,親情聚會,對留守兒童進行生理與心理健康教育,開展教師走進學生心靈活動,組織參加各種興趣小組活動等。中心小學2年1班學生深有感觸地說:“我父母長期在外地開超市,關工委爺爺和學校老師輔導我學習,經常開展各種活動,像媽媽一樣照顧我,我非常開心?!彼氖墙洺i_展主題教育等活動。在留守兒童中開展“自理、自立、自強——爭做合格小公民”主題教育,“我心中的爸爸媽媽”征文活動和“我成長、我快樂”演講比賽等,培養留守兒童的學習興趣,進一步豐富了他們的精神生活,增強他們獨立自主能力,促進了身心健康發展。

六、籌資幫困,解決資金缺乏問題

一是用好“兩免一補”政策。對留守兒童優先實行學雜費、書本費減免和生活費補助。二是列入重點資助。對于上級機關和領導干部捐助,以及各種慈善機構和團體的捐贈,大部分用于留守兒童。三是設立周轉基金。鎮關工委配合學校設立一部分留守兒童周轉基金,用以解決留守兒童資金到位不及時的困難。有的留守兒童父母遠在外地,不能按時供給孩子的學習生活費用,學校就用周轉基金先行墊付,幫助解決眼前困難,學生家長可以稍后還款。四是開展捐資助學活動。通過籌資幫困,為“留守兒童”送來黨和政府的關心和溫暖,促使他們健康成長,彌補感情缺失。